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化人类学讲义

文化人类学讲义

返回
西半球和殖民地人种:
他们的体征像亚洲的蒙古人种,门齿、头发和亚洲人一样, 在墨西哥、中南美的纯印第安人中,只有O型血。 返

13
第一章 种族、民族与族群
第一节
种族
(三)种族产生的原因 一般而言,自然选择与适应、食物的结构等是 地理空间隔绝期间人中差异形成的根本原因。
1、自然选择与适应是人类种族形成的最 重要的原因; 2、食物结构是种族特征得以形成的第二 要素。
1
导言 为什么要学习文化人类学
21世纪以来,我们已经完全进入了世俗和 实用的时代。 时时刻刻、事事处处都讲求两个字“实效”。 我们认为,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不管你 是学理工科的也好,学人文社会科学或管理科 学的也好,学习知识,主要是对自己的成长有 利,对自己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利,对自己的成 才有利,归纳说是三个“有利”原则。
20
第二章
食物获取
第一节 人类的生存环境
一、环境区域与人类生活类型 1、干燥沙漠区 2、热带丛林区 3、地中海灌木林区 4、中纬度混合林区 5、草原区 6、北方森林区 7、极地区 8、山地区
第二章
食物获取
21
第一节 人类的生存环境
在环境区域的划分上还有其他的方式,但划分的 结果基本一致。无论如何,我们都能从自然环境与人 类生活形态的关系上看到前者对后者的影响作用。尤 其是在人类历史的初级阶段,环境对人类活动有着十 分强大的制约作用。出在某种环境中的人们的生活类 型基本上就是取决于这种环境中的气候、植被、资源 状况等条件。即使在发达的农业阶段,人类也很难摆 脱靠天吃饭的命运。只有到了工业文明以后,人类才 逐渐减少了对自然环境的依赖,直到出现全球资源危 机。
第二章
食物获取
30
第二节 食物获取方式
⑶ 同时,工业化也产生了一系列其他的食物获 取方式所不能产生的文化社会后果。 ⑷ 而且,工业化使人类能获得更多的能源。 (二)工业化的社会后果 1、首先,人口增长的速度比以往大大地增快了。 2、其次,工业化带来了财富的巨大增长。 3、再者,工业化还使世界各民族社会之间的相 互依赖进一步增强,文化间的差异逐渐缩小。
8
第一章 种族、民族与族群
第一节
种族
而从现代意义上划分的人种类型主要有: 1 、高加索人种 2 、澳洲人种 3 、蒙古人种 4 、印度次大陆人种 5 、开普人种 6 、刚果人种 7 、西半球和殖民地人种
第一章 种族、民族与族群
9
第一节
种族
(二)种族的特征
1、高加索人种 2、刚果人种和开普人种 3、澳洲人种 4、东亚人种 5、印度次大陆人种 6、西半球和殖民地人种
文化人类学知识对于我们个人的成长、成 才、成功和社会发展进步的意义不止于此,其 发展出来的一些分支学科,如都市人类学、教 育人类学等,都是适应现代社会、文化发展需 要而产生的,并且在政治、经济、外交、民族 关系、新闻出版、文化教育、娱乐、旅游、城 乡建设、市场研究、公共事业、公共关系等领 域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在当代社会和文化的发 展中担当起越来越大的作用。
14
第一章 种族、民族与族群
第一节
种族
除了上述两大因素外,古代人种的形 成还有其他因素,如性的选择和在实际生 活中某一方面的特别强化和要求等文化因 素,也会对种族的外体质特征产生影响。 另外,用进废退原理也是古代人类种 族形成的重要原因。
第一章 种族、民族与族群
15
第二节
民族
一、民族概念 二、民族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
食物获取
22
第一节 人类的生存环境
二、食物获取模式和对环境的适应 1、采集和狩猎,包括系统地采撷植物食物、打 猎捕鱼等。 2、粗放农业,一种简陋的耕作方式,与采集和 狩猎不同的是,粗放农业已包含了食物生产的内容。 3、畜牧业,饲养动物并从中获得奶、蛋、肉、 血等食物。 4、精耕农业,借助较复杂的手段和技术进行的 耕作,使得单位面积土地的产品大大增加。
第二章
食物获取
26
第二采集
食物采集指的是依靠自然存在的资源——野 生 动植物而获取食物的生存技术。
(二)狩猎与采集社会的一般特点 1、小规模的社会群体 2、群队组合的灵活性 3、以性别为基础的社会分工 4、没有恒久稳定的领导 5、食物共享 6、社会控制系统的随意性
4
导言 为什么要学习文化人类学
归纳来讲,文化人类学就是研究人类后天 习得的生活方式与思想方式的学科。所以,文 化人类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向人们介绍和使人 们理解文化差异,教人们如何看待和把握文化 差异的原则和方法,在差异文化中如何进行交 流并增进相互了解、彼此尊重。所以,文化人 类学往往被学者们称为 “我看人看我”的学问。
1、首先共同语言是民族的一个重要的、最 显著的特征。 2、其次,共同地域是民族产生、存在和繁 衍的空间场所,是民族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3、共同经济生活是组成一个民族的客观物 质力量,是民族形成、发展的决定性条件与核心 要素。
16
