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气象参数标准JGJ35—87第1章总则第1.0.1条为满足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以及城镇小区规划设计的需要而提供统一的建筑气象参数,特制订本标准。
第1.0.2条本标准中所选用的参数系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中通用的建筑气象参数。
在编制有关规划、设计等文件时所用的气象参数,已列入本标准的应以本标准为准。
其他未列入本标准中的各专业专用的参数,仍应按各专业的有关规范执行。
第1.0.3条本标准按城镇定点提供气象参数。
其地名以经国务院批准的截至1985年底的行政区划资料所列为准。
第1.0.4条本标准所列的参数是根据各城镇气象台站30年(1951年~1980年)气象记录资料编制的。
不足30年记录者,按实有记录资料整理编制。
第2章建筑气象参数标准的分类及其应用2.1建筑气象参数项目分类第2.1.1条本标准按各定点城镇分别列出了各类建筑气象参数:大气压、干球温度、相对湿度、降水、风、日照、冬夏季太阳辐射强度、地温、冻土及天气现象等10类55项(见附录二、三),并给出当地的“气候特征分析”、“全年、冬、夏季风玫瑰图”。
第2.1.2条“气候特征分析”扼要叙述该点的主要气候特点,为设计、施工人员提供必要的气候背景,其中有关数据亦可直接引用。
第2.1.3条全年及冬、夏季风玫瑰图给出了各风向的年、季平均频率分布。
第2.1.4条“太阳辐射强度”除附录三所列的城镇外,其他城镇可采用当地已有的数据或参照附录三中所列城市就近套用。
2.2各项参数的引用第2.2.1条本标准所列各项气象参数可供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设计、施工直接引用。
第2.2.2条引用参数时应注意建设地点与拟引用数据的气象台站的距离、地形等因素对数值的影响。
一、地势平坦的区域1.建设地点与拟引用数据的气象台站水平距离在50km以内,海拔高度差在100m以内时可以直接引用。
2.超过上款数值时,则应使用与建设地点相邻的二个以上气象台站(含本标准未列入的台站)的气象资料,按内插法取值(内插法可视情况采用直线内插或平面内插)。
二、地势崎岖的区域气候受山脉的走向、总体高度、长度、地形形态(山顶、河谷、盆地、山坡)、坡度、坡向等因素的影响,地方性差异较大,选取参数值时宜依据邻近台站(含本标准未列入的台站)的长年代资料和工程现场的观测数据对比取值,或与当地气象部门共同商定。
第3章气象参数的统计方法与标准3.1统计方法第3.1.1条历年值的统计历年即逐年、每年。
历年值是指统计气象资料时,针对所用记录年代中的每一年求得的不同时段(年、月、日)的统计值(平均值、总量、极值)。
一、平均值1.日平均值:由每日三次(或四次)定时观测值的和,除以观测次数所得的商。
2.月(旬)平均值:某月(旬)逐日平均值的和,除以月(旬)内所含的日数所得的商。
3.年平均值:逐月平均值的和,除以12所得的商。
二、总量1.日总量:一日内某要素的累计值。
2.月总量:某月逐日日总量的总和。
3.年总量:逐月月总量的总和。
三、极值1.日极值:一日内出现的最高(低)值或最大(小)值。
2.月极值:某月逐日日极值之中的最高(低)值或最大(小)值。
3.年极值:逐月月极值之中的最高(低)值或最大(小)值。
第3.1.2条累年值的统计累年即多年。
累年值是指统计气象资料时,针对整个记录年代求得的不同时段(年、月、日)的统计值(平均值、总量、极值)。
