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由之路文章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探讨跨越发展的丰富内涵、现实根据、基本对策和模式选择,这是自觉落实和贯彻跨越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
无论是中国近现代史,还是世界近现代史,一个根本的主题便是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丰富内涵基本要求生产力跨越发展战略后发国家选择生产力跨越发展道路既要遵循生产力发展的共同要求,又必须充分考虑到自己的实际情况。
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探讨跨越发展的丰富内涵、现实根据、基本对策和模式选择,是有效落实和贯彻跨越战略的重大研究课题,以下就学界关于这方面的探索做一述评。
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具有历史背景和现实根据生产力之所以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不是偶然的,具有深厚的多方面的根由。
首先,作为现实的生产力,其具体形态存在着不同的等级、层次,有着不同的结构和平台,生产力的具体形态在发展中是不平衡的。
这种不平衡性形成了先进生产力和落后生产力的区别,形成了生产力本身发展的不同等级,这是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客观基础。
其次,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是相对于发展主体而言的。
所谓跨越,是后发展国家或地区利用世界上已经取得的成果,从而使生产力发展不再走历史上已经走过的传统的道路,而是以最先进的生产力和发展思路来重新规划自己的发展道路。
最后,后发展国家或地区之所以能够实现生产力的跨越,是因为后发展国家或地区相对于先进国家或地区具有后发优势。
所谓后发优势,是指落后地区不必一切从头开始,它可以借鉴─发达地区的经验,利用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使经济快速启动;同时利用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的机会,采取优化的发展战略,直接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从而跳跃地步入较高的发展阶段。
进入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时代,生产力的发展空间已被大大拓展。
由机器大工业所引发的全球性开放和交往进入新的阶段,使得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变为可能。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为我国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和平的国际环境,有利于集中精力加快发展,中国加入WTO又为引进先进技术,实现生产力跨越式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历史新机遇。
正是由于社会交往的扩大,才使得落后国家与发达国家能够进行经济对话,而正是由于落后国家在世界交往的过程出现的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又在加速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和社会的发展。
在当代世界经济交往扩大的过程中,尤其是在知识经济的交往时代,生产力的跨越发展较工业革命时期又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并呈现出新的特点。
我党不仅明确肯定了社会生产力可以跨越,而且提出了在当今时代条件下,怎样实现生产力跨越发展的大思路。
我党特别强调我国实现生产力跨越发展时空条件的当代性,发展目标、发展道路的中国特色和创造性。
我国是在第三次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历史条件下推进生产力跨越发展的,其实质是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和其他比较优势,充分吸收、利用世界科技进步的成果和先进生产力,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走出一条不同于传统工业化国家的具有特色新工业化路子。
关于生产力跨越发展的含义探讨生产力跨越发展,首先遇到和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跨越发展的内容和涵义。
所谓生产力的跨越发展,是指在现实生产力的起点和基础上,通过人们能动的改革与实践,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和阶段在向高级方向演进的过程中产生显著的变化,使经济规律、速度和效益实现超常扩大与增长,从而大幅度提高人们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和人们的生活水平。
还有人认为,所谓跨越式发展有两个含义:一是以较短的时间和较少的代价实现与先进国家原来走过的发展历程相同的目标,比如多数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差不多用了200年的时间,还付出了环境污染的高昂代价,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只需要少得多的时间(我国大概有不到100年的时间就行了),且可尽量避免“先污染、后治理”所带来的不必要代价;二是在发展过程中跳过先进国家曾经出现过而发展中国家不必再重复的一些阶段,比如在信息化建设中跳过主机阶段直接进到个人电脑阶段,跳过铜缆通讯阶段直接进到光纤通信阶段,跳过封闭式专用网阶段直接进到开放式互联网阶段等等。
也有人认为,所谓跨越式发展,其含义一是以比较短的时间和比较小的代价实现与发达国家已走过的历程相同的目标;二是跨过先进国家经历过而发展中国家不必重复的历史阶段,达到变落后为先进的目的。
还可以从自身特点认识生产力跨越式,即生产力跨越式发展作为生产力发展的当代问题,是一定国家和民族在开放条件下合乎规律的自主行为,是后发国家利用其后发优势而达到的生产力内在结构的质的飞跃。
我国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即发展进程的顺序性和跳跃性相统一,发展方式的后发性与超越性相并存,发展特色的本土化和全球化相结合,发展途径的信息化和工业化相并举。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也是缓解我国目前日趋严重的就业压力的现实要求,是我国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历史选择。
一些学者认为,跨越发展不是原有生产力结构基础上简单的量的扩张,而是通过量的不断积累来冲击旧结构从而使质变迅速发生,是生产力在新的构成基础上质的飞跃,是经济要素在新质的基础达到的一种叠加和溢出的效益。
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固然要通过高增长来体现,但并非所有的经济高速增长都意味着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这是由经济增长的复杂性决定的。
要全面把握跨越问题,必须联系邓小平的有关论述,以反映时代要求和中国特色。
而邓小平的跨越思想和理论,体现在他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索和实践过程中,其要义是:在发展战略上,提出分“三步走”发展思想。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既体现出立足国情、坚持实事求的原则,又包涵着一定的跨越发展思想;在发展促进力上,提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在发展推动因素上,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在发展方式上,提出“经济发展台阶论”的发展方式;在发展过程上,提出“两个大局”和“对外开放”的思想;在发展速度上,提出速度和效益的统一。
