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

最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教材分析1.本单元主题生活中平凡的故事常常给我们很多启迪,阅读它们,感悟它们,能让我们人生道路上足迹更踏实,步伐更稳健。

平凡的人物却有着非比寻常的美德精神。

本组教材就是围绕“高尚品格”这一专题写的。

本单元选编的4篇课文《故事三首》、《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金色的鱼钩》,从不同角度阐明了人生的哲理。

2.本单元重点(1)阅读时,关注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

《故事三首》通过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现了坚劲顽强、光明磊落的优良品质。

《十六年前的回忆》充分表现了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毛主席赞扬张思德那种为人民而生、为人民利益而死的共产主义精神。

《金色的鱼钩》中表现出来的真情实感,使读者不得不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红军老战士而感动。

(2)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在习作时,选择适合的方式进行表达。

教学中要抓住这一重点,引导学生深入字里行间,提炼文章的写作方法和表达方式,并结合课堂练笔进行及时地运用,为后面的习作积累写作方法。

2.课时安排10 古诗三首 (2)11 十六年前的回忆 (2)12 为人民服务 (2)13* 金色的鱼钩 (1)口语交际即兴发言 (1)习作心愿 (2)语文园地四 (2)1.自主学习字词,会写“络、锤、凿、焚”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竹石》。

3.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4.了解三首古诗中表达的诗人志向,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竹石》。

2.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教学难点了解三首古诗中表达的诗人志向,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第一课时一、课题引入1、(出示图片)同学们,看!这是什么?(马)你们都知道有关马的哪些知识呢?同学们说得真好,那你们喜欢马吗?(喜欢)是呀,不但同学们喜欢马,古代人也很喜欢马,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歌咏马,赞美马。

其中在众多歌咏马的名篇中,有一首诗独树一帜,千古流传,表达了许多人的共同愿望,你们想知道是哪首诗吗?(想)好,今天,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首诗。

2、板书课题——马诗3、齐读课题:马诗二、学习新课(一)回忆一下,学习古诗的方法有哪些?1.学生汇报:①看诗题明对象;②看作者知背景;③看诗文解大意;④看资料(注释)悟诗情;⑤反复诵读入诗境。

2.师:好,我们就用这些方法来学习《马诗》。

好,我们再次齐读诗题——《马诗》。

同学们,通过看诗题,我们知道,这首诗,诗人描写的对象是什么?(马)3.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那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指名(李贺)课前,老师让大家预习这首古诗,现在,谁来汇报一下,你们收集的有关李贺的资料?4.学生汇报。

(出示幻灯片)教师补充(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师:我们已经明确了这首诗的描写对象,又知道了诗人的背景,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一起看看古诗写了什么。

首先请同学们听老师范读古诗,注意听清每个字的读音。

2.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边读边把本课的生字圈出来,加上拼音,不熟的地方多读几遍。

3.圈好生字了吗?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一记这些生字,然后把你的识字方法和同桌说一说。

4.本课的生字你们都认识了吗?老师把这些生字请到大屏幕上来,你们还能认识他们吗?(课件出示)(络锤凿焚)指名读,齐读。

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每个字各笔画在虚宫格中的位置,然后工工整整地写一遍,展示作业。

这是***写的字,看他写得多好,我们要向他学习,也把字写得这样好。

下面,谁能为这些生字组词呢?同桌之间比一比,赛一赛,看谁组的词语多。

5.我们再把这些生字带到古诗中读一读好吗?课件出示,指名读。

6.五言古诗,朗读时怎样停顿比较好呢?学生汇报。

好,谁能按照这样的停顿再读一读。

我们一起读一遍。

7.自读诗文,启迪质疑。

用学过的方法,自读,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8.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9.品读第一、二句。

理解:大漠:广阔无边的大沙漠。

燕山: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

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这两句诗中,哪些词语两两相对?这样写,看起来怎样?读起来呢?在这里,把什么比喻成了什么?还把什么比喻成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意思。

(漠漠旷野,沙石像雪一样晶莹洁白,燕山顶挂着一弯金钩似的新月。

)指导朗读。

赏析前两句,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涵:说一说这是一番怎样的情景?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

是呀,一弯冷月下,大漠闪现出如雪般的清辉,是那么清冷、悲凉,气氛是何其肃杀。

此时此刻,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心里在想什么?你马上要做什么?边关战事一触即发的形势下,本是良马驰骋关山的时刻,可是,情况却是如此吗?(不是)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这样的呼喊:学生(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10.品读三、四句。

何当:何时将要。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走:跑。

清秋:金秋,取自秋高气爽之意。

这是一匹怎样的马?(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明白这两个词形象地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

)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什么时候才能够带上黄金的笼头,在秋高气爽的战场上奔驰杀敌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内容?是呀,一匹千里之驹,纵有广阔天地,却不能肆意纵横,驰骋关山;一个满腔抱负之人,却不能施展宏才,为国立功,有所作为。

这其中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异常愤懑的心境又能与谁说?联想到自己的身世、境遇,人、马何其相像!这真是,马,即是人,人,即是马。

这一首《马诗》,写的分明就是诗人自己呀!一个“何”字,包含了诗人多少渴望,让我们齐读这首诗;(生读)一个“何”字,包含了诗人多少企盼,让我们再次齐读这首诗;(生读)一个“何”字,包含了诗人多少愤懑,让我们高声齐读这首诗!(生读)《马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三、朗读背诵,体会感情。