一、平均值1.月平均值:历年月平均值(总量、总数)的和,除以年数所得的商。
2.年平均值:历年年平均值(总量、总数)的和,除以年数所得的商。
二、极值1.月极值:历年月极值中最高(低)值或最大(小)值。
2.年极值:历年年极值中的最高(低)值或最大(小)值。
3.2大气压第3.2.1条年平均大气压历年年平均气压的平均值。
第3.2.2条夏季平均大气压累年6、7、8三个月的月平均气压的平均值。
第3.2.3条冬季平均大气压累年12、1、2三个月的月平均气压的平均值。
3.3干球温度第3.3.1条全年年平均干球温度历年年平均干球温度的平均值。
第3.3.2条干球温度年较差累年最热月月平均干球温度减去累年最冷月月平均干球温度所得的差值。
第3.3.3条干球温度全年平均日较差累年年平均最高干球温度与累年年平均最低干球温度之差。
第3.3.4条极端最高干球温度累年各月极端最高干球温度中的最高值。
第3.3.5条极端最低干球温度累年各月极端最低干球温度中的最低值。
第3.3.6条最热月月平均干球温度累年各月月平均干球温度中的最高值。
第3.3.7条条最热月14时平均干球温度历年最热月14时平均干球温度的平均值。
第3.3.8条最冷月月平均干球温度累年各月月平均干球温度中的最低值。
第3.3.9条日平均气温≤5℃的初终日期、日数、度日数及平均温度。
一、日平均气温≤5℃的初终日期及日数:以累年逐旬平均干球温度内插得出干球温度≤5℃的起止日期,及其间的日数。
二、度日数:上款的起止日期之间各天日平均干球温度与室温18℃之间温差值的总和。
三、平均温度:起止日期之间的日平均温度。
3.4相对湿度第3.4.1条最热月月平均相对湿度累年各月平均气温中最高值出现月份的平均相对湿度。
第3.4.2条最热月14时平均相对湿度历年最热月14时平均相对湿度的平均值。
第3.4.3条最冷月月平均相对湿度累年各月平均气温中最低值出现月份的平均相对湿度。
3.5降水第3.5.1条平均年总降水量历年年降水总量的平均值。
第3.5.2条一日最大降水量历年一日最大降水量数列中的最大值。
第3.5.3条最大积雪深度及其对应密度历年最大积雪深度数列中的最大值及出现此雪深时所测的积雪密度。
3.6风第3.6.1条风速一、全年平均风速:历年年平均风速的平均值。
二、夏季平均风速:累年6、7、8三个月月平均风速的平均值。
三、冬季平均风速:累年12、1、2三个月月平均风速的平均值。
四、30年一遇最大风速:对历年10分钟平均最大风速数列采用极值Ⅰ型分布配置曲线后,根据曲线确定的重现期为30年的最大风速。
如无10分钟平均最大风速时,可将历年不同高度定时观测的2分钟平均最大风速换算成离地10m高、10钟平均最大风速。
第3.6.2条风向一、年(月)最多风向及其频率:累年全年(某月)平均各风向频率中的最大值及其相应的风向。
二、全年最小风频:累年年平均各风向频率中的最小值及其相应的风向。
三、全年及冬、夏季风玫瑰图:年、季16个方位的风向频率构成的封闭折线图。
3.7日照第3.7.1条年(月)日照时数历年年(月)实有日照时数的平均值。
第3.7.2条年(月)日照百分率历年年(月)实有日照时数占可照时数的百分比的平均值。
第3.7.3条冬季日照时数累年12、1、2三个月月平均日照时数之和(即参数表中第37项三个数据之和)。
第3.7.4条冬季日照百分率累年12、1、2三个月月日照百分率的平均值(即参数表中第38项三个数据的平均值)。
第3.7.5条冬至日、大寒日正午入射角冬至日、大寒日中午12时的太阳高度角。
3.8冬、夏季太阳辐射强度第3.8.1条冬季太阳辐射强度取各地采暖期的累年(1、2、3、4、10、11、12月)各月平均总辐射和平均直射辐射总量,通过计算分别列出各月南、北、西(东)垂直面及水平面逐时(当地太阳时)的太阳辐射强度及昼夜平均值。
