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第一节货币的起源与发展一、货币的起源1、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2、货币的产生经历了以下四个形式发展货币是商品价值形式发展的结果。
所谓价值形式,是指用一种商品的价值来表示另一种商品的价值,就是价值表现形式,简称价值形式。
(一)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1只绵羊=2把石斧(二)扩大的价值形式1只绵羊= 2把石斧50斤米20尺布黄金在扩大的价值形式中,绵羊的价值真正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
但商品价值未能获得共同的、统一的表现形式。
(三)一般价值形式在这个阶段,出现了一般等价物。
所谓一般等价物,就是指从大量的商品中分离出来,成为表现其他各种商品价值的材料。
这种一般等价物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是不一样的。
在欧洲,最早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绵羊。
一般价值形式表现为:2把石斧=50斤米= 1只绵羊20尺布=0.5克黄金=虽然从等式来看,一般价值形式与扩大的价值形式相比,只是等式两边的移位,其实这是一个质的变化。
它使物物直接交换变成了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间接交换。
一般等价物实际上是货币的雏形,它离货币只有一步之遥了。
(四)货币形式一般等价物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期是不同的。
例如,在欧洲,最早的一般等价物是绵羊,在我国,最早的一般等价物是贝壳。
许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本身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缺点:难以分割、价值不统一、不便于携带、难以保存等。
人们要选择一种价值含量高、价值统一、便于分割、便于携带、便于保存的商品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
在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后,人们终于找到了这种最适宜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贵金属。
贵金属有四个自然属性:一是具有同一性,贵金属质地均匀,重量相等;二是具有可分性:贵金属可以根据需要加以分割二不丧失价值;三是具有便利性,贵金属体积小,价值高,便于携带;四是具有永恒性,贵金属不变质,适宜保存,作为财富储藏。
当人们选择贵金属作为一般等价物时,一般等价物就相对稳定了,货币也就产生了。
二、货币的形态的发展货币作为一种人们能够普遍接受的支付工具,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从总体趋势上看,货币形态的演进经历了从实物货币到金属货币,再从金属货币到信用货币的阶段。
(一)、实物货币实物货币又称为商品货币。
他是货币形态发展最原始的形式。
实物货币有两个共同特点:1、具有货币和商品的双重性质。
2、是足值货币,即作为商品用途的价值与其作为货币用途的价值相等。
在人类经济史上,很多种商品,都曾在不同时期内扮演过货币的角色。
在我国古代,贝壳、蚌珠、皮革、猎器、布帛、农具、牲畜等都充当过交易媒介。
(二)、金属货币充当货币的金属主要是金、银、铜,铁作为货币的情况较少,因为其价值较低,用于交易比较笨重,而且易锈蚀,不便保存。
马克思说过:“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虽然金属货币有很多优点,但是它的流通仍然有很多问题:1、日常磨损十分严重,造成巨大浪费。
2、不法之徒对铸币的刮削现象无法避免。
3、大量货币的携带和运送仍十分麻烦。
4、金银等贵金属全世界产量有限,且在各国之间分布不平衡,古常发生币材恐慌现象。
因此人们在使用金属货币的时候,便开始了寻找其代用品的过程。
这种代用品的通常形式便是纸币。
纸币作为金属货币的代用品后,货币制度便进入了纸币和金属货币并行流通的时期。
这一时期可分为前后两个不同的阶段。
即纸币可兑换阶段和纸币不可兑换阶段。
纸币可兑换阶段又是代用货币阶段,纸币不兑换阶段又是信用货币阶段。
(三)、信用货币20世纪30年代,由于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相继爆发,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因为没有能力兑换金属货币,就成为不兑换的纸币了。
因为其发行、流通均以信用作保证,故又称为信用货币。
现代经济中信用货币的主要形式是现金和存款。
信用货币的特征:1、信用货币是一种价值符号,不具有十足的内在价值。
2、信用货币是债务货币。
现金是中央银行的负债,存款是商业银行对公众的负债。
3、信用货币具有强制性。
三、关于货币的定义1、一般等价物2、社会计算的工具和“选票”3、货币金属说4、货币名目说5、其他的几种观点第二节货币的职能一、货币职能的一般表述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身所固有的功能,它是在商品经济的发展中逐渐形成的。
马克思按照货币职能产生、形成的历史顺序,先后阐述了货币的五个职能。
(一)价值尺度职能1、含义:价值尺度是货币衡量和表现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因为货币本身是商品,他与其他所有商品一样都是人类劳动的结晶,具有相同的质即价值,因此,它可以作为衡量、表现一切商品价值的材料。
2、特点:(1)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是观念上的货币,不一定要现实的货币。
(2)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货币本身须具有价值。
3、派生职能:货币在发挥价值尺度职能时,又产生了两个派生职能:一是价格,二是价格标准。
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价格的倒数是货币购买力,又称货币价值,一般指货币对于一切物品与劳务的购买力。
价格标准是指每一货币单位所内含的、用于测定一切商品价值的含金量。
如过去中国的“两”,现在的“元”、“角”、“分”。
(二)流通手段职能1、含义:是指货币在商品流通过程中起媒介作用时所发挥的职能。
G——M——G2、特点:(1)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2)不一定是足值的货币,因为在这里货币仅仅是交换手段,而不是交换的目的,其本身有无十足价值并不重要。
3、作用: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解决了物物直接交换的局限性的矛盾,克服了交易双方在需求上不一致、在空间上不一致以及在时间上不一致的矛盾,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4、货币流通规律:由于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把商品交换分为卖和买两个独立的行为,这就孕育了商品买卖可能脱节的矛盾。