指导学生背诵古诗。

会背这首古诗了吗?先自己试一试吧。

指名学生背诵。

分四人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四、小结:李贺的这首诗,既是写马,也是写人。

马,希望纵横大漠、快踏清秋,在广阔无边的天地里自由地奔驰;人,也希望有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

板书设计: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写景何当金络脑,抒情施展才华快走踏清秋。

为国立功第二课时一、新课导入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贺的《马诗》,有谁能来背诵一下。

2.咏物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

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了自己的感情。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咏物诗的殿堂,学习鉴赏咏物诗两首《石灰吟》《竹石》。

二、对比诗题,感悟题意1.自读诗题,领悟题意。

石灰吟竹石2.找题目的相同点。

预设:都是咏物、都有赞美的意思……三、整体通读,把握诗境1.吟读,按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读。

2.译读,找出两首诗的相同点。

四、分步解读,品悟诗情(一)石灰吟。

1.抓住关键词,体会石灰的特点。

(1)从诗题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吟诵的是石灰,那么石灰有什么特点呢?诗中用哪些词描写了石灰的经历?①自学指导自由读诗,请从诗中找出描写石灰经历的词语。

(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②选择其中一个词,结合自己的想象,说说你的理解和感受。

(2)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①千锤万凿A.学生谈体会。

B.千锤万凿是不是把石头锤一千次,凿一万次呢?这里的千和万都是形容次数很多,是虚词。

你还知道哪些含有虚词的四字词语?(千山万水千言万语三言两语)那我们古诗中还有哪些诗句也有类似使用虚词的呢?课件出示:竹外桃花三两枝桃花潭水深千尺千里江陵一日还②烈火焚烧A.学生谈体会。

B.看,这就是被烈火焚烧的石灰石(出示相应的图片)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块石头,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③粉骨碎身A.学生谈体会。

B.学生能说到,就总结:是呀!石灰石经过烈火的焚烧,变成浑身雪白的块状石灰后,还要把水泼在上面,使它粉骨碎身。

(出示相应的图片)总结:哦,原来石灰就是先,然后,最后。

同学们,请再次默读这首诗,想一想面对如此的磨难,石灰又是怎样的态度呢?④若等闲A.学生汇报。

B.如果学生答到“若等闲”就引出:说到“等闲”这个词不由得让我们想起了哪句诗?毛泽东的《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而在石灰眼里,千锤万凿是若等闲,烈火焚烧也是——若等闲。

文中还有一个词也说明了同样的意思,就是“全不怕”。

2.石灰经历了千锤万凿、烈火焚烧、最终粉骨碎身,它这么做的目的却只有一个,那就是——要留清白在人间。

(1)洁白的石灰在我们人间留下了哪些痕迹?(洁白的墙、可用于干燥、吸湿、去除异味、消毒……)(2)此时,我们不由得敬佩石灰的(顽强不屈、英勇无畏、无私奉献)精神。

请带着这种感情把古诗读一读。

(出示古诗)请学生示范读,齐读。

3.像这样,我们通过抓住关键词来体会石灰的特点,这是学习咏物诗的一种方法。

(板书:抓关键词)4. 知人论诗,学习托物言志。

(1)这首诗的作者是于谦,你们知道是诗人多大年纪写的吗?(2)于谦作《石灰吟》这首诗的时间,一般有两种说法,一说是12岁,一说是19岁。

你们猜一猜,这么年轻的他,为什么要写下这首诗呢?你们来大胆的猜猜?(于谦是个很有志向的人,从小就怀有精忠报国的理想,想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

)(3)的确,于谦自小就有远大志向。

传授于谦小时候,他的祖父收藏了一幅文天祥的画像,于谦非常钦佩文天祥,就把那幅画挂在书桌边,表示一定要向文天祥学习。

——如果你就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于谦,你会怎样高声诵读这首诗?(4)后来于谦长大了,他和文天祥一样做了官。

现在让大家看一下他做官的故事。

课件出示:两袖清风的故事。

如果你是做官后的于谦,你会怎么吟诵这首诗?(5)后来,瓦剌入侵,当时的皇帝明英宗被俘虏了,于谦就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的口号,让皇帝的弟弟继位,率兵打败了敌人,使人民免遭生灵涂炭,后来明英宗重新回来当皇帝,对当年于谦让他弟弟做皇帝的事耿耿于怀,再加上其他官员的陷害,就以“谋反”罪把于谦杀害了。

抄没家产时,于谦家除了书籍,没有值钱的东西。

如果你是临死前的于谦,你又会怎样吟诵这首诗,来向世人再次表明自己的志向呢?一起来读。

(配乐读)(6)《石灰吟》一诗伴随了于谦一生,也见证了于谦的一生。

这首诗不仅仅是在赞美石灰,而是在——(他在抒发自己的志向,用石灰来比喻自己。

)像这种写法就叫做——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也成了咏物诗的一大特点。

我们通过了解得诗人的相关背景知识,来理解这首诗,这样的方法叫:知人论诗。

(板书)(二)《竹石》1.接下来,请用我们刚才的方法来学习这首诗。

请看自学提示一:自由读诗,抓住关键词语,体会竹石的特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