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课题第四节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教学目标赵黎明
㈠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说明自然事件与自然灾害的区别;简要描述某种自然灾害发生时的现象和产生的危害。
2.知道我国1998年长江洪涝灾害发生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因素并对长江防洪提出建议。
3.理解我国东部地区雨带活动规律与洪涝灾害发生的相互关联性。
㈡过程与方法
1.运用图表和资料数据,说明自然灾害给人类造成的巨大危害。
2.根据图片和资料,综合分析长江(淮河)洪涝灾害发生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3.结合我国洪涝灾害发生和分布的特点,运用所学知识,说明洪涝灾害发生的地理机制和规律。
㈢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人类活动可能对自然灾害产生诱发和加剧的影响作用,进一步确立起人地和谐、保护环境的观念,增强防灾、减灾、意识,坚定科学发展观。
重点中国的洪涝灾害。
难点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分析某种灾害的发生原因。
教学方法(手段)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教学内容、过程介绍(依据《地理课程标准》和《教师教学手册》及学生学情)
自然灾害时刻威胁着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常常造成对现代社会的巨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严重的还影响到社会的稳定持续发展,自然灾害已成为阻碍社会经济发展和进步的主要限制因素。
但大多数自然灾害是地球系统的正常事件,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或过程,因此,我们不能回避它,应当正视它,认识其危害、了解其机制、预知其发生、减少损失。
课标设置“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其目的是通过对某种自然灾害的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的探究,以增强学生的灾害认识、防灾意识、减灾能力,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和科学发展观。
这就是本节基本教育价值所在。
根据本节教材的编排特点,在教学方法上,引导学生对地理图表数据的阅读分析,收集和运用数据说明地理问题;运用案例的方法,剖析灾害发生的原因、机制和规律。
⒈自然灾害的概念
本节包括自然灾害定义、特征和类型三部分内容,教材的文字量很少,用了一个图标示自然灾害的一些特征。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区别自然灾害与自然事件,并结合本地实际,知道几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对自然灾害的特征要求一般了解,重点是认识到自然灾害形成的多因性和复杂性,其他特征不深究。
为了让学生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对自然灾害需要把握三方面要点:①是发生在自然领域,即地球表层系统中;
②具有自然属性,即是地球系统演化过程中的自然事件;③同时具有社会危害性,即对人类造成生命和财产损失。
对自然灾害特征,结合实例分析时点明,重点分析成因的复杂性和多因性(在分析长江流域洪涝灾害时解决),多因性中还得强调人为因素通过对环境要素的改变,进而诱发或加剧自然灾害。
关于自然灾害的分类方法很多,涉及分类标准,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分类方法,因此,只提几种中国常见、危害较大的几种,但不进行系统探讨,以免增加学生负担。
⒉自然灾害的危害
对于自然灾害的危害是需要学生了解的重点之一。
为了说明自然灾害的危害性,安排了一个统计图表“20世纪以来自然灾害的典型事件”,从全球视角选择几种主要自然灾害进行了扫描示演示。
为了强调中国多灾害的国情,增加了一段阅读文字,简要点明中国灾害的基本特点: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影响范围广,进而指出洪涝、干旱、
地震时中国较为常见的自然灾害,为学习后半部分内容埋下伏笔。
地理图表的阅读分析是一种基本的地理技能训练,教学时先让学生阅读教材表格,从中可以得到哪些知识信息?(灾害类型多、分布范围广、人员伤亡大。
)然后提问除了表格直接反映的死亡人数以外,灾害还造成对人类社会的哪些危害?(经济损失、生态和环境恶化、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等。
)
⒊中国的洪涝灾害
本部分是学习重点,我国洪涝灾害的原因探讨又是难点。
教学目标要求是通过案例剖析,理解洪涝灾害发生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运用所学知识,了解洪涝灾害发生的地理机制和规律懂得如何防御洪涝的一些措施。
对于“洪水”和“雨涝”的概念,只要求学生大致了解,能简单区别。
“20世纪90年代我国洪涝灾害”的表格,其意有两个:①是强调洪涝是我国影响最广泛、最常见的自然灾害现象,是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②洪涝灾害所造成的危害及其广泛;③随着经济发展,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1998年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是一则阅读材料,只对长江98年洪灾特点进行了图文介绍,没有涉及发生洪灾的原因。
作为教学案例,结合对洪涝灾害原因探讨活动一并处理。
“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部分,突出了洪涝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我国气候多暴雨的特点,联系前面学过的我国锋面活动的气候知识进行分析,从我国季风区雨带推移规律,发现我国东部地区“南涝北旱”、“南旱北涝”的正常现象。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讲解为主、边讲边制造动画、配合讲解的方式,以空间对应为线索,说明我国降水的时间变化规律和空间分布差异。
最后通过引导学生,归纳我国气候多暴雨降水的三个基本特点:①频发性;
②季节性。
一是暴雨在我国境内出现的时间长,从春末夏初的华南暴雨开始到夏秋季节的台风暴雨,长达半年之久;
③高强度。
夏季北方冷锋、东南沿海的台风、西南季风多会带来强暴雨天气,形成短时间集中降水。
加上我国季风气候不稳定性特点,气候异常加剧了洪涝灾害的发生。
我国洪涝灾害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非常复杂的。
除了气候角度分析外,还要从流域内地形地貌特点、水系水文特征、植被覆盖状况,以及人类活动对这些自然要素的改变等方面进行分析,为此讲课时安排了两个探究活动。
教材P.110的活动
活动内容:1998年长江洪水造成的危害及原因分析
活动目标:分析说明1998长江洪灾的特点和危害;③结合长江流域的地形地貌和河流水文特点,综合分析洪灾的形成原因。
此活动是本节的重点内容,由于条件所限教师提供资料。
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中的关于长江洪灾的阅读材料,结合图表和数据,设置相关问题,引导学生逐一讨论长江洪灾的特点、危害、成因。
最后归纳结论:洪灾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可以就自然因素和人为原因两个角度,从气候(降水)、地形地貌、水系水文、植被状况等方面综合分析。
教材P.111的活动
活动内容:2003年淮河流域洪涝灾害成因和防治措施
活动要求:①根据提供的资料说明淮河流域洪涝灾害频繁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训练阅读归纳、提炼能力;②对治理流域洪涝灾害的措施提出具体建议,并说明理由,训练知识迁移、应用和语言表述能力。
本活动的知识要求不高,第一题淮河成灾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可以直接在阅读材料中提取,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当然材料提供的是最主要的原因。
第二题对治理淮河的几项措施,关键是说明判断理由。
这里涉及到针对问题对应用知识的能力,迁移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还体现学生对洪涝灾害形成机理的理解能力,如果学生能提出其他治理措施,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
最后根据长江流域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通过课后活动探究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