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基础知识讲座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安排部署后,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迅速行动,中央纪委为了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健康发展,提出了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要求。
2006年10月2日中办、国办下发了《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意见》,12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实施意见》,省、市多次召开会议安排部署这项工作,要求在7月底之前对乡镇、村干部进行一次培训。
7月10日,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王卫华同志就这项工作进行了检查。
我县为了贯彻好省、市会议精神,制定了“六进村”活动方案,明确了有关部门的职责,建立了委局领导联系点。
为了配合这项工作,现就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基础知识作以介绍:一、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概念(一)农村基层的包括的范围:农村基层是指县以下的各级组织,具体指乡镇和村、组。
党风廉政建设的对象就是乡镇党政组织、事业单位和村级组织,人员包括乡镇的全体干部、村两委会成员和组干部及农村党员。
(二)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主要内容:教育培训、制度建设、公开、监督、纪律和组织领导等六个方面内容。
(三)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基本任务:在基层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促进党的基层组织、党员和基层干部永葆先进性。
落实好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任务,一是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重大历史任务来进行,把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交给农民群众;二是维护农民群众利益,让农民群众参与讨论重大事项;三是把基层组织和干部的行为置于农民群众的监督之下,不断增强其自律性;四是做好政务、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让农民群众掌握党在农村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五是加强对基层干部的民主监督,消除滋生腐败的条件,防止损害农民利益的行为发生。
(四)教育培训的对象是: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重点对象是乡镇、村领导班子成员和基层站所负责人。
培训的重点内容。
党的理想信念、党的宗旨和党风廉政建设,学习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政策法规和党纪条规。
达到的效果和目的就是增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群众观念、法律纪律意识和廉洁从政的自觉性。
培训的形式。
县上对乡镇主要领导,乡镇纪委正、副书记,村支书进行培训,乡镇其它干部和基层站所负责人,村两委会班子成员及农村党员由乡镇党委负责培训。
(五)基层党员行为规范。
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要廉洁奉公,忠于职守,严格执行“八不准”规定:不准违反程序和规定擅自处置集体资金、社会保障、退耕还林等资金和实物,侵占集体利益,损害群众利益;不准用公款大吃大喝、请客送礼、参与营业性场所娱乐活动和变相公款旅游;不准以任何理由和形式违反规定向农民乱集资、乱摊派,违反农民意愿超范围、超标准向农民筹劳和强行以资代劳,变相加重农民负担;不准滥用职权、优亲厚友;不准借婚丧嫁娶等事宜聚钱敛财;不准参与封建迷信和赌博活动;不准以宗族势力替代村级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决定村务事项。
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顶风违纪的,必须依纪依法严肃查处。
(六)支农惠农政策的宣传和落实。
认真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重点抓好“六个落实”:一是落实“两免一补”政策,落实政府优先发展教育的责任,切实解决农村学生上学难、上学贵问题;二是落实退耕还林补助资金,确保及时足额发放;三是落实专项补助资金、扶贫救灾救济款物,认真解决资金、款物管理和使用中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四是落实粮食直补政策,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管理,严格执行支农资金使用管理规定;五是落实征用农村土地补偿款,规范征地程序和补偿标准,全面落实农村集体土地补偿费专户管理、专账核算、专项审计和公开制度,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六是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坚决纠正农村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
围绕“六个落实”,加强监督检查。
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运用“一卡通”等简便、直接的形式,确保各种补贴资金足额、及时发送到农民手中。
对直接补贴农民的资金和政策,要实行公示制,接受群众、社会的监督,不断提高补贴政策的透明度,确保党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不折不扣落实到基层,落实到农户。
二、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主要制度(一)乡镇政务公开制度。
1、基本原则是:(1)依法公开。
乡镇政权机关和派驻站所政务公开工作应当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进行。
(2)真实公开。
公开的内容应当真实可信,办事的结果应当公平公正。
(3)注重实效。
从实际出发,突出重点,循序渐进,讲求实效,不搞形式主义。
(4)有利监督。
要方便群众办事,便于群众知情,有利于人民群众行使监督权。
2、基本要求是:(1)提高工作效率,方便群众和企业、事业单位办事。
(2)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严格依法管理。
(3)强化对行政权力运行的监督,有效遏制消极腐败现象。
(4)进一步落实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
3、主要内容是:(1)乡镇政府行政管理、经济管理活动的事项。
主要包括:乡镇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年度工作目标及执行情况;乡镇年度财政预算及执行情况;上级政府或政府部门下拨的专项经费及使用情况;乡镇的债权债务情况;乡镇集体企业及其他经济实体承发包、租赁、拍卖等情况;乡镇工程项目招投标及社会公益事业建设情况等。
