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学艺术读后感篇一:论文学艺术对比论文文学艺术论文:浅谈对比在文学艺术创作中的妙用摘要:在文学艺术创作及各种形式的写作中,对比手法的运用是很常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法之一。
尤其是典型形象、人物性格特征的表现是非常重要的手段,也是造成人物性格冲突的重要手段,而且这种表现手段具有多样性、丰富性和独创性等特征。
我们在工作中要学会借鉴和学习。
关键词:对比;文学艺术;多样性;丰富性;独创性《史记·项羽本纪》写项羽见到秦始皇出巡,前呼后拥,威风凛凛,很是眼红,说“彼可取而代之也!”。
《高祖本记》写刘邦见到同样场面,也很红眼,说:“大丈夫当如是耳!”同一件事,同样的感情,表达的方式和语言却很不同。
公开来看他们每个人说的话,只觉得他们都有野心,想当皇帝,那差别很容易被忽略过去;如果把他们摆在一起,两个人的不同性格就很鲜明、突出了。
你看项羽是那样的精犷、直率,“彼可取而代也!”干干脆脆“打倒你我来”;刘邦则含蓄、深沉得多:“大丈夫当如是耳!”他不直说打倒你我来,而是转了个弯弯。
把两个东西弄在一起,突出地显示出它们的差异,这就是通常所谓的对照、对比。
在文学艺术创作或其它形式的文章写作中,对比手法都是很常见的。
左拉有篇小说叫《陪衬人》娘的职业,专门出卖自己的丑,拿去陪衬贵族太太们的美,也是一种对比手法。
建筑上讲对称、协调;美术创作上讲光线的明暗,色彩的调配,线条的曲直;音乐上讲音调的高低、强弱,节奏的快慢??,可以说,没有对比就没有艺术。
中国古典诗词,在有意识地运用对比手法上尤其是突出的。
讲平仄,是音调的对比;讲对句、联句,除了音调、节奏的对比,还有内容上的对比。
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把两种不同的情状作了鲜明的对比;“新松恨不高于尺,恶竹应须斩万竿,”把两种不同的情状作了鲜明的对比;孟浩然“失名谁肯访,得意争相亲”,对比中写尽了人情冷暖;“苍鹰独立时,恶鸟不敢飞”,写出一种对立而统一的境界??。
对比加深思想,强化感情;对比造成了一种艺术的境界。
在文学创作上,对比,是突出人物性格特征的重要手段,也是造成人物性格冲突的重要手段。
要突出人物性格特征,造成性格冲突,就要善于在一篇作品中安排可以形成对比的不同性格的人物。
比如,要写一个勇敢的人,就得安排一个不那么勇敢、甚至怯懦的人和他在一起;要写一个悭吝的人,就得有个不那么悭吝、甚至慷慨大方的人物和他在一起;粗犷和细致、聪明和愚蠢、光明磊落和阴险狡猾??碰在一起就会使各自的个性显得更为突出。
摄影师拍乐山大佛,如果孤零零专拍大佛,究竟多大,没见过的人很难想象,如果在大佛脚板上安排一个人,大佛之大,一目了然。
对比,是相互的。
绿叶陪衬红花,红花也在映衬绿叶。
不应当是压低一方去抬高另一方,也不应当是一方单纯为另一方服务。
对比,来自生活,来自生活本身的辩证法。
生活中,有光明必有黑暗,有黑暗必有光明,光明仅仅是对黑暗而言的,正和黑暗仅仅是对光明而言的一样,离开了对方,自己也不复存在。
同样,美和丑、生和死、爱和憎、强和弱等等,都是相辅相成、矛盾而又统一的。
自然事物的复杂性、多样性不是用两种极端的情况可以概括的。
有各式各样的光明,也有各式各样的黑暗。
世间没有完全相同的人和事。
差别之中就有对比、光明与黑暗对比,这种光明和那种光明也是一种对比。
因此,对比艺术具有无限的丰富性。
在作品中有的写两个或三个人物,互相陪衬、对比、形成性格冲突,如沙汀著名短篇《在其香居荣馆》,艾芜的短篇《夜归》等,有的围绕一个主要人物,使他和其他人,和整个环境形成对比、冲突,如《阿q正传》和莫泊桑的《羊脂球》等;有的就写一个人,把他的过去和现在进行对比,如鲁迅的《孔乙己》、《故乡》;如契诃夫的《万卡》《瞌睡》,把人物内心的矛盾、言和行对比??等等。
还有《陈奂生上城》,正面地把农民陈奂生辛辛苦苦做一场小生意赚了二、三元钱,和他住一晚上县委招待所花去五元作了对比。
而鲁迅先生的《药》则把革命者夏瑜的死和华小栓的病死,放在暗线上进行对比。
