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态: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状况的总称。
2、林业分类经营: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根据社会对林业生态和经济的两大需求按照森林多种功能主导利用的不同,相应的将森林划定为公益林和商品林,分别按各自特点和规律运营的一种经营管理体制和发展模式。
3、公益林:是指以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国土保安等满足人类社会的生态需求为主体功能的森林。
4、商品林:是指以提供林特产品,获得最大经济产出等满足人类社会的经济需求为主体功能的森林,主要是提供能进入市场流通的经济产品。
5、生态脆弱性:是指森林生态系统一经破坏后就难以恢复良性生态环境以及生态环境极易因自然条件改变而造成偶发或多发性自然灾害的程度。
6、生态重要性:是指具有重要生态价值以及需要提供森林保护的森林生态系统、濒危动植物种类和人类社会设施的重要程度。
7、林业生态工程:是根据生态学、林学及生态控制原理,设计、建造与控制以木本植物为主体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工艺技术。
(目的在于保护、恢复、改善与持续利用自然资源)8、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状况的总称。
9、生态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
10、生态环境脆弱带:在生态系统中,凡处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体系、能量体系、结构体系、功能体系之间所形成的“界面”,以及围绕该界面向外延伸的“过渡带”的区称为生态环境脆弱带。
11、受害生态系统:是指生态系统在自然或人为干扰下形成的偏离自然状态的系统。
12、恢复:是将受害生态系统从远离初始状态的方向推移回到初始状态(主要是再建立一个完全由本地种组成的生态系统。
13、恶化:干扰持续进行,使生态系统受到更大破坏。
14、重建:是将生态系统的现有状态进行改善,改善的结果是增加人类所期望的“人造”特点,压低人类不希望的自然特点,使生态系统进一步远离它的初始状态,形成一种改进的和原来不同的状态。
15、改建:是将恢复和重建措施有机地结合起来,重新获得一个既包括原有特性,又包括对人类有益新特性的状态。
16、防护林体系:是根据防护地区的自然条件及发展生产的特点,以及对防护作用的要求,将有关林种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求得到最有成效地发挥其最大的防护作用,促进被防护的对象(农林牧作物)高产稳产,并进一步改善防护地区的自然面貌,这样一种各防护林种有机结合的总体称之为防护林体系。
17、农田防护林:是指在有农田的地方,为防止自然灾害,改善农田小气候,创造有利于农作物和牲畜生长繁育的环境,保证农牧业稳产高产,并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木材而营造的防护林。
18、透风系数:即背风林缘高度范围内平均风速U与旷野相同高度范围内平均风速U0之比。
19、疏透度:也称透光度,林带纵断面的透光面积与林带纵断面的总面积之比。
20、沙漠:即干旱地区地表为大片沙丘覆盖的沙质荒漠。
起伏的流动沙丘为其显著的景观标志,风沙活动是其主要特征。
主要分布在极端干旱、干旱地区及半干旱地区。
21、荒漠化:由于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各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的亚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22、沙漠化:是指在风力作用下,原非沙漠地区,由于人为活动的诱发,导致地表出现了以风沙活动为标志的类似沙漠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
23、风沙流:是指含有沙粒的运动气流,风吹经沙地地表时,将疏松的沙粒扬起并纳入运动的气流中,这样一种地表附近的含沙气流即风沙流。
它的运动包括风蚀、搬运和堆积的全过程。
24、起沙风:是指使沙粒起动的临界风速。
起沙风的速度取决于沙粒粒径、沙地水分状况和沙表状况。
25、风积作用:当风沙流通过地面时,遇到各种阻碍,无法挟带沙粒前进,发生物质停积现象。
26、沙障:为固定流沙,常采用各种形式的障碍物来加固流沙或消弱近地表层的风力,通常把这些障碍物称为沙障。
27、土壤侵蚀:指土壤在外力作用下,地面土壤及其母质被剥蚀、转运和沉积的整个过程。
28、径流系数:径流量与降雨量之比。
29、沟壑密度:每平方公里面积上,侵蚀沟的总长度,以km/km2表示。
30、抗蚀性:是指土壤抵抗径流对它们的分散悬浮的能力。
其大小主要取决于土粒和水的亲和力。
31、抗冲性:是指土壤抵抗径流对其机械破坏和推动下移的性能。
32、谷坊:在沟道中横向修建的小坝。
33、淤地坝:淤地坝是滞洪拦泥、控制沟床下切、沟壁扩张,变荒沟为良田的一项重要措施。
1、林业生态工程包括传统的森林培养与经营技术,但又与造林和森林经营有以下区别:(1)对象不同——宜林地→森林生态系统;区域或流域→人工复合生态系统(2)关心点不同——木本植物与环境,木本植物种间关系、林分的结构与功能;人工复合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与物质循环再生过程、系统的结构与功能(3)目的不同——提高林地的生产率→森林持续;提高复合系统经济和生态效益→系统持续(4)采取技术措施不同——在林地上采用综合技术措施;各类土地上采取综合措施。
