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宜昌名师工作室简介陈琼工作室学段学科:小学语文工作室地点:宜昌市西陵区铁路坝小学主持人简介:陈琼,女,46岁,本科学历,中学高级,铁路坝小学语文教师、班主任。
1989专科毕业于宜昌师专中文系,2002年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基础教育系。
在教育教学中,倡导“学为第一,教助学成”教育理念,坚持教学改革,注重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主张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发展学生能力,激发学生合作意识、探究精神,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学科带头人,承担着培养青年老师的任务,多次担任新老师的指导老师,每遇到一种新的课文类型,便主动为新老师上示范课,经常与老师们在一块儿开展教研活动,互相听课、评课。
新老师很快成为学校的骨干,多人获得区“教学能手”、“优秀党员”、“西陵名师”光荣称号等。
参与湖北教育出版社《作文梦工厂》、《金牌教案》编写,主持《个性化作文研究》等省市级课题研究,发表《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等论文10余篇。
曾参加省教育厅举办的“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培训活动,承担教学论课程教学工作,介绍语文教学及班主任工作经验。
2001年9月,被授予“全国优秀教师”光荣称号;同年10月,被选送到南京参加“国家级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
2003年,湖北省教育系统教书育人先进个人。
2004年5月,被授予“湖北省劳动模范称号”;同年9月,被评为“省级骨干教师”。
2005年9月,被评为“湖北名师”。
2008年9月,被评为西陵名师。
两次被评为宜昌市优秀共产党员、西陵区拔尖人才。
工作室设想:工作室将以课堂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研究、网络研讨为主要形式开展活动,努力打造引领全市小学语文学科发展的高素质名师工作团队,整体提升语文学科教师队伍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教科研能力,推动宜昌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杨忠芬工作室学段学科:小学数学工作室地点:当阳市太子桥小学主持人简介:杨忠芬,女,45岁,大专,小学高级,当阳市太子桥小学数学教师。
1992年毕业于宜昌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现在湖北省第二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在职学习。
在教育教学中,倡导“面向全体,因材施教,赏识教育”的理念。
坚持愉悦学习,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达到“愿学”之目的;注重学法引导和思维训练,教给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授之于渔”达到“会学”的目的,实现最好的教学效果。
参加中央电教馆“十五”教育技术研究课题《利用多种媒体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之研究》,获省优秀成果一等奖。
参加省“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课题《数的运算教学的有效研究》,顺利通过结题鉴定。
多篇论文在省核心期刊《中小学实验与装备》和《湖北教育》上发表。
案例《较复杂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被小学电教教案及评析收录作为中师生教材使用。
2011年,在宜昌市专家巡回讲学团当阳站为全市数学教师作《在操作中感悟、在体验中建构》专题讲座。
参加全国优质课竞赛获二等奖,指导10多名教师在省、宜昌市、当阳市优质课、示范课竞赛中获奖,所辅导的教师有4名已经成长为“当阳市数学学科带头人”。
2009年被评为当阳市“师德标兵”、“当阳市学科带头人”;2010年被评为“宜昌市小学数学优秀教师”;2012年荣获“湖北名师”称号;2013年被评为省“学生最喜爱的老师”、“当阳市五一劳模”。
工作室设想:名师工作室将成为“研究的平台、成长的阶梯、辐射的中心、师生的益友”。
在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中,既起到示范、指导、辐射作用,又成为青年教师成长的摇篮。
一是立足课堂教学研究。
以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为基点,从教学设计、教学的组织与实施、作业布臵与批改、学生学习诊断、过程性评价、考试命题研究、教学基本功等方面不断优化工作室成员的课堂教学理念和行为,提升实施新课程的执行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通过不断实践,自我反思,大胆尝试不同的教学方式,敢于试验与创新,初步形成工作室成员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风格。
二是培养小学数学学科骨干教师。
工作室将发挥先行研究、交流探讨、经验传播等作用,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帮助数学教师解决教与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开展教育教学重点问题的研究。
为热爱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乐于研究、期待专业成长的成员提供学习、研讨和发展的平台,为当阳市培养数学学科骨干教师,让更多的老师成为为人师表的楷模、课堂教学的能手、教学改革的闯将、教育科研的先锋。
三是发挥辐射作用。
通过团队成员“师带徒”的方式,积极发展工作室的外围成员,引领外围成员所在学校的数学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起到辐射。
努力提升工作室成员对教学工作的管理、策划、实施的能力,刘四方工作室学段学科:初中化学工作室地点:宜昌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持人简介:刘四方,男,46岁,理科学士,中学高级,宜昌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学化学教研员。
1991年本科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化学教育专业,2004年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化学)硕士研究生课程班毕业(修业3年)。
在教育教学中,重视知识传授的科学性、系统性、趣味性以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逐步形成“精讲、精练、求新、求活”的教学风格,始终把“求实、求真、求高”作为自己的教研追求。
