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婚姻法论文

婚姻法论文

婚姻家庭法作业论中国离婚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抚养问题内容摘要:随着近年离婚率的逐年升高,越来越多的未成年子女面临父母离婚带来的家庭结构变化.而目前离婚父母再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上存在很多问题。

许多未成年人由于未得到很好的教育和照顾,不仅出现了怨恨、孤僻、逆反等诸多心理问题,还出现了学业下降、出走、结伙等不良行为,甚至引发犯罪等较严重的社会问题。

因此,为保障离婚后未成年子女的利益,社会应给与高度关注。

本文主要分析了离婚父母对未成年子女抚养问题的现状,进而论述了我国现行法律中离婚父母抚养未成年子相关的规定以及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离婚父母,抚养,监护,探望权一:我国父母离婚后未成年子女的抚养问题的现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妇女经济地位、家庭地位的提高,以及我国在建国以来历次婚姻法修改过程中所一直倡导的婚姻自由理念的深入人心,离婚这一社会现象正越来越多地在我们周围发生。

自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以下简称“1980年‘婚姻法》”)颁布后,我国进入离婚高峰期,离婚率一直保持稳步上升的势头,自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平均每年增长约5%。

【1】进入21世纪以来,离婚比例越来越高,从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修正案(以下简称“2001年<婚姻法》”)颁布后连续三年的离婚率来看,每年的离婚比例均占到当年结婚总量的15%以上。

自1995年全年离婚总量突破100万(单位:对),此后每年新增离婚总量均在100万以上。

【2】而根据中国法学会2002年8月所做的《婚姻法执行中的问题》课题调查表明,离婚案件中绝大多数夫妻都育有未成年子女。

【3】这意味着在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下,有数千万的未成年人正在面临家庭结构突变这一重大生活变故,且这一人群的数目正在以每年百万计的速度递增。

近年来,社会上出现的一些极端现象引发了社会对父母离婚的未成年子女的关注。

2002年轰动全国的伤熊事件当事人、以及制造“蓝极速”网吧纵火惨案的两名小学生都是来自父母离婚的家庭。

某地警方抓获的一个少年犯罪团伙,35个成员中有30人都是父母离婚的单亲家庭子女。

2003年11月9日北京某中学生,在父母离婚后因不满母亲的严厉管教甚至残杀了自己的母亲。

【4】学者对父母离婚后未成年子女的生活状况、教育状况以及心理状况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

调查表明,父母离婚的未成年子女与完整家庭的未成年子女相比,在经济生活条件、受教育情况、受抚养和照顾程度等福利方面确实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5】同时,窘迫的经济生活和不适当的抚养教育方式使父母离婚的未成年子女容易产生怨恨、自卑、冲动、极端等消极心理问题,进而行动上更容易产生不当的越轨行为甚至犯罪等问题。

【6】离婚后未成年子女的抚养问题主要表现在子女生活费得不到保障和父母离婚后未成年子女无法获得良好的生活照顾等很多方面,有学者在父母离婚后未成年子女生活状况的实证研究中,对离婚单亲家庭的经济状况进行了调查。

【7】结果显示,父母离婚对未成年子女生活福利的负面影响确实存在,尤其是一些家庭的经济状况因此而恶化。

“贫困问题是单亲家庭所面临的一大难题,尽管并非所有的单亲家庭生活都是困苦的,但大部分单亲家庭形成后经济收入都会减少,住房条件交差,家务繁重难以应付,日常生活忙乱,生活质量大幅度下降。

【8】其中,子女直接抚养人的经济收入是单亲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然而,由于单亲家庭的户主(即子女的直接抚养人)要独自负担整个家庭日常事务的管理和日常生活费用的开支,面对较大的生活压力。

而家庭管理、子女照管方面的压力对工作的影响又进而恶化了经济收入情况。

离婚后对子女的抚养费方面存在很大问题。

另一方面,由于未成年子女尚不能独立生活,必须跟随其中一方生活,依靠一方父母的照顾。

在家庭结构和经济状况发生变化之后,离婚后子女直接抚养人对该子女的照顾和教育也发生相应变化。

有些父母由于经济生活条件、自身品格和素质、离婚后的适应情况等方面的原因,使未成年子女在获得人身照顾、情感教育、以及与父母和其他近亲属保持正常交往等方面均存在诸多问题。

有的父母在离婚过程中即对子女抚养问题互相推诿,双方都不愿抚养子女,离婚后被判决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更是将子女视为累赘,对子女不管不问,采取放任态度,【9】也有的直接抚养人,在取得孩子的监护权后,就把子女交给自己的父母,或者雇佣保姆来照顾子女的生活起居。

这使子女在父母离异后,不能得到正确的思想上的引导,也没有得到更多的关注,反而使“被遗弃了一的想法更加强烈,行为上缺乏管束,容易产生自暴自弃、沉溺玩乐、结交不良朋友等放纵行为,甚至进一步导致走上犯罪道路的恶果。

二:我国现行法律中离婚父母抚养未成年子女相关规定的缺陷1:父母对子女“监护权”的规定模糊:对于父母子女之间权利义务的总称,我国法律中尚没有准确的法律概念。

目前法律中能体现这种权利义务关系的,是监护制度中所谓父母对子女的“监护权"。

然而“监护权”是监护制度中的概念,从父母子女关系的角度来讲,法律对于监护人职责的规定,不能完全涵盖父母子女之间的所有权利义务关系。

《民通意见》第10条中对监护人职责做出规定:“监护人的监护职责包括:保护被监护人的身体健康,照顾被监护人的生活,管理和保护被监护人的财产,代理被监护人进行民事活动,对被监护人进行管理和教育,在被监护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或者与人发生争议时,代理其进行诉讼。

