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环保教育论文近几年,随着雾霾天气的频繁出现,空气质量的不断恶化,人类的生存环境持续遭到破坏,保护环境已刻不容缓,环保教育已成为时代的主题,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是当今社会最为迫切的生存诉求。
但是,对中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大家普遍认为是化学、生物和地理等学科的“专利”,与历史学科无关。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规定:“通过历史学习,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
因此,对中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的生态环保素养已成为历史教学重要而现实的课题。
中学历史作为人文学科,肩负着环保教育的使命与责任,而现行中学历史文本关于环保教育方面的素材还比较匮乏,再加上许多中学历史教师本身缺乏环境保护意识,中学历史环保教育还比较薄弱,与时代的诉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在全社会都十分关注环保教育的大背景下,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对中学生进行有效的环保教育呢?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探讨实现学生环保教育的有效路径:唤醒学生的环保意识,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浸润与渗透,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培养生态环保素养。
一、环保意识,始于唤醒环保教育,意识现行。
当前,中学生环保意识还比较淡薄,环保意识严重缺失,尤其缺乏环境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
日常生活中,中学生随手乱扔乱丢、随手折损花木、任意踩踏草坪的现象还比较普遍,更缺乏对同伴的环保提醒。
因此环保教育首先要从唤醒学生的环保意识开始。
只有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唤醒他们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通过环境破坏的现状来唤醒学生的环保意识。
当下,因环境污染而造成的悲剧频频发生,环境污染的残酷现实呼唤中学生首先要树立环境忧患意识。
“每天,世界上有70%的城市居民呼吸着有污染的空气,每天至少有800人因空气污染而死亡。
每天,有1500人死于饮用不洁水造成的疾病。
每天,……”这些数据都来自于环保权威机构的发布,令人触目惊心、心惊胆战。
近两年,我国中东部地区持续遭遇雾霾天气,空气污染越来越严重,雾霾让人们知道了PM2.5。
面对空气污染,钟南山院士更是尖锐的指出:空气污染再这样发展下去,若干年后肺癌患者可能成几何级数增加。
近几年,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肺癌患者的确越来越多。
环境的恶化已经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保护好人类的家园———地球环境,已是人类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环境问题已经引起很多有识之士的忧思。
在全民中进行环境教育、树立生态环境意识,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以上这些案例足以说明中国的环境污染确实十分严峻,教师将这些素材及时传递给学生,通过环境破坏的悲剧来唤醒学生的环保意识,直观有效。
2.通过课堂教学来唤醒学生的环保意识。
譬如,在讲述人民版《“蒸汽”的力量》一课时,导入可以引用搜狐网的一段网友改编的《沁园春雾》一段材料:“北国风光,千里尘封,万里霾飘。
望长城外,唯余茫茫;大河上下,不见滔滔。
PM二五,连续爆表,欲与一千试比高。
须何日,看重现,分外妖娆。
空气如此糟糕,引无数行人咳弯腰。
惜芥子毒气,围太小;沙林药雾,稍逊风骚。
工业污染,汽车尾气,让人想起七三一。
具往矣,数肺癌患者,还看今朝。
”是否只有经过一系列的环境悲剧发生之后,人类才开始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才开始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呢?这段材料是在雾霾频繁到来时的时候网友的一段调侃,如果能合理的使用,既能激发学生对环保知识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一定能起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时至不迎,反遭其殃。
”环境污染在挑战人类的生存底线,保护生态环境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在当前的历史教学中,只有首先教师树立环境忧患意识,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才有可能形成。
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肩负着提高学生环保生态意识的使命与责任,通过唤醒学生的环境保护的意识,并由他们影响周围的人群,最终以全社会的力量来完成我们防治环境污染的使命。
二、环保教育,重在浸润环保教育,重在浸润与渗透。
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浸润,要通过多种教育形式,既可以立足于课堂教学,也可以依托互联网等多种形式。
1.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浸润。
环保教育只有立足于课堂,充分利用文本中有关环保教育方面的素材,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生态知识的渗透,才能不断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低碳意识。
普通高中历史文本人民版必修三《中国古代的科学成就》一课中,就有生态环境方面的描述:“中国古代思想讲究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重视完善人和自然的关系。
……《老子》强调的‘无为’,可以理解为不要违反自然的行为。
”这些素材虽然容不多,但非常珍贵,教师要倍加珍惜,充分利用。
可以以此为契机,对中学生开展一场环境教育专题讲座。
纵观现行高中历史文本,涉及到环保教育的素材少之又少。
以普通高中历史文本人民版《“蒸汽”的力量》一课为例,文本只强调了工业革命的积极影响: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促进了近代城市的兴起,等等。
而工业革命对环境的危害却却只字未提。
为了有效地对中学生教学环保教育的浸润,在讲授本课时,教师可以进行适量的材料补充。
高考是高中历史教学的指挥棒,xx年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历史试卷(小高考)第37题,就以“环境保护”为主体进行的测试。
教师在讲授本课时,可以将该题的材料引入教学。
材料如下:材料一:英国城市人口飞速增长,随之而来的还有英国城市环境的恶化……(这个)“自由国度”的环境观念普遍歪曲甚至空白。
中等阶层……不顾城市环境和大众的生存,盲目放肆地开发,贪婪地消耗着地球上的不可再生资源和人们宝贵的生命。