第一章 种族、民族与族群
第二节
民族
4、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是民 族形成和存在的一个重要特征。
主要有俾bi格米人、尼格罗人和布须曼人三大部分。俾格米人 男性平均身高1.5米,体重约32公斤;妇女更轻更矮。尼格罗人的 皮肤色深,头发卷曲,身上少毛,四肢较长。布须曼人皮肤黄色, 四肢比例不同与黑人。
返回
澳洲人种:
澳洲土人身高约1.7米,发直或呈波浪型。巴布亚人皮肤呈棕 色,平均身高约1.5米。
返回
第二章
食物获取
23
第一节 人类的生存环境
5、工业化。采用主要已矿物燃料为动力的 机器来满足食物生产、加工以及其他诸多需求。 人类在食物获取过程中,从下面3个方面来 适应环境对人类的生存来讲是至关重要的:
1、对可供资源的适应 2、对资源波动的适应 3、对其他群体的适应
第二章
食物获取
24
第一节 人类的生存环境
第三章 婚姻
31
第一节 婚姻的内涵和功能
一、婚姻的定义
在我国,婚姻指嫁娶。按现代观点来讲, 在我国,婚姻指嫁娶。按现代观点来讲, 婚姻应该符合这样几个前提: 婚姻应该符合这样几个前提: 1、婚姻必须是男女两性的性的结合,这 是 婚姻关系赖以建立的前提。 2、婚姻又是男女两性间经济的结合。
6
前言
什么是文化人类学
文化人类学是从文化的角度研究人类社 会中的行为、信仰、习惯和社会组织的科学, 它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最主 要的领域有亲属制度研究、经济人类学、政 冶人类学、宗教人类学等。文化人类学研究 的目的在于揭示人类文化的本质,理解人类 群体之间的并异与相似性,进而全面正确地 认识人类自身。
19
第二章
食物获取
第一节 人类的生存环境
人类自身的需求,大致可以归纳为两大类:原 原 始需求和文明需求 文明需求。 始需求 文明需求 原始需求主要是为了满足人类原始的生存需要 人类原始的生存需要 和欲望,较为低级和原始。 和欲望 食物获取,是指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 生产活动,即包括 食物获取 生产活动 一切与食物相关的,如人类的物质生产、流通、交 换等有着直接或间接联系或派生 直接或间接联系或派生出来的活动。 直接或间接联系或派生
5
前言
什么是文化人类学
文化人类学(cultural anthropology) 人类学(anthropology)一词,起源于希 腊语 anthropos (人) 和 Logos (科学),意思 是人的科学。 文化人类学在破除迷信,帮助人们摆脱 神学思想束缚,客观科学地认识自己的行为, 消除民族偏见,增进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 团结,促进人类社会繁荣发展等方面曾起过 重要作用。
13
第一章 种族、民族与族群
10
第一节
种族
应指出: 应指出:
上面这些种族特征是就整个种族而言,与其他 种族相比它们显得较突出、较普遍,种族被区分出 来了。但是,列为某个种族的那些特点,并不是所 有类型全部具有,更不是指种族内部所有的具体人 都有那些特点,同时,只是不那么突出和普遍罢了, 这种情况也说明,各种族同属于一个人种,说明远 古时代不同大陆的人类已发生迁徙和基因交流。 到现代,实际上已无一个种族能保持一个种族 的某一特点并非为它所独有,在其他种族的一类型 中也可能出现,纯粹的血统。
民族是由具有上述四个基本特征的人们结合 而成的。这四个特征,既包括了民族生存的基本 条件——地域,也包括了民族存在、发展中的各 种联系——经济联系、语言联系、精神联系;既 包括了民族的物质经济条件,也包括了民族的精 神文化条件。
第一章 种族、民族与族群
17
第三节 族群
一、族群的概念 族群是个外来概念,英文为ethnic group。 对于族群的定义,国内外有很多种,这里我们引 用具有代表性的三种说法: 1、1986年出版的《麦克米兰人类学词典》的有 、 关解释; 2、《哈佛美国族群百科全书》的解释; 、 3、我国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吴泽霖教授主 、 编译的《人类学辞典》的说法。
18
第一章 种族、民族与族群
第三节 族群
上述不同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两点 不同:一是 主要从群体内部的共同特征出 一是 发来作族群的界定,强调的是群体内部的 语言、种族和文化特征;另一个是 从群体 另一个是 的“社会边界”或综合的角度来界定族群, 强调的不仅是内部的特征,还有与外群体 的互动和认同。
第一章 种族、民族与族群
12
第一节
东亚人种:
种族
北方蒙古人种包括中国在内,发直色黑,皮肤黄色,鼻子 较平。男方蒙古人种包括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马来亚、 缅甸、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地居民。东南亚人肤色较中国人 黑,鼻宽。
返回
印度次大陆人种:
包括印度、孟加拉、巴基斯坦、尼泊尔、不丹、斯里兰卡 等国居民,身体特征是深眼窝、棕色头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