”但是,如果从父母子女关系的角度看,父母作为子女的法定监护人,除上述职责外,还应承担子女的抚养、教育义务,以及享有同子女保持关系的权利,由于我国适用广义监护的概念,父母是未成年子女的监护人,同时对未成年子女负有无条件的抚养义务(2001年《婚姻法》第21条、第36条),因此造成实践中许多人误认为只有监护人才负有抚养义务。

也正因如此,离婚后未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父母借口无法实现实际监护而拒付抚养费的案件层出不穷,抚养纠纷成为离婚父母间最大的冲突。

所以,父母对子女的抚养义务也应在法律中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和体现。

2:抚养费相关法律规定的不足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母一方,其对未成年子女履行抚养义务的表现形式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以支付抚养费的形式继续履行对未成年子女的生活义务,二是通过与子女的合理交往继续发挥其作为父母在子女成长过程中应有的作用.因此,抚养费支付是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母一方履行其抚养责任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影响父母离婚后未成年子女利益的主要方面。

然而我国目前法律中有关抚养费的法律规定还并不是很完善。

我国现行法中有关抚养费的法律规定主要体现在2001年《婚姻法》第37条以及1993年的<抚养意见》中。

2001年<婚姻法》第37条规定:“离婚后,一方抚养的子女,另一方应负担必要的生活费和教育费的一部或全部,负担费用的多少和期限的长短,由双方协议;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

一这一基本规定确立了夫妻协议在子女抚养费问题上的优先地位,但却没有体现对夫妻抚养费协议内容的具体要求。

并且存在抚养费数额的规定明显落后于时代,且计算标准不科学,对抚养费支付形式的规定不合理,缺乏父母履行抚养费给付义务的具体规定等诸多问题。

3:探望权相关法律规定不足我国法律中目前对探望权尚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2001年《婚姻法》第38条的简单规定,并不能解决以下诸多问题:如探望权的法律概念,内涵,法律性质等诸多内容我国《婚姻法》都缺乏具体规定。

其次,法律对父母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行使探望权的时间、地点、方式等规定过于笼统。

探望权是探望权人的法定权利,但对怎样行使这个权利法律并没有具体规定,只是规定了确定权利行使方式的途径,2001年《婚姻法》第38条第2款规定:“行使探望权的方式、时间由当事人协议,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

”使得父母双方协议中的探望权条款往往缺乏合法性、合理性和科学性,且操作性差。

再者,司法实践中出现探望权执行难的问题突出,有的民事诉讼法中的强制措施,比如查封、冻结或代为履行等,在执行探视权中均不能适用。

由于案件当事人的子女并非案件的执行对象或执行标的,就不能像执行过付财物对当事人的子女本身采取任何强制措施来执行。

或者实践中,探视权在执行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子女拒绝探望的情况都出现了很多问题。

三:对离婚父母抚养未成年子女问题的一些建议1;法律应将父母对子女的抚养义务做专门的规定,父母对子女的抚养与监护是两个不同的法律概念.父母离婚后,在父母之间需要进行分配的是监护权,而不是父母的抚养义务。

因此,法律应明确规定父母对子女的抚养义务,父母离婚后对子女的抚养则适用上述规定,作为父母履行对子女抚养义务的特殊情况。

2:明确父母离婚后抚养费的确定问题关于抚养费的确定标准问题,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笔者认为,采取父母收入百分比兼子女最低生活标准的模式较为合理,以父母总收入乘以法定百分比所得到的抚养费数额,须同时不低于子女最低生活标准,根据父母不离婚子女所应享有的生活标准、抚养子女所需大致费用、实际抚养子女费用的补充以及特殊子女的特殊需要而定。

同时,关于抚养费支付问题,在法律中还给出了建议性的规定,允许父母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母一方一次性支付抚养费。

笔者认为,一次性支付抚养费的方式不利于子女的利益,而且给抚养费的追加增添了一定的困难。

因此,建议确定抚养费的定期给付方式,这有利于保障未成年子女的利益。

不仅能防止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母一方以一次性给付为由推卸今后的抚养义务,还能够一定程度上减少抚养费变更诉讼。

3:探望权相关法律规定的改革与完善应详细规定离婚后父母交往权行使的时间、地点、方式,允许离婚父母就交往权的具体行使进行协议。

有必要在法律中对科学合理的交往权【10】行使方式做详细规定,以使未成年子女的父母在离婚协议中或者法官在判决中,可以从法律的具体规定中选择适合个案的交往权行使方式。

并且建议法律或司法解释明确规定探视权受阻成为变更子女抚养关系的法定诉讼之理由,以彰化法律之神圣和制约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当事人肆意阻挠或随意限制权利人探视权的依法行使。

同时应该加强对交往权执行问题的司法保障,规定保障交往实现的具体措施,这样更有利于子女的身心健康发展,让未成年子女得到父母更多的爱,事实上,对未成年人来讲,其与父母的交往是种权利,是不能强制执行的,但对父母来说,这种与子女的交往不仅是一项权利,而且是一项义务,在经过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或法院裁判所确定后,就具备了可执行力。

鉴于父母对子女的探望是一种感情的交流,因此对交往权的强制执行一定要慎之又慎。

4:应加强公共权力机构审查权的行使我们都知道,即使法律规定的再详密,但在实际实践过程中的执行力度,父母的配合程度都是存在很大缺陷的,为了更好的解决离婚后对未成年子女的抚养问题,作为公共权力应该积极配合,予以严格审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