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点总结1、孟子(中):A、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B、个人本位论:理念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价值为中心;代表人物为—孟子(中)、卢梭(法)、洛克(英)、夸美纽斯(捷克)、福禄贝尔(德)、罗杰斯(美)。
2、昆体良(古罗马):A、《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
B、《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中提出“模仿、理论、练习”的学习过程理论。
3、福禄贝尔(德):A、“幼儿教育之父”B、倡导“个人本位论”4、拉伊和梅伊曼(德):创立“实验教育学”5、卢梭(法):A、《爱弥儿》提倡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一到人的手里就全都变坏了。
”)B、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C、倡导学生中心论(另一代表是杜威)6、孔子(中):A、启发性原则[即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论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B、知行统一原则[(知:指人的知识水平和思想道德观念;行:指人的行为行动;知行统一即劝诫人们要保持言行一致。
)《论语》:“力行而近乎仁”]C、公平、全面教育原则(《论语》:“有教无类”)D、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不耻下问、身体力行、学思结合、温故知新、寓教于乐E、教学态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F、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7、洛克(英):A、绅士教育B、提出“白板说”(外铄论)C、著作:《教育漫话》D、注重形式教育(即注重开发学生智力)外铄论代表人物:荀子[(中)“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伪”即后天作为]、洛克、华生[(美)婴儿实验、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口诀:“外婆荀找洛华生”)8、墨翟(墨子,中):A、“兼爱、非攻”(“兼爱”即不分等级、不分远近、不分亲疏地爱天下所有人;“非攻”即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人类和平)为基本主张,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重视实践。
B、认为获得知识的途径为“亲知”(亲:亲身经历)、“闻知”(闻:听别人说)、“说知”(说:依靠推理的方法来追求理性知识)9、老子、庄子(中):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10、苏格拉底(古希腊):“产婆术”(又称“问答法”)知识是生产出来的11、柏拉图(古希腊):A、著作:《理想国》B、“寓教育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C、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柏拉图、孔德、涂尔干、赫尔巴特)12、亚里士多德(古希腊):A、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B、历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原则C、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进行和谐发展。
13、培根(英):A、科学归纳法第一人B、近代实验科学鼻祖C、《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1623)一文中首次指出应该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从学科分类中提出来。
【教育学发展史口诀:培根首提出,纽斯(夸美纽斯)来实现,巴特(赫尔巴特)来完善】14、夸美纽斯(捷克):A、教育学之父,著作《大教学论》(1632)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B、教学原则: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原则。
C、教学制度: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方法和实施内容(班级授课制第一人)。
D、教学思想:“泛智教育”—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的人。
E、教学内容:规定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F、学科课程(即分科课程是以学科为中心来编定的课程;代表人物:夸美纽斯、赫尔巴特)。
15、康德(德):最早在大学里讲授教育学这门课程,他于1776年在德国的柯尼斯堡大学的哲学讲座中讲授教育学。
16、裴斯泰洛齐(瑞士):A、慈爱的儿童之父,主张教育遵循自然,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
B、提倡情感教育、爱的教育C、主张形式教育(即注重开发学生智力)D、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E、倡导个人本位论17、赫尔巴特(德):A、提出“无教育的教学”(现代教育的弊病之一)。
B、科学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代表人、现代教育学之父。
C、《普通教育学》(1806)—标志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
1个原则:教育性教学原则即教育要通过教学来完成2个基础:将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3个中心: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
(倡导教师中心论)4个阶段:提出“四段教学”理论“清楚、联想、系统、方法”D、教育目的: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E、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F、主张学科课程和实质教育[注重知识的掌握;口诀:“形智(智力)实知(知识)”]18、杜威(美):A、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进步教育代表人物、现代教育提倡者B、作品:《民主主义与教育》三中心论(现代教育理论模式):儿童中心(学生中心)论、经验中心论(经验课程:也称活动课程,是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活动中心论。
C、教育的本质(其教育思想的基础与核心):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
D、五步教学法:创设疑难情景、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判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验证这个假设。