———摘自汤艳梅的《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城市环境观念及其影响》材料二:英国政府陆续颁布了《控制公害法》《公共卫生法》《放射性物质法》等法律,并大力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在节能环保方面表现出色的企业和政府机构还会被授予绿色奖章。
———摘自新华网《三个“雾都”如何走出“霾伏”?》提出问题:(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的伦敦成为“雾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政府倾力治污给我们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哪些借鉴?这道高考试题主题是“环境保护问题”,对当今社会的环境保护能起到有效的引领作用。
在处理以上两个问题时,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
首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让学生代表展示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再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要进行适当的强调和拓展,这样才能达到有效的效果。
这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从材料中来获取有效信息,通过史料得出史实,可以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证意识。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及时的概括。
概括容如下:问题一:“雾都”之所以成为伦敦的标签,与工业革命直接相关,工业革命在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当时的公民环保意识还十分缺失,再加上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对环境盲目开发,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将成为必然。
问题二:英国政府在针对环境遭到破坏的严峻形势,及时地制定和颁布一系列法律倾力治污,采取多种举措:依法治污,不断调整能源结构,及时培养公民的环保意识,加强政府监管等举措。
重新使伦敦的天空重现白云,这为我们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较好的实现了历史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
虽然现行高中历史文本有关环境保护素材存在缺失,但只要一线教师重视环保教育,通过适量的材料补充,定能引起学生反思人类对生态文明的破坏而遭到自然界报复的沉痛教训,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最后,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知道:工业革命在带给人类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从而培养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最终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价值观。
历史教学既要观照现实又要弘扬主旋律。
党的十八大倡导建设“美丽中国”,从国家意志的战略高度明晰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性,也反映了顶层设计对主流价值观引领的考量,英国政府的环保举措值得我们借鉴。
2.通过互联网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浸润。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类已经进入以博客、微信为代表的信息时代。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资源丰富多彩,传输便捷,这些将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
面对“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教师要积极引导,让学生主动接触网络。
有关环保教育的素材很多,教师可以将最具代表性的环保素材介绍给学生。
譬如,2015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史上最严”的《中华人民国环境保护法》、党的十八大倡导建设“美丽中国”、钟南山院士的新环保观以及2013生态文明国际论坛,等等。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网络上检索,也可以由教师从网络下载后直接上传到学校、班级同学群,让学生及时知晓国家的环保政策及相关环保信息。
知识学习,行之不远。
今天的时代不是以量取胜的时代,是以智取胜,知识点再多有没有什么了不起,在网络上输入一个关键词就可以找出来,比老师讲得更加细致、全面。
关键是要学会思考,关注思维方式。
“信息革命”催生了“大数据时代”,现代社会人人都离不开互联网,这种趋势对中学历史教育同样无法回避。
教师也可以利用校园文化,通过文化墙、文化角、科普画廊等宣传环境知识,也邀请环保专家到学校做环保专题知识讲座。
作为国家未来的中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尤为重要,让他们从小就树立生态环保意识,并自觉转化为保护环境的行动。
三、环保素养,需要体验保护环境,善待地球,培养学生的生态环保素养,是中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让环保意识渗透到学生的血液,转化为环保行动。
环保教育,一半在课堂,一半在生活。
环保教育,需要学生亲身体验,只有亲身体验的东西才是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并化为自己的行为指南。
我校先后被评为邳州市、市、省、国家级绿色学校,在环保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学习并不局限在课堂之,把历史课堂延伸到课外,这可能也是历史课堂的价值所在。
”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让学生到社区、乡村、机关、街道。
通过参观、调查研究等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环境污染的现状。
譬如,可以组织学生去参观邳州当地的一些污染企业,让学生亲身体验环境污染的严重性。
还可以积极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近期,随着麦收的进行,许多农民焚烧秸秆的事件频频发生,空气污染严重,让人睁不开眼睛,呼吸困难。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当前“焚烧秸秆污染环境”的现状,通过召开“秸秆禁烧”主题班会,发放“关于禁烧秸秆,禁止公路打麦晒场”倡议书,让家长阅读,用实际行动做好“秸秆禁烧”工作。
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深入田间、地头、社区、街道,通过调查研究,亲身感受环境污染的现状和公民的环境行为。
当面对农民焚烧秸秆时,每一位同学都能通过劝阻、向政府部门报告或求助于媒体等各种合法手段,积极主动的保护生态环境,把保护环境作为自己的责任,真正实现“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个社区”的环境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