在教法上注意启发诱导,对比迁移,归纳小结;学法上注重自学讨论,探究知新,悟法开窍,力求课堂教学有效和高效。
十分注重挖掘、指导和培养青年教师,提高其专业素养,助其专业发展。
2007年以来,所指导的教师有1 人获全国说课比赛一等奖,1人获全国优质课竞赛二等奖;有8人获省优质课竞赛一等奖,6人获省说课竞赛一等奖。
一大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成为省、市和学校骨干教师,担任教研组长或备课组长,多位老师成长为宜昌市学业评价组成员。
主编《新课程初中化学实验全解》、《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实验报告》《课时详解随堂通〃化学》等教育教学用书20多本。
主持课程教材研究所重点课题《中学化学新课程实验设计与创新研究》和省级课题《初中化学“探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并顺利结题。
30余篇论文在《中小学教材教学》《中学化学教学参考》等全国、省级专业杂志上公开发表,5篇论文在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学化学教与学》上转载。
2003年被评为湖北省教育系统教书育人先进个人,2004年被评为省级骨干教师,2005年被评为湖北省特级教师,2007年被评为湖北名师,2011年入选“国培计划”首批专家库成员。
自2004年以来,一直担任人教社新课程教材培训专家组成员,主讲国培讲座、示范课和专题培训40余场。
工作室设想:名师工作室的工作重点是落实教学研究、示范引领、教师培养和示范辐射。
工作室将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围绕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形成课题,开展研究,物化成果。
搭建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培养和打造一支学术团队。
坚持自主学习与名师的示范、指导和辐射作用相结合的原则,扎实有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促进工作室全体成员的快速成长,全面提升教师素质。
王英姿工作室学段学科:初中历史工作室地点:宜昌外国语学校主持人简介:王英姿,女,47岁,本科学历,中学高级,宜昌外国语学校历史教师、副校长。
1988专科毕业于宜昌教院电大政史班,2001年本科毕业于在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在多个学校指导了多名青年教师参加市、省和国家级教学研究和教学竞赛。
主要有柳波、刘劲松、罗洪波、刘婷、姜亚萍等。
该同志将优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作为事业不断地追求和完善,坚定不移地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落实到了历史课堂中,贯穿在日常教学行为中。
在工作中,她崇尚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
在教学语言、创设教学情景和课堂教学设计方面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在市、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
参加了《历史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地方教材《长在宜昌》等书的编写工作,参与了“中小学教学参考书”和中学历史“情景、实践、创新”等基础教育研究课题的实验工作。
30多篇论文、教学案例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
2008年被评为首届“宜昌名师”,2009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特级教师”光荣称号,2013年被评为“湖北名师”。
工作室设想:工作室拟采用沙龙形式组织宜昌市范围内的中青年历史教师和少数其他学科的青年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
除完成工作室的规定任务外,如教师培训、联系学校和送教下乡等,重点围绕以下工作展开:一是探索大数据背景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变化与发展,尤其想摸索出初中历史学科中国式的“翻转课堂”。
二是与有关专家合作,研究符合初中生认知规律的,又真正让学生乐学的“儿童历史”。
三是探索提高中学生记忆力的研究工作。
通过案例研究的方式,发现困扰初中学生记忆的因素,通过分析与实践,力争找到一些提高学生记忆效果的途径和方法。
期待工作室的成员学会日常教育科研的途径与方法,为未来的宜昌教育蓄力。
华容工作室学段学科:初中数学工作室地点:宜昌市第十四中学主持人简介:华容,女,45岁,研究生学历,中学高级教师,现任宜昌市第十四中学党总支书记、校长。
1989年毕业于宜昌师专数学专业,1997年本科毕业于湖北教育学院,2004年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教学)专业研究生课程班。
华容同志能始终坚持教学一线熟练掌握教育理论和科学的教学方法,把握本学科教育教学现状和发展趋势。
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课堂轻负高效,在对关注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的基础上,创设了“四主四导”成熟教学模式,在宜昌市各校、各科被广泛推广,是宜昌市中学教育阶段的优秀教育工作者的典型代表。
自担任中学数学高级教师以来,先后工作过三所学校,每到一个学校,都能迅速地将薄弱的数学学科教研组建设成为积极进取、业务精良的教研组,并使年轻人能迅速地成长,周静、程雪琼、王惠妮、胡晓蕾等一批青年教师就在她的指导下成功地上了省、市级公开课,在省市教学评比活动中均获得省市一等奖。
近年来,参与北师大实验教科书、教师用书及光盘七年级上的再版设计、省教研室《长江作业本》、《同步练习册》等的编写工作,先后十多次参与宜昌市期末调研考试各年级的命题、审题工作,三年参加我市数学学科的初中学业考试中考命题工作,连续七年参加宜昌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的编写,共撰写论文、案例70多篇,其中省级以上专业刊物发表文章12篇,22篇论文获省级以上奖励。
课题研究成绩突出,先后主持参与的国家级课题有3个:2004年11月参与并主持了市九中教育部北师大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国家级实验课题《Z+Z智能教育平台运用于国家课程改革实验研究》课题研究工作,2010年1月课题通过验收;2007年7月~2010年7月主持并参与了教育部北师大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国家级实验课题“全国新世纪初中数学实验基地学校”的课题研讨;2010年9月在市十一中主持并参与教育部北师大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城市普通初中落实分层励、构建轻负高效数学课堂研究》课题的研究工作,2013年顺利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