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7-13:南美白对虾生态净化精养技术

07-13:南美白对虾生态净化精养技术

省农技推广基金会宁波镇海区执行部资助项目:编号07-13“南美白对虾生态净化精养技术”项目实施总结报告本项目建成高标准养殖池占地10亩,其中实际可养水面8.5亩,配套的水处理池30亩。

标准池建成钢架大棚,实行封闭式的类工厂化养殖。

水处理作为养殖的首要条件,采用生物处理技术净化水质,并使养殖用水处于动态循环中。

本项目通过水处理技术循环使用养殖用水,不仅节约水资源,而且还能保持水质良好,保证南美白对虾的健康生长。

同时,大棚养殖养殖使我市南美白对虾养殖季节可延长至秋冬,实现二茬养殖。

现将2007年度项目实施情况总结如下:一、池塘改造工作1.土池改造工作将8.5亩养殖水面的池塘进行分割,改建成10个长形池塘,每个池塘水面积0.85亩。

池底铺设排水管道,整池池底覆盖防渗黑膜,并铺设增氧充气管道。

水处理池改建成如下结构:(红线为水流方向)2.大棚搭建用钢架构建“人”字顶,顶与地面高度3.5米。

覆盖塑料厚膜,并用绳索加固,以防大风破坏。

二、苗种放养与前期管理1.第一茬苗(3月20)1)进水消毒:4月5日加水位至50公分,全池漂白粉3PPM泼洒2)肥水:4月10日施肥水素4斤/亩3)盐度:4月10日泼洒卤水5‰4)前期进水:4月20日至5月14日每天进水30%5)养殖前期盐度变化:从4月21日逐渐降低,每天下降幅度不大于1‰,至5月22日基本接近于淡水。

6)投饵量:初期每天2-3公斤,根据虾苗生长情况,逐渐增至20-25公斤2.第二茬苗1)进水消毒:7月7日水位60公分,漂白粉30PPM消毒2)肥水:7月12日施肥水素4斤/亩3)盐度:7月12日使用卤水调节盐度到5‰4)前期进水:7月19日进20%;7月22日进30%。

5)换水:7月25开始每天换水30%,直到8月10日将虾苗移入大池。

6)养殖前期盐度变化:从7月20日逐渐降低,至8月1日基本接近于淡水。

7)投饵量:7月10至8月1日日饲料量从3-4.5公斤增至35-40公斤三、中后期养殖管理工作在池塘水满后的管理工作主要是投饲料;观察塘水水色、虾的活动及摄食、充气状态、进排水情况等。

一天工作安排为:1)定时投饲料(8:00、17:00、23:00),在投饲料的同时观察水色、虾的活动与摄食情况。

2)定时测温( 7:00、14:00、23:00)3)循环水每天10小时,换水量50%以上。

四、起捕与销售在市场价格高位时开始起捕大规格的虾,起捕虾规格控制在60尾/斤以下。

市场价格低于20元/公斤时停止销售。

如果池塘需要腾空时,一次性起捕后放入自备的冷库中,待市场价格起稳后再售。

平均售价在24元/公斤以上。

五、经济效益分析(一)现有养殖模式经济效益分析1.对虾养殖成本与产值1)养殖成本:A、固定资产折旧大棚搭建(包括人工费):60万元养殖塘改建:20万元以上二项使用年限按10年计,每年折旧成本为:8万元B、流动资金塘租费:0.5万元虾苗:1.8万元饲料:8万元药物及试剂:1万元养殖人工费:1.8万元能源费(水、电等):0.5万元小计:13.6万元以上两项养殖成本:21.6万元2)产值与利润平均销售价格25.2元/公斤,总产量12693公斤,产值31.99万元,利润10.39万元2.水处理成本与预计产值1)成本:水处理塘改建(包括人工费):2万元鱼苗:0.5万元饲料:0.2万元水草及试剂:0.5万元塘租:1.5万元年成本共计4.7万元2)产值与利润估算鱼产量1.5万公斤,平均价格8元/公斤,则产值12万元,利润7.3万元。

