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厦门商务考察调研报告
2011年9月19日
9月初,由市商务委副主任带队,代表团一行10人赴厦门进行商务考察。
5天时间里,我们参加了第十五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投洽会),参观调研人和街台湾夜市特色街和中山路商业步行街,现将此次考察体会报告如下:
一、“投洽会”打造中外经贸交流第一展会
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是由商务部主办的国际性展会,是我国唯一以促进双向投资为目的的国际投资促进活动,也是国际展览业协会(UFI)认证的全球规模最大的投资性展览会。
投洽会每年的9月8日在厦门开幕举行,故也常被称为9·8厦洽会(或9·8投洽会)。
投洽会以“引进来”和“走出去”为主题,形成了“突出全国性和国际性,突出投资洽谈和投资政策宣传,突出国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突出对台经贸交流”的主要特色。
在过去15年里,近百个国家和地区参展参会,20多万客商莅临洽谈。
签约项
目达1.5万个,引进外资1000多亿美元,同时一大批中国优秀企业从投洽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投洽会成为了厦门的一张亮丽名片,也为厦门带了了无限商机和促进国际知名度飙升。
每年9月8日前后,厦门的酒店预订率接近饱和。
大批来访客商带动餐饮业、租车业、旅游业持续火爆。
会展业已经成为厦门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同时,投洽会促进厦门服务业服务水平大大改善。
据调查,厦门是国内商务游目的地排名第一的城市,厦门也被称为“最温馨”的旅游城市。
这与10几年来投洽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不仅如此,投洽会使厦门与国际、国内知名企业近距离接触,直接拉动地方经济发展。
据介绍,厦门一批重点建设项目,都是通过投洽会“落地生根”的。
本届投洽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高举“9·8”金钥匙启动开幕式。
斯里兰卡总理贾亚拉特纳,萨摩亚副总理福诺托及夫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
长兼秘书长李建国,国务院原副总理吴仪,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林丰正,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出席了开馆式。
第十五届投洽会有三个突出特点:
一是,项目签约数量、金额再创新高。
共签订各类投资项目493个,利用外资173.7亿美元。
其中,合同项目339个,总投资金额130.1亿美元,利用外资104.6亿美元,千万美元以上的合同项目226个。
“走出去”投资合作取得了喜人的成效,共签约项目22个,总投资15427.98万美元,其中中方投资12702.68万美元。
二是,展会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
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和资本输出强国的客商参会较往届踊跃。
德国汉堡市和韩国光阳市作为本届“明星市”举办了系列活动,美国、英国举办了专场投资环境说明会。
印度、俄罗斯首次组团参会。
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金砖国家”第一次在投洽会聚首。
越南、柬埔寨、泰国、孟加拉组团参会寻觅商
机,34个与中国建交的非洲国家积极借助投洽会平台向全世界集体招商。
此外,联合国工发组织、联合国贸发会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世界投资促进机构协会、联合国亚太社经会、世界贸易中心等10个国际组织组团参会并举办系列投资促进活动。
三是,对接活动亮点颇多。
项目洽谈强化专业性和行业招商,重点举办10大专题对接活动,中欧投资合作恳谈、投资基金、新型产业、中美省州、上市公司、专利技术和热点地区引起广泛关注;精心组织“面对面”和“一对一”洽谈,项目路演、省市长对话会、投资计划说明会、企业私密对接会颇受好评;首次推出现场撮合服务区,发挥引导推荐作用,为1200家企业进行了现场撮合。
二、“台湾夜市”扎根厦门
在厦门,来自台湾的商业企业数不胜如,厦门成为台湾企业家进入大陆的桥头堡和试验田。
本次厦门另一主要目的,是参观“台湾夜市”。
恰巧的是,厦门“台湾夜市”特色街9月6日刚刚开街纳客。
据负责人介绍,打造“台湾夜市”的构思,源自今年6月举办的海峡论坛。
当时台湾各地200余种美食汇聚中山路,持续一周的厦门“台湾夜市”盛况空前,不少摊位的美食还未入夜就销售一空。
正是因为有了这场前期“铺垫”,才促成了“台湾夜市”的长期落户。
厦门“台湾夜市”坐落在毗邻中山路的人和街,和鼓浪屿隔海相望。
夜市第一期总计将设48个摊位,全长208米,每天的营业时间为11:00-23:00。
为打造真正的台湾夜市文化,厦门与台湾合作,邀请的台湾小吃业者来自台北士林夜市、基隆庙口夜市、高雄六和夜市以及台
南、桃园、新北市等11个县市的夜市,涵盖台湾北中南部,大块鸡排、卤肉饭等台湾夜市招牌小吃都囊括其中,而且每种小吃最多不超过两个摊位,以保证其代表性。
此外,物料、调料全部从台湾进口。
据悉,厦门“台湾夜市”还将邀请台湾街头表演团队进行演出,设立亲子游乐设施。
厦门的仁和路“台湾夜市”,原本是一条老街,路宽将近10米,两旁是简易活动板房。
所有的台湾小吃档在路中间一字排开,3-5个为一组,中间留有空挡,方便行人通过。
小吃档的搭设比较简单,尺寸统一的简易铁架(大致3*3米),商家自行制作并悬挂围挡和logo,材质为木板或塑料板。
小吃档的卫生状况保持良好,经营者身着工作服,带卫生手套和帽子。
使用电加热,无明火作业。
在
用水方面,管理者在路中间架设了水管分配给每一家商铺,小吃档又额外配置了小型水处理系统。
48家台湾小吃经营品类丰富,几乎没有重复,基本代表了台湾小吃的精华和传统。
我们来到仁和路的时间为晚9时左右。
此时夜市人流攒动,经营火爆。
经营商户服务热情,经营规范,食材新鲜。
每家小吃档前都有不少消费者排队购买。
不过,参观过程中并没有看到保洁人员和管理人员在现场。
夜市灯光较暗,地面油渍、垃圾明显,在管理方面存在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