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活陶艺之美

生活陶艺之美

生活陶艺之美
作者:暂无
来源:《文苑·艺术汇》 2013年第5期
撰文:梁雅佳图片提供:钟贤陶瓷
“ 拉坯迹痕,工匠手印,淋洒的釉滴,变换的色泽”是钟贤陶瓷最自然古朴率性的风格,而黄幼根以享受“火”与“泥”
之乐,享受打造钟灵雀跃的艺术之品的过程,去揭开了自己陶瓷人生的新篇章。

陶艺生活之乐
黄幼根曾经因为现实生活的问题,放弃了陶瓷做了上班一族。

久而久之,黄幼根心里的陶瓷情怀还是没有停止,
中国的传统文化曾深深地打动他。

当他发现满街都是相似的商业化的陶瓷或是多年不变的工业化产品时,他感到很失望,他想如果他做陶瓷,会不会有人喜欢?行胜于言,黄幼根毅然放弃了朝九晚五的生活,回到了景德镇,创立了钟
贤陶瓷,开始他的陶瓷创作之路,一心要做让陶瓷有自己灵魂骨血的陶瓷人。

“山后的泥土,屋前的溪流,田畔的草木,自己的双手,燃烧的窑火,陶瓷带给我刺痛与狂喜。

”黄幼根用这句做陶瓷的心得来讲述在景德镇从自己挖土到烧窑的陶瓷生活,他将这个过程称之为痛并快乐着。

一把好土,要经过火烧才
能成为陶瓷。

一个人也好像一把黄土,不烧是不会成器的。

陶瓷要用火烧,而人要经历锻炼和磨练。

不经过人世间的
磨练,人也是不能成器的。

他在自己仅有的知识里去突破,一头扎进去,从泥土、原料的找寻到自己挖掘,淘洗过筛,陈腐揉炼,拉坯成型,精修细琢,补水上釉,装窑点火,开窑择选到再一次重新开始。

没完没了的忙碌着,却几乎走
到山穷水尽时,因坚持自我终于守得云开。

从为五斗米忙碌到今天可以静下来做自己的陶瓷,这一步,他终究迈了开来。

把自然还给陶瓷,让陶瓷回到本真
他坚信只有自然的,才是最美的。

用他的话说,在他学习陶瓷的时候,只是在接受着别人给的东西,所以工艺、
意识上大多都是跟别人一样的,他庆幸他终于有一天明白了,这会毁了他的陶瓷梦。

于是,不断地去摸索、探究技术,思考着如何把陶瓷的技术进行突破,当他决定舍弃已经在景德镇形成配套产业链的泥料、釉料、成型等常规陶瓷工厂
的方便的运作经营方式时,他知道,他找到了!“以原本之物为原料,尽物之本性”,他要把本真还原给陶瓷!从自己去
找喜欢的泥土,到从大自然中筛取到与泥土相匹配的釉料,再使用浸泥翻搅过泥匣钵俾水稠浆等传统手工淘炼泥土,
以拉坯印坯盘泥条擀泥板多种手工方式成形,创新的使用各种手工施釉和烧制方式,它要做最自然的陶瓷。

“钟贤陶瓷的每一件作品,都来自对现实审美感受的真实反映与提炼。

他以造化为师,力图真切自然地表现自己从
生活中捕捉到的生动形象与现实触发的奇思妙想,经过饱含深情的心象再造和富于艺术意匠的加工制作,最终物化为
各呈异彩的陶瓷作品。

这里没有概念化的空洞形象,只有富于自然生机的清新感受,因为他善于通过艺术想象诗意地
浓缩生活,浓缩自然美。


他说道:“我的陶瓷没有很多过细的装饰,可是在细节处理上的讲究,看上去很粗糙,但实际上做工很细。

我会注
重陶瓷的使用手感和贴切感。

这就是我做陶瓷的一种感觉,就是陶瓷本身的状态,就是泥巴的感觉,做传统手工的感觉,泥料在火中跳动的感觉,我想呈现这个感觉,并不是为了表达陶瓷是怎么做出来的,而是想体现泥土在火中雀跃
的快感,还原陶瓷本身。

没有很多后天的装饰。


神如其镜的艺术态度
在钟贤展厅里,每件陶瓷作品都会与空间产生为妙为翘的结合,好像走进了一个时空隧道,可以感知陶瓷的制作
过程,在这里,陶瓷有了生命,如火般跳动,它们在诉说自己质朴但热烈的灵魂,随时准备着迎接新的世界。

陶艺家
的巨大艺术激情是有感染力的,当观赏者立于它前,就会感到身临其境,令人心旷神怡,发生感情共鸣!作品之所以
能取得强烈的艺术效果,全赖陶艺家以融会陶瓷返璞归真的艺术语言,逼真地描绘出了如真似幻的诗意景象。

在黄幼根认为,制作烧成了一件陶瓷,却只是完成了创造的一部分,做东西的时候他会想象一个氛围,或者空间感,这件东西到了你手里,你大概会想怎样使用和呈现它,最终在钟贤展厅里,或者在把陶瓷买回之后的家里,使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