(二)现在养殖模式与传统养殖模式效益比较传统模式:假设水处理池改为养虾,则全部池塘的产量每亩通常只有300公斤/亩,40亩总产量1.2万公斤。

养殖成本:塘租2万元,饲料8万元,能源1万元,试剂人工费3万元,虾价格20元/公斤,产值24万元,利润10万元。

现有模式的经济效益为8.5亩养虾塘配置30亩水处理塘,利润可达17万元多。

按传统模式养殖所产生的利润只有10万元。

由此可见,现有养殖模式不仅能够保证对虾高产稳产,同时也能提高养殖的经济效益。

“南美白对虾生态净化精养技术”项目技术总结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 Boone),又称凡纳对虾,万氏对虾,白腿虾等。

其壳薄体肥,营养丰富,肉质鲜嫩,出肉率高达65%以上,深受国内外市场欢迎;同时生长速度快,适盐范围广(0~40‰),从自然海区到淡水池塘均可生长,从而打破了地域限制;且耐高温,抗病力强,食性杂,对饲料蛋白要求低。

是“海虾淡养”的优质品种,是世界养殖虾类产量最高的三大种类之一,也是我国目前养殖产量和养殖面积最大的虾类。

目前南美白对虾养殖中依然存在如下问题:水环境污染严重;水产病害频发;农药残留问题严重;土地资源紧缺。

为顺应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形势需求,发展绿色可控高效生态养殖和工厂化养殖是解决当前对虾养殖业面临的困境,从牺牲环境资源型改变为环境友好型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出路。

淡水养殖池塘水体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因而也是一个脆弱而易于调控的生态系统。

环境中非生物因子(温度、光照、残饵及虾排泄物积累等)对生态平衡的影响首先影响到其中微生物群落的演替变化,而微生物群落的改变又反过来影响养殖水质和养殖动物的质量。

在虾塘环境中,由施肥、投饵及虾的排泄物造成的污染相当严重,是导致虾类生长缓慢、饲料系数增高、中毒、发病甚至死亡的重要原因。

本项目在池塘半工厂化养殖及水处理技术方面进行了实践,采用生态方法净化水质,进行高密度精养,取得了一定成绩。

2007年二茬养殖,获亩产1493公斤,单季亩产最高达约876公斤。

现将技术总结如下:一、大棚改造技术1.棚架结构为了抗台风,延长使用寿命,采用钢管架结构。

架构距离地面高度比一般的大棚高,达2米。

这样可以延长保温时间,避免日夜温差过大对养殖虾所造成的伤害。

2.池塘改造将大塘分割成10个小塘,并改深水塘,水深达1.5m以上。

加大池内四周的坡度,以增加池塘面积,使对虾可居空间有效扩大。

清除污泥,处理底质。

管道系统建成后整池覆盖薄,建成类似水泥池的池底和池壁,与泥土隔离。

3.池塘进排水系统改造进排水管道分离。

在池底建排水口,池底斜向排水口,有利于对虾排泄物顺势流入排水口。

进水口位于排水口另一端。

4.池塘充氧系统改造底充氧系统包括泵式增氧机二台及管道。

池底设置充气管道,池底每平米放置充气头一个。

实行底充氧,加强有效充氧。

同时,配备车轮式增氧机二台,以防底充氧系统出现故障。

二、水处理技术1.养殖塘内排泄物处理通过水流的作用将对虾排泄物颗粒集入池内的排水水口,顺水流入水净化池,成为杂食性鱼的饲料或水生植物的肥料。

2.循环水水质处理循环水水处理程序如下:三、养殖技术按照《无公害食品对虾养殖技术规范》(NY/T5059.2001)和南美白对虾无公害生态养殖技术操作规范(见附件1),同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养殖,总结养殖经验如下:1.苗质量及放养优质虾苗的条件:大小均匀;体表干净无附着物和寄生物;体色一致;肢体完整、无损伤,触须能并在一起向前,尾扇完全打开,腹节较长;静止时伏底,水流刺激时逆水,无水时跳跃。