第3.8.2条夏季太阳辐射强度取各地历年7月份最大的总辐射、直射辐射日总量的平均值,通过计算分别列出南、北、西(东)各垂直面及水平面上逐时(当地太阳时)的太阳辐射强度及昼夜平均值。
3.9地温第3.9.1条某深度的月平均地温历年某深度月平均地温的平均值。
3.10冻土第3.10.1条最大冻土深度历年冻土深度最大值中的最大值。
第3.10.2条某深度土壤的冻结、解冻日期历年某深度土壤冻结、解冻日期的平均日期。
3.11天气现象第3.11.1条大风日数一、全年大风日数:历年大风(风速≥17m/s或风力≥8级)日数的平均值。
二、最多(最少)年大风日数:历年大风日数序列中的最大(最小)值。
第3.11.2条年(月)积雪日数及初终期历年地面积雪日数的平均值,以及每年7月1日至次年6月30日之间出现积雪的第一天和最后一天的日期的平均日期。
第3.11.3条年(月)降雪日数及初终期历年年(月)降雪总日数的平均值(某日出现降雪即作为降雪日计),以及每年7月1日至次年6月30日之间出现降雪的第一天和最后一天的日期的平均日期。
第3.11.4条全年雷暴日数历年出现雷暴总日数的平均值(闻雷声即作为雷暴日计)。
第3.11.5条年(月)冰雹日数历年年(月)冰雹总日数的平均值(凡有降雹现象之日即作为冰雹日计)。
第3.11.6条年(月)沙暴日数历年年(月)出现沙暴总日数的平均值(某日出现沙暴水平能见度不足1000m即作为沙暴日计)。
第3.11.7条年(月)雾日日数历年年(月)雾日总数的平均值(某日出现水平能见度不足1000m的雾的现象即作为雾日计)。
第3.11.8条年(月)雨凇日数历年年(月)雨凇总日数的平均值(某日出现雨凇现象即为雨凇日计)。
第3.11.9条年(月)雾凇日数历年年(月)雾凇总日数的平均值(某日出现雾凇现象即作为雾凇日计)。
附录一建筑气象参数全国城镇定点示意图及附表附录二全国主要城市冬季太阳辐射强度表[W/㎡]附录三全国主要城市夏季太阳辐射强度表[W/㎡]附录四名词解释一、春、夏、秋、冬四季:本标准以阳历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月~翌年2月为冬季。
但其中“气候特征分析”部分采取了候(五日)平均气温<10℃的时期为冬季,>22℃的时期为夏季,介于10~22℃的时期为春季或秋季。
二、海洋性气候:在海洋上和沿海地区,由于受海洋的影响,形成的一种温和湿润的气候,其主要特征是夏季凉爽,冬季较温和,秋温高于春温,气温的年、日较差都小;全年湿度大,多云雾,年降水多且各季分配较均匀。
三、大陆性气候:在远离海洋的大陆内部形成的一种气候。
其主要特征是夏季炎热,冬季寒冷,春温高于秋温,气温的年、日较差大;全年湿度小,云雾少;年降水不多且集中于夏季。
四、季风气候:季风(大范围的盛行风向随着季节的交替有显著变化的风)盛行地区的一种气候。
夏季海洋性气候特征明显:冬季大陆性气候特征表现强烈,在我国则是夏季湿热,冬季干冷。
五、寒潮:大范围的强冷空气活动。
中央气象台规定:“凡24小时内气温下降10℃以上,最低温度达5℃以下者叫做寒潮”。
六、梅雨:初夏季节在江淮流域出现的雨期较长的连阴雨天气,因时值梅子黄熟故名,这是由于冷暖空气势均力敌,长期在江淮流域交绥所致。
七、气旋:气流以反时针方向(北半球)流入中心气压较低地区的大气涡旋。
按产生地命名,如温带气旋、热带气旋等。
受气旋影响时常有云、雨、大风天气出现。
八、台风:发生在北太平洋西部的热带气旋,其中心附近的海面(或地面)最大风力达8级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