2、当今世界三大热点问题:人口资源环境3、十大环境问题•土地荒漠化:全球每年700万公顷耕地•大气污染:全球每年释放200亿吨CO2•温室效应:干旱和洪水频繁发生1000万难民•臭氧层减少:紫外线增加•水源短缺,污染严重•海洋环境恶化:海洋生物减少•绿色屏障锐减:热带雨林每年减少1700万公顷•生物种类减少:每天有100多种生物灭绝•垃圾成灾:每天有100多万吨垃圾得不到处理•人口增长过快:环境压力过大4、导致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1)环境破坏(2)环境污染5、我国生态环境问题(1)自然环境先天脆弱(2)水土流失严重(3)荒漠化扩大(4)水资源紧缺,污染严重(5)森林覆盖率低(6)天然林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面临危机(7)气温呈上升趋势6、生态环境脆弱带的空间归纳①城乡交接带②干湿交替带③农牧交错带④水陆交界带⑤森林边缘带⑥沙漠边缘带⑦梯度联接带⑧板块接触带7、受害生态系统因管理对策不同,可能有4种结果:①恢复到它原来的状态;②重新获得一个既包括原有特性,又包括对人类有益的新特性状态;③由于管理技术的使用,形成一种改进的和原来不同的状态;④因适宜条件不断损失的结果,保持受害状态。
8、受害生态系统的恢复可以遵循两个模途径:9、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基本衡量要素:(1)资源的承载能力——基础支持系统(2)区域的生产能力——动力支持系统(3)环境的缓冲能力——容量支持系统(4)进程的稳定能力——过程支持系统(5)管理的调节能力——智力支持系统10、我国十大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工程体系(1)三北防护林体系(1978年)(2)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1989年)(3)沿海防护林体系(1988年)(4)太行山绿化工程(1986年)(5)平原绿化工程(1988年)(6)黄河中游防护林体系(1996年)(7)淮河、太湖流域防护林体系(1992年)(8)珠江防护林体系(1993年)(9)辽河防护林体系(1994年)(10)全国防治荒漠化工程(1991年)11、我国六大林业重点工程(1)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1998年试点,2000年启动):主要解决天然林的休养生息和恢复发展问题;(2)三北长江防护林建设工程(2001年):主要解决三北地区风沙危害、水土流失以及不同类型的生态问题;(3)退耕还林还草工程(1999年试点,2001年启动):主要解决重点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4)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2000年试点,2002年启动):主要解决首都周围地区的风沙危害问题;(5)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2001年启动):主要解决物种保护、自然保护、湿地保护等问题;(6)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2002年启动):主要是解决木材供应问题。
12、农田防护林的形式有4种(1)林带形式:在农田四周营造的带状林分,林带常交织成网,称为农田防护林网。
(2)林农间作形式:在农田内部间种树木,其株行距均较大,近似于散生状态(3)林岛形式:在农田的间隙地带营造的(4)片林形式:构成农田防护林体系13、防护林带的防风作用(1)林带的物理作用——障碍物(2)林带的生物学作用14、不同结构林带防风特点(1)紧密结构林带结构特征:林带的枝叶上下都较稠密,林带较宽,由乔木、伴生树种和灌木组成,形成多层林冠,纵断面很少透光,疏透度几乎为零,透风系数小于0.3防风作用特点:大部分气流由林冠上部越过,背风面1m高处的最小弱风区位于林带背后1H 处,相当于旷野风速的10%,能降低风速20%的范围可达15-20H,随后风速逐渐恢复到旷野风速。
(2)疏透结构林带结构特征:与紧密结构林带相类似,但比紧密结构要稀疏的多,林带较窄,透光均匀,疏透度在0.1-0.5左右,透风系数0.35-0.6。
防风作用特点:大部分气流不改变方向,均匀穿过林带,只有小部分气流在树冠中上部密集枝叶处越过林冠。
因此,风速降低缓慢,增加也缓慢,背风面1m高处最小弱风区出现在林带后4-10H范围内,但降低风速的绝对值比紧密结构要小。
能降低风速20%的范围在30H 的范围内。
(3)透风(通风)结构林带结构特征:林带较窄,树冠紧密不透风或很少透风,树干部分通风,由一种或两种乔木组成,个别有少量灌木。
林冠层的疏透度为0.05-0.3,下部疏透度大于0.6,平均最适疏透度0.35。
透风系数0.5-0.75。
防风作用特点:树冠部分不透风,树干部分有大量气流直穿而过,背风面1m高处最小弱风区出现在林带后6-10H范围内,能降低风速20%的范围可达25H范围内。
15、影响防护林带防风效果的因子分析影响因子:林带结构、疏透度、叶期、林带断面形状、风速大小、与风向交角、近地气层热层结、下垫面粗糙程度、地形起伏状况等。
16、农田防护林的设置(1)防护林带结构的选择1)紧密结构林带的特点防护距离最短,夏天易引起高温危害,秋天易引起低温危害,形成“牛槽地”。
不适宜农田防护林,适于水土保持林、涵养水源林、护村林和护路林。
2)疏透结构林带的特点防风距离最大,林带减低风速缓慢均匀,林带内和林缘无大量淤沙,也不会造成“牛槽地”和大量积雪,且不易在林地内和林缘造成风蚀,适用于作农田防护林。
3)透风结构林带的特点防护范围较远。
降雪大的地区,可使积雪在林带间田地上均匀分布。
但在林带内和林缘附近风速大,易引起土壤侵蚀。
风蚀严重地区不易采用此种结构林带。
(2)防护林带宽度和横断面宽度=(林带行数-1)×行距+两侧林缘宽度林带断面形状:紧密结构斜三角型,疏透结构矩形,透风结构屋脊型林带的密度的确定:取决于所选树种和自然条件(水分、土壤等)。
(3)防护林带方向林带方向主要是根据害风方向来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