当买入大于卖出,必然使一部分商品积压,严重时造成过剩危机。
当买入小于卖出,又会加大物价上升的压力,容易引起通货膨胀。
产生这两种结果的原因是复杂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货币的数量不能适应商品流通的需要。
这种现象的发生,向人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货币流通量应当怎样确定?这就需要我们研究货币流通规律。
货币流通规律即货币流通必须适应商品流通的规律。
这一规律可以用公式来反映: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必需的货币量 =商品价格*商品流通量/单位货币流通速度=商品价格总额/单位货币流通速度从这一公式中我们可以看出,商品流通是第一性的,货币流通是第二性的,商品流通决定货币流通,货币流通数量必须适应商品流通的规律。
(三)储藏手段1、含义:商品生产者在出售商品取得货币后,如不随即购买,不把货币当作流通手段,而是把它当作财富来保存或当作价值来积累时,货币便执行储藏手段的职能。
2、特点:必须是足值的、实在的、或在比较长的时间内稳定地代表一定的价值量。
由此看来,货币能否作为价值的储藏,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在储藏期内不损失其价值;二是在需要购买时能顺利地购买到所需商品。
3、在调节货币流通中的作用:当流通规模扩大时,储藏的货币会进入流通;当货币需要量减少时,货币又会退出流通,进入储藏。
这一自发地调节货币流通量的作用只有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才能形成。
4、关于纸币的储藏手段职能:现代经济中的信用货币是价值符号,本身没有内在的价值,也不能兑换金银,因此,它不具有典型意义上的储藏手段职能。
在纸币币值稳定的前提下,货币所有者无论是手持沉淀货币,还是把它存入银行变成存款,都发挥了积累和储蓄手段的作用。
(四)支付手段职能1、含义:当货币作为价值运动的独立形式进行单方面转移时,就执行着支付手段的职能。
2、表现:如商品赊销、预付货款、清偿债务、银行信贷、财政收支、工薪租金、消费信用、缴纳税赋等。
他们都是商品让渡与货币让渡相分离。
3、特点:(1)货币让渡与商品让渡在时间上相分离。
(2)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且可用价值符号来代替。
4、支付手段与流通手段的关系:(1)联系:发挥支付手段职能的货币与发挥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一样,都是处于流通过程中的现实货币。
所谓流通中的货币就是二者的总体。
(2)区别:A、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与等价的商品同时处于交换过程的两极上;而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与等价的商品不在同时出现在交换过程的两极上,而是作为价值的独立形态,单方面发生转移。
B、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它是商品交换的媒介物;而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它不是商品交换的媒介物,而只是补充交换的一个独立环节。
C、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是反映交换双方之间的买卖关系;而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不但反映了交换双方之间的买卖关系,而且也反映了他们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即信用关系。
D、在货币作为流通手段职能时,商品生产者只有在出售商品得到货币后,才能购买原材料继续进行生产,其活动余地受到极大限制;而货币的支付手段可使他利用赊购的方式先得到原材料进行生产,待自己的商品出售后再支付欠款。
显然,货币的支付手段克服了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时要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局限性,推动了商品流通的进一步发展。
(五)世界货币职能1、含义:当货币超出国界,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职能时就发挥世界货币的职能。
2、特点:必须有十足价值,并且是自然形状,即金块或银块形状。
3、作用:(1)在国际贸易上作为一般购买手段。
(2)在国际收支上执行一般支付手段职能。
(3)作为国际间财富的一般转移。
(会不会影响一国国内的货币量流入国和流出国)4、关于纸币:纸币不能充当世界货币。
现在的美元是国际支付手段和结算手段,称不上世界货币。
二、信用货币条件下货币职能变化与发展三、西方货币银行学关于货币职能的表述1、交易媒介2、计算单位3、价值储藏第三节货币制度一、货币制度的建立前资本主义社会的货币流通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铸造权分散,造成流通领域混乱。
二是铸币的材料以贱金属为主。
三是铸币的质量不断下降,重量减轻,成色下降。
这种铸造权分散、铸币不断贬值的现象使当时的货币流通变得很不稳定,这种不稳定的货币流通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新兴的资产阶级便着手建立统一的、稳定的货币制度。
取得政权的资产阶级为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对货币制度提出了三个要求:首先,要求有统一的货币制度。
其次,要求有稳定的货币流通。
第三,要求货币流通具有较大的弹性。
二、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货币制度又称“币制”或“货币本位制”,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结构及其组织形式。
为了有效地发挥货币的作用,就需要对货币流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进行规范。
在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以后,资产阶级政府通过立法将货币流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确定下来,这就产生了货币制度。
货币制度一般而言,构成要素有五个:(一)规定货币材料(币材)就是指规定一种货币用什么材料制成。
他是货币制度最基本的内容。
货币制度规定以何种金属铸造本位货币,就称之为什么本位币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