总之,对比手法的多样性取决于生活的多样性、题材的多样性和主题的独创性。
学会对比艺术,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意图,也能帮助我们懂得艺术的真谛。
篇二:艺术哲学读后感《艺术概论》(丹纳)读后感陈浩洋音乐学院音乐表演1311 学号XX21092036《艺术哲学》是法国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丹纳的名著。
本书最初是丹纳在巴黎美术学习讲述美术史的讲义,包括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绘画。
尼德兰绘画和希腊雕塑。
对于我们欣赏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和欧洲哲学起源之一希腊雕塑非常具有指导性。
丹纳(1828—1893),丹纳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文艺理论家和史学家,历史文化学派的奠基者和领袖人物,被称为“批评家心目中的拿破仑”,他的《艺术哲学》对 19世纪的文艺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丹纳的主要文论著作有《拉·封丹及寓言诗》(1854)、《英国文学史》(1864—1869)、意大利游记》(1864—1866)、《艺术哲学》(1865—1869)等。
另外关于哲学和历史,丹纳也多有著述。
《艺术哲学》一书是丹纳在巴黎美术学校讲课时讲稿的辑录,包括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绘画。
尼德兰绘画和希腊雕塑。
也是丹纳最重要的文艺理论著作,集中体现了他的文艺理论思想。
《艺术哲学》是傅雷于 1958—1959 年译出,并撰写了译者序,在《艺术哲学》中,丹纳分析了大量史实,对一些典型的文学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书中列举了古希腊以及欧洲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16 世纪的法国、17 世纪荷兰的艺术文艺史实,并加以分析比较,科学地揭示了文学艺术与种族、环境、时代这三个要素的紧密关系。
《艺术哲学》是一部关于艺术,历史及人类文化的巨著,采用的不是一般教科书的形式,而是以渊博精深之见解指出艺术发展的主要潮流。
全书分成五大编,分别第一编是艺术品的本质及产生,第二编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期的绘画,第三编是尼德兰的绘画,第四编是希腊的雕塑,第五编是艺术中德理想。
其中第一编是对艺术品的起点性和总体特征做的第一个概括综述,而最后一编,则是丹纳自己美学思想的一个阐述。
丹纳认为,艺术作品是一种社会现象。
艺术作品属于一个总体。
第一属于艺术家的全部作品这个总体。
第二艺术家及其全部作品又属于一个比艺术更大的艺术宗派或艺术家家族。
第三艺术家家族还包括在一个更大的总体之内。
这就是在它周围而趣味和它一致的社会。
艺术作品从属于一个总体,这个总体有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逐层扩大包含。
对艺术作品的研究必须从社会这个最大的总体出发,最终实现对艺术作品自身的研究。
在《艺术哲学》中,丹纳分析了大量史实,对一些典型的文学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书中列举了古希腊以及欧洲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16 世纪的法国、17 世纪荷兰的艺术文艺史实,并加以分析比较,科学地揭示了文学艺术与种族、环境、时代这三个要素的紧密关系。
丹纳的种族指的是种族特性,它来源于天生的遗传性,是一个种族区别于其他种族的独有特性,这是一种不会随着时代环境的发展变化而改变的原始印记。