实现生产力跨越的基本对策和社会条件(一)实现生产力跨越发展的历史条件一般而言,社会历史领域的跨越发展实际上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在一系列特殊的内外条件下所实现的社会整体的、向上的跳跃式发展,因而社会历史领域能否实现跨越发展,实现什么样的跨越发展,就取决于这些特殊的历史条件。
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条:第一,任何民族或国家要实现社会历史领域的跨越发展,必须是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的冲突在一定民族或国家内的特殊化、尖锐化。
这是社会跨越发展最深刻的根源。
第二,先进的社会历史主体。
社会历史实际上是历史主体和历史客体相互作用的历史,要冲决旧的交往形式对生产力和人的发展的束缚,必须要有先进历史主体的出现及其自觉行动。
第三,各民族间的交往以及交往的日益发展。
正是因为出现了世界性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人类此时才实现了从地域史向世界历史的真正转变。
这一转变,又使各民族的发展呈现出一种世界性的互动,反过来又为某一民族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契机。
第四,先进民族社会制度的榜样作用。
先进民族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及其社会发展往往会作为一种示范,或者是历史的启示,引导其他的民族作出与之相符合的仿效选择。
(二)我国实现跨越发展注意的问题现时代条件下中国的现代化应重点关注和解决以下几个问题,才能实现社会的跨越发展。
第一,在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过程中,努力增强自身的知识创新能力。
要将知识和技术的创新作为当代中国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突破口,积极推进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建立,尤其要加强一些关键性、战略性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并通过这样一些标志性创新成果的实现,带动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全面实施。
第二,处理好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之路。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这是中国现代化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第三,加强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建立人才激励机制。
如果说农业经济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模式,工业经济属于资本加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模式,那么知识经济主要是依靠具有知识创新的人力资源来推进经济增长的。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以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表示的非物质资本。
有学者特别指出,中国生产力跨越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是工业化中期,这正是双向互动的最佳结合点,既有很强的互动要求,又有很强的互动功能,只要建立科学的互动机制,其后发优势就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也有学者强调,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是受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受各国和地区自身发展规律的制约,是后发达国家根据其不同的客观规律所进行的超常发展,是主体行为的主动性、创造性、能动性合乎规律的发展和体现。
跨越发展不是单纯地不顾国情的头脑发热或主观臆造,而是取决于一系列客观条件以及建立在这些客观条件基础上的正确的战略选择。
必须明确,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构成了新经济的主要推动力。
中国要在新世纪实现现代化目标,就必须通过制度创新,建立一个公平透明、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和环境,要面向世界高科技发展的新趋势,调整和革新现有的教育制度、分配制度和人事制度,通过教育和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培养、引进大批高素质人才进入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主战场。
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哲学依据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不仅具有现实的实践基础,而且具有哲学认识论根据,主要体现为:第一,事物发展的渐进性与跳跃性的统一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本前提。
跳跃式发展是事物发展的一种普遍规律,我国社会生产力在一定时期内实现跨越式发展是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的。
第二,落后与先进的对立统一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内在根据。
落后与先进、发展与发达、后发与先发之间相互包含、相互转化。
落后并不是绝对的,落后本身包含着成为先进的许多内在要素,即落后的国家本身又存在着许多有利的因素。
我国为赶超世界先进国家而制定的跨越式发展战略是完全有其内在根据的。
第三,学习间接经验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效手段。
立足于改革开放,扩大同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与技术交流,努力学习别人的长处,为经济腾飞奠定丰厚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基础,促进跨越式发展的早日实现。
第四,意识对物质的能动反作用原理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主观条件和主体性依据。
人的意识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为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主观条件和主体性依据,而实现跨越式发展也正需要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需要人的不甘寂寞的拼搏精神。
总之,在我国努力实现生产力发展的跨越,应树立明确的自觉意识。
把发展生产力同共产主义理想与建设社会主义的关系联系起来,从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发展来看,不仅仅是一种自主精神,更是一种自觉精神。
这种自觉精神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的自觉性;二是具有形成发达的生产力,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的历史责任感。
参考文献:1.李黎明.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理论和实践问题述要[J].改革与战略,2007(2)2.广华.科学发展观的创新和发展[J].生态经济,2006(2)3.李校利.先进生产力理论研究的深化[J].生产力研究,2008(19)4.蔡武成.树立绿色经济理念创造跨越式发展新业绩[J].生态经济,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