(2)与村务公开相对应的事项。
主要包括:乡、村经费的收入、使用情况;计划生育情况;征用土地及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的发放、使用情况;各村宅基地审批情况;救灾求济款标准和收缴情况;上级主管部门明确要求必须公开的其他事项。
(3)乡镇政府各部门和派驻站所公开的事项。
主要包括:工作职责、办事依据、办事条件、办事程序、办事纪律、办事期限、监督办法和办事结果;执收执罚部门的收费、罚款标准和收缴情况;上级主管部门明确要求必须公开的其他事项。
公开要采取相应的形式。
各乡镇和派驻站所必须设立固定的便于群众观看的政务公开栏,及时将应公开的内容张榜公布。
各地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通过会议、广播、电视、便民手册、电子触摸屏等有效形式,予以公开。
公开的时间要与公开的内容相适应。
经常性工作定期公开,阶段性工作逐段公开,临时性工作随时公开。
对于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每次公开后,都要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
对群众提出的合理建议,要积极采纳;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要及时加以解决,暂时无法解决的,要做好说明解释工作。
4、领导机构和监督机构:各乡镇党委、政府负责组织实施本乡镇的政务公开工作,各乡镇都要成立以乡(镇)长为第一责任人的政务公开领导小组。
乡镇要成立政务公开监督小组,由乡镇人大、纪委、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企业事业单位等方面的人员组成,乡镇人大主席或纪委书记任组长。
监督小组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民主评议活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要求,及时提出工作建议。
(二)村务公开制度。
1、公开的内容:第一,经济发展事项。
(1)集体经济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及其实施;(2)集体经济项目的立项、招投标结果、费用收取、合同履行和经营状况;(3)集体建设用地和房产的经营管理;(4)农村耕地、山地、林地、荒地、湿地、滩涂、水面等的承包经营;(5)财务收入、支出和债权债务;(6)集体经济收益及其使用;(7)集体土地征用的数量、补偿标准及各项补偿费的收入分配;(8)办公经费的使用;(9)水电费的价格、用量和收缴。
第二,社会发展事项。
(1)年度工作计划及实施;(2)公益事业的发展规划及实施;(3)符合法定生育条件的育龄妇女名单、标准胎次、计划生育家庭奖励辅助、违法生育社会抚养费的征收等计划生育工作应当公开的内容;(4)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下拨的救灾救济款物、基础设施建设补助等专项经费和种粮直接补贴、五保供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各类补助的数额和使用;(5)接受公益性捐赠情况;(6)学龄儿童的入学情况;(7)宅基地的申报、批准和使用;(8)村通路、通水等一事一议费用收缴及使用情况;(9)旧村改造规划、拆迁偿标准及拆迁户补偿数额;(10)享受误工补贴的人数、标准及数额。
第三,除上述公开事项外,经1—10名以上村民或1—5名村民代表联名要求公开的其他事项,也应当纳入村务公开的内容。
2、村务公开的程序:第一,公开的步骤。
(1)村民委员会依法提出村务公开的具体方案;(2)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对具体方案进行审查并提出意见;(3)村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召开联席会议,讨论确定公开方案;(4)村民委员会对公开方案确定的内容按照规定的形式和时间予以公布。
第二,公开内容应当至少每3个月公开1次。
其中,财务收支情况应当逐项逐笔公布;集体财务往来较多的村,财务收支情况应当每月公布1次;对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应当及时公布。
第三,村民委员会应当在便于村民观看的场所设立固定的村务公开栏。
村务公开栏的内容应当至少保留5日;保留少于5日的,应当重新公布。
3、村务公开的监督:(1)村和公开监督小组一般由3至9人组成,其成员由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从村民或者村民代表中推选产生。
村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成员及其配偶、直系亲属不得担任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成员。
村设立民主理财小组,其成员由地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从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成员中推选产生,负责对村集体财务活动进行民主监督。
(2)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应当对村务公开的内容、步骤、时间和形式进行审查,并及时向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报告监督情况。
(3)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对村务公开的内容、步骤、时间或者形式有异议的,应当自村民委员会提出具体方案的5日内提出。
村民委员会应当自提起异议之日起5日内给予答复;确有问题的,应当及时纠正。
村民对村务公开的内容、步骤、时间或者形式有异议的,可以自村民委员会提出具体方案或者方案公布后的5日内通过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提出,也可以直接向村民委员会提出。
村民委员会应当自提起异议之日起5日内给予答复。
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和村民对村民委员会的答复或者纠正结果不满意的,可以向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提出异议并申请书面答复,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10日内调查处理并给予书面答复。
(三)“村财民理乡监管”制度和民主理财制度。
全面推进“村财民理乡监管”制度。
加强乡镇农村财务服务中心的管理,严格农村财务收支审批程序。
建立民主理财小组,小组成员由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
坚持履行集体重大财务事项民主决策制度,做到财务收支严把“三关”:即村民主理财小组集体会审关,村主任和村支书记“双审双签”关,乡镇会计核算中心审核关。
充分发挥民主理财小组和农民群众的监督作用,规范农村基层干部财务支出行为。
对财务管理混乱的村进行集中清理。
逐步建立完善村委会向村民会议报告财务管理情况并接受村民质询制度。
(四)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制度。
根据上级的安排,制定年度工作目标,落实乡镇党委、政府和“村两委会”班子及其成员的职责,制定检查、考核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