“我们所谓的种族,是指天生的和遗传的那些倾向,人带着它们来到这个世界上,而且它们通常更和身体的气质与结构所含的明显差别相结合。
这些倾向因民族的不同而不同。
”对于种族形成的原因,他更多地强调地理环境和自然气候。
他认为种族的特征是由自然环境造就起来的,而种族的特征又体现在民族的精神文化上,成为民族精神文化原始动力的一个部分。
丹纳的所谓环境,既指地理、气候等自然环境,也指社会文化观念、思潮制度等社会环境。
丹纳坚持整体的联系的观念,反对孤立地看待和分析事物。
他认为一件艺术作品是从属于作者的全部作品的,艺术家本身也是隶属于某种艺术宗派或艺术家家族的。
而艺术宗派则属于它周围趣味和与它相一致的社会。
丹纳以希腊悲剧的消亡为例,来说明社会环境变化对文学艺术发展所带来的显著影响。
他说希腊悲剧的黄金时代,即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的作品诞生的时代,正是希腊人战胜波斯人的时代,小小的共和城邦以极大的努力获得独立,在光明的世界中取得了领袖地位。
而到了民主风气消亡与马其顿的入侵使希腊受到异族统治的时代,希腊的民族独立和精神元气一起丧失,悲剧也随之衰弱。
丹纳所谓的时代,内容较为广泛,包括精神文化、社会制度、政治经济状况等,这些因素影响当时的时代精神和风俗习惯,形成一个时代独有的“精神的气候”。
丹纳首先从生物学的立场出发,认为气候和自然条件影响着物种的繁衍和生长,在荒僻的山峰上、怪石嶙峋的山脊上、陡峭的隘坡上,由于自然条件的恶劣,只有坚韧的松树可以生长。
在种族、环境、时代三个因素中,种族因素是内部根源,环境是外部压力,时代则是后天的推动力量,正是这三者的相互作用,影响和制约着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精神文化的发展及其走向。
丹纳关于构成精神文化三要素的理论明显受到前人的诸多影响。
18 世纪前期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主张以人类社会和客观环境去探讨决定政治法律的因素;19 世纪初法国女作家史达尔夫人认为风俗环境、气候等自然条件决定着文学艺术的发展,自然环境与时代精神决定了文学艺术的发展方向,文艺是“民族精神”的产物。
而在丹纳这里,关于文学艺术发展的种族、环境、时代三要素学说发展成为一个严密完整的理论体系,他的划分虽然有些含糊不清,但基本覆盖了影响文学艺术发展的主要因素,初步地揭示了文学艺术与外部世界的复杂关系。
丹纳的三要素理论是有历史渊源的。
早在18世纪初,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孟德斯鸠就认为一个国家的法律制度、政治文化不仅和居民的宗教、癖性、财富、人口、贸易、风俗习惯等有关,而且同气候、地理条件及农、猎、牧等各种生活方式也有极大关系。
斯达尔夫人承袭了孟德斯鸠的这种观点,她在《从文学与社会制度的关系论文学》和《论德国》中进一步认为不同的自然环境决定了不同的精神风貌。
不仅如此,宗教信仰、社会制度、风俗习惯也都不同程度地左右着文学艺术的发展。
斯达尔夫人的这种观点为丹纳的三元素说开辟了道路。
除此之外,对丹纳影响较大的还有黑格尔。
黑格尔虽然是从“绝对理念”出发研究美和艺术,但他关于环境、冲突、性格以及古希腊神话的分析,都给予时代、环境、民族等因素以极大的重视。
可以说,丹纳是把盂德斯鸠的地理说、斯达尔夫人的文学与社会关系的研究、黑格尔理念演化论和文化人类学的实证研究综合起来,提出种族、环境、时代三要素理论,形成了一个较为严密、完整的学说。
我们从丹纳的三元素说可以看到民族特性对艺术家和作家的人生态度、理想、性格、情感等方面的持久性的影响,也可以看到环境、社会意识、时代精神对文化艺术发展的决定性的作用。
所以,丹纳在《艺术哲学》中,从三元素理论出发,详细论证了他的看法。
因为种族的不同,造成日耳曼民族的艺术与拉丁民族的艺术不同,前者更浑朴,后者则更精致;丹纳以他渊博的知识和深厚的艺术修养,展示了一幅幅生动的不同时代的生活画面,并层层推进,论证充分,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