亩放养量来计算放苗量。

亩产量在一定条件下有一个最高值,根据现有的数据,最高单茬亩产量为2350公斤(周晨光,2006),每公斤按50尾,成活率80%计,则每亩可放苗14.6万尾。

本次实验亩放苗量为9.4~11.7万尾。

购苗时要注意天气变化,应避开大风、暴雨天等恶劣天气;通常在日光弱、温度较低的早晨或傍晚运输虾苗;放养前应该调节池塘水的水温、盐度等与育苗池的相近,要求比重度相差范围在±2。

若相差太大,则要提前2d在育苗池中调节水温和淡化虾苗。

放苗时调节水温,应先将盛有虾苗的袋放人池塘水中浸泡20~30min,然后解开袋口让池塘水慢慢进入虾苗袋内,使虾苗适应池内水温,再提起袋底角让虾苗自然游到池塘中。

调节水温的另一种方法是将装有虾苗的苗袋放在池塘水中浮20~30min后,再将虾苗倒入桶中,把池塘水慢慢加入到桶中,最后轻轻将虾苗顺水倒入池中。

2.水温度控制南美白对虾是一种高温品种,养殖适温为23~32℃。

在逐渐升温的情况下,南美白对虾可忍受43.5℃的高温。

但对低温的适应性一般,18℃时停止摄食,9℃时开始出现死亡。

由于采用了大棚保温技术,一年有八个月水温达25℃以上,延长了南美白对虾的养殖时间。

通过增加大棚的空间和密封程度,使大棚保温性加强。

当夏天来临时,气温和水温均在25℃以上,就应将大棚覆盖膜逐渐掀开,昼夜水温保持在25℃以上。

当秋天水温和气温均下降至25℃前应及时加盖薄膜保持水温。

3.水质控制技术1)增氧机控制水体溶解氧。

使水底充氧技术使水体溶解氧保持在溶解氧4mg /L以上。

2)通过植物的吸收和微生物的分解,降低亚硝酸盐、氨氮在水中的含量。

氨氮小于0.15mg/L,亚硝酸盐小于0.15mg/L。

4、饲料及投饲技术1)饲料质量必须符合《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NY5072 2002)标准要求。

一般要求饲料新鲜、含有多种营养成份、虾喜食,采用几种饲料交替投喂,保证饲料营养成分全面。

2)根据天气、水质及虾的情况改变投饲量,如暴雨天、高温天、台风天、寒冷天、水质不好、缺氧、发病时应及时调整投饲量,减少投喂。

按照《饲料药物添加剂使用规范》的规定来管理和使用饲料,一般日投喂量以2~3h吃完为原则,日投饲3次,投喂时间分别为8:00、17:00、23:00。

3)设置饲料台,投饲时先在全池洒投1/3量,其余放置在饲料台上。

2h后观察饲料台上的残饲和虾的情况。

5、病害防控应坚持“预防为主”的病害防治原则。

在药物使用上按照《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NY5071—2002)执行。

1)预防措施:本实验采用循环水养殖。

处理池进水用0.4mg/L二溴海因浸泡池塘5d,消毒灭菌。

然后加光合细菌20mg/L以上,分解有机物质,抑制病害生物。

在虾塘内每星期施加一次二溴海因0.2mg/L或微生态制剂(EM) 5mg/L或大蒜素2mg/L。

2)主要病害的防治:(见附件2)6、对虾及水质情况观察每天早、晚检查对虾,一要看对虾摄食、游动等活动情况,判断是否正常;二要检查对虾体表、肝胰脏、肠胃等部位,诊断是否病变;三要检查对虾排泄物,了解对虾消化状况。

定期测定对虾体长、体重,确定对虾生长是否在正常范围内,以判断对虾健康状况。

定期检测水质的理化因子,分析其变化动向。

四、存在问题与解决方案本次实验中存在几个关键的问题,严重影响了项目的顺利进行。

1.设施需进一步完善。

本项目由于覆盖池底的膜受损后因浮力的作用破裂上浮,导致出水口的围盖失控,大量对虾流失。

同时,上浮的膜导致底充氧管道破裂,影响了氧的供给。

鉴于这一情况,明年计划投入10万元用于铺设水泥,建成水泥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