E、教育无目的论,认为不存在有“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教育目的只存在于“教育过程以内”。
19、斯宾塞(英):A、作品《教育论》—1、对传统的古典主义教育的批判。
2、教育预备说(教育为“完满生活”做准备)3、科学知识最有价值。
4、制定以科学知识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5、在作品《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最早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
B、倡导学科课程。
C、主张实质教育。
20、赞科夫(苏联):A、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B、作品—《教学与发展》(口诀:“高度赞发展”)21、布鲁纳(美):A、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B、作品—《教学过程》C、认知主义心理学家D、提出结构主义学说和发现教学法[“认知—结构论”或(“认知—发现说”)口诀:“纳有结构”和“发现法”]。
E、学习观:学习的实质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过程F、教学观: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态度和方法。
G、学科中心主义(结构主义)课程论。
22、瓦根舍因(德):创立范例教学理论(口诀:“瓦根找范例”)。
23、苏霍姆林斯基(苏联):全面和谐教育理论,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
(口诀:“全面和谐好斯基”)24、布鲁姆(美):A、掌握学习理论[为掌握而教的策略(口诀:“姆有掌握”)]B、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情感(接受、反应、评价、组织、个性化)、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C、被称为“摧毁美国教育的人”。
25、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德):文化教育学(精神教育学)26、马卡连柯(苏联):A、作品:《教育诗》倡导集体主义教育[“要尽量多的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即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口诀:“集体之中有马卡”B、“平行教育”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27、凯洛夫(苏联):A、作品《教育学》是公认的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B、主张“教师中心论”。
28、杨贤江(中):化名李浩吾写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
29、班巴斯基(苏):最优化理论(口诀:“教学最优有班巴”)30、舒尔茨(美):人力资本理论—教育可以作为一种资本去衡量。
31、内发论(遗传决定论)代表人物:孟子(中)、弗洛伊德(奥地利)、威尔逊[(美)“基因复制”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格赛尔[(美)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霍尔[(美)“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高尔顿[(英)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32、弗洛伊德(奥地利):A、内发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发展的根本动因。
B、动机说:认为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
C、“冰山说”:强调无意识动机对学生心理和行为影响。
33、孔德、涂尔干(法):社会本位论34、罗杰斯(美):A、倡导无意义学习(只与心有关)[意义学习: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
如:自学(意义学习的特征:自发性、渗透性、参与性、自我评价)]B、主张个人本位论。
C、非指导性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不重视技术,只重视态度,主要是移情性理解,无条件尊重和真诚对待学生。
D、人本主义代表[另一代表为马斯洛(美):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E、情感教学理论。
35、迈克尔.波兰尼(英):缄默知识,1958年最早提出。
它是存在于人头脑中的,存在于某个特定环境下的,难以正规化,难以沟通的知识,是知识创新的关键部分。
如:灵感36、波斯纳(美):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37、布鲁巴奇:1994年提出四种反思方法—反思日记、详细描述、交流讨论、行动研究。
38、杰皮特-怀特:教师领导方式分类—强硬专断型、仁慈专断型、放任自流型、民主型(最优)。
39、克伯屈(美):经验课程,又称活动课程是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40、怀特海(英):综合课程,指打破传统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领域构成的课程。
41、杰克逊:1968年《班级生活》首先提出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指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也称潜课程、潜在课程、隐蔽课程。
如:校园文化)42、布拉梅尔德、弗莱雷:社会中心主义(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43、泰勒(美):A、“现代课程之父”“课程理论之父”“课程评价之父”著作—《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1944年)。
B、“泰勒原理”:目标(最关键)、内容、方法、评价。
C、目标评价模式。
44、斯克里文(美):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45、乌申斯基:直观性教学原则(一般来说,儿童是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
46、沙塔洛夫:纲要图式教学法(纲要图式:由字母、单词等组成的直观性很强的图表)47、乔治-洛扎诺夫(又译洛奥尔基-洛扎诺夫保加利亚):暗示教学法,又名启发教学法。
48、劳伊德-特朗普(美):A、特朗普制,又称“灵活的课程表”。
B、倡导大班上课、小班研究、个别教学49、马杰:提出用行为术语陈述教学目标,编写行为目标有三个要素:行为的表述、条件的表述、标准的表述。
50、加涅(美):A、演绎式课堂教学策略,即先提出概念、规则,然后再举例证明。
B、将行为分为: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动作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