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创意写作专硕资料【学姐指引】需要看哪些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概论,然后加一部分的艺术基础知识(像音乐,美术,戏剧,建筑,不会很难,都很基础,但需要你打通来看,要求你了解的面比较有广度。
)比如曾经考过巴洛克风格,你要看在文学,音乐,美术,各个方面的表现,然后概括一下.一、该专业考试简介复旦大学的创意写作是在2010年新设的一个专业硕士的专业,该专业目前还没有专门挂名设立,而是包含在戏剧专业里。
以下是2010年和2011年该专业的招生目录:2014年招了16人,2013年招了16,2012年招了15人,2011年招了20人,2010年招了20人。
初试考试科目:101思想政治理论、204英语二、336艺术基础、955文学写作。
通过以上的资料可以看到,该专业每年招收20人,其中有70%左右的为推免生,也就是说招20人,有可能只有五六个名额是需要靠考试的。
该专业的初试科目是英语二、思想政治理论、艺术基础、文学写作四部分。
2014年进入初试的有15人,其中周燊是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毕业的,分别如下:二、课程设置(1)创意写作导论(Literature)开课院系:中国语言文学系任课教师:王安忆教授、陈思和教授开课学期:第一学分:3周学时:3 总学时:54课程性质:创意写作硕士学位基础课适用专业:创意写作硕士专业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作为学位专业课,本课程重点讲授文学不同体裁的形式要素的发展,扩展学生的艺术意识。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包括小说、诗歌、戏剧三个方面,涵括情节、人物、背景、风格、视角、观点、语气、象征、主题、意象诸多方面。
课程选取中外文学不同类型的作品,循序渐进地展开对文学各形式要素的分析。
本课程尤其注重剖析中国文学的民族形式与民族风格,探讨在现代白话文条件下如何借鉴世界文学的积极成分,创造中国气派的新的文学形式。
考核方式及要求闭卷考试(撰写论文)。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文献与资料1、 Literature: Reading, Reacting, WritingKirszner&Mandell 著,Thomson Learning 出版2、《谈艺录》(补订本),钱钟书著。
中华书局2000年出版(2)主题写作(Thematic Writing)开课院系:中国语言文学系任课教师:王安忆教授开课学期:第二学分:2周学时:2 总学时:36课程性质:创意写作硕士学位基础课适用专业:创意写作硕士专业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作为学位专业课,本课程重点讲授文学写作中“问题意识”的形成与深化,提高学生面对生活的追问性与思索性。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思考文学创作中的关键环节:作品的各构成元素要解决什么问题?在文学创作的现实背景中,这样的问题有什么历史意义?在具体的作品中如何完美地提出问题?课程的价值在于鼓励学生形成思想上的批判性和原创性,在写作过程中将生活素材创造性地内化,升华为有扎实内容的作品。
本课程以文本细读为主,通过细读莎士比亚、狄更斯、海明威、亨利·詹姆斯、奥尼尔、福克纳、曹雪芹、老舍等中外作家的代表性作品,研究著名作家在创作中如何将问题意识不断地生成、理解、扩展、应用,并鼓励学生将这些经验投入自己的创作实践中。
考核方式及要求闭卷考试(撰写论文)。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文献与资料1、The Generation of Ideas: A Thematic Reader ,Quentin Miller 著, Thomson Learning 出版(3)小说写作实践(Practice of Novel Writing)开课院系:中国语言文学系任课教师:王安忆教授开课学期:第二、第三、第四学分:三个学期各3周学时:3 总学时:各54课程性质:创意写作硕士学位基础课适用专业:文学创作(小说创作方向)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作为学位专业课,本课程重点训练学生的小说写作能力,使学生通过本课程较为深入地了解小说写作的基本技法,并在课程学习中进行小说创作,通过写作实践提高创作水准。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本课程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生存体悟,选择小说创作的题材,并在课程期限内完成作品。
在创作过程的各个环节(包括素材梳理、故事构造、情节安排、人物形成、主题深化、场景设置、观点调整等等)与教师进行讨论,并提供对于创作意图的书面解释。
小说初成后,由相关专业的教师、学生、外聘专业作家共同讨论,提出意见后再行修改,直至完成。
考核方式及要求开卷考试(撰写小说)。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文献与资料1、《小说鉴赏(Understanding Fiction)》双语修订第3版,布鲁克斯、沃伦合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8年出版。
2、《小说家的十三堂课》王安忆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4)散文写作实践(Practice of Prose Writing)开课院系:中国语言文学系任课教师:龚静副教授、李祥年副教授开课学期:第二、第三、第四学分:三个学期各3周学时:3 总学时:各54课程性质:创意写作硕士学位基础课适用专业:文学创作(散文创作方向)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作为学位专业课,本课程重点训练学生的散文(包括传记文学)的写作能力,使学生通过本课程较为深入地了解散文写作的基本技法,并在课程学习中进行散文创作,通过写作实践提高创作水准。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本课程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生存体悟,选择散文创作的题材,并在课程期限内完成一定数量的散文作品。
在散文创作过程的各个环节(包括素材梳理、语体选择、语境形成、人物设置、主题深化、叙述策略等等)与教师进行讨论,并提供对于创作意图的书面解释。
散文初稿完成后,由相关专业的教师、学生、外聘专业作家共同讨论,提出意见后再行修改,直至完成。
考核方式及要求开卷考试(撰写散文)。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文献与资料1、《中国历代散文选》(上、下卷)刘盼遂著,北京出版社2002年版。
(5)中国现当代文学(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开课院系:中国语言文学系任课教师:陈思和教授开课学期:第二学分:3周学时:3 总学时:54课程性质:创意写作硕士学位基础课适用专业:创意写作硕士专业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中文学科的一门必须掌握的基础学科,要求文学创作专业硕士有较高层次的宏观认识,并通过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深入理解提高文学创作的原创能力。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1、绪论;2、现代知识分子转型与现代文学的形成;3、现代文学发展中的两种启蒙传统;4、现代文学发展中的现实战斗精神;5、现代文学发展中的作家浪漫情怀;6、现代文学发展中的作家原始正义;7、现代文学发展中的战争文化心理;8、现代文学发展中的民间文化形态;9、现代文学发展中的潜在写作现象;10、现代文学发展中的共名与无名现象。
本课程以二十世纪文学为研究对象,不区分现当代的界限,要求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和掌握二十世纪文学史的发展过程,对二十世纪文学中作家的现代观念的形成及其精神追求、作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作家在当今社会的使命与责任等问题清晰的意识。
本课程同时研读台湾香港作家的作品,研究文学创作所反映的台湾或者香港的地域历史、文化和社会变动;结合具体的专题(如日据时期的台湾文学、台湾古典文学、台湾在光复以后的戒严时期文学、台湾解禁以后的文学创作、香港文学创作等等)进行有效的阅读和探讨。
考核方式及要求闭卷考试。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文献与资料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王晓明,《中国二十世纪文学史论》,东方出版中心,1997陈思和、李平主编《现代文学100篇(上下)》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陈思和、李平主编《当代文学100篇(上下)》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6)中国古代文学(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开课院系:中国语言文学系任课教师:骆玉明教授、邵毅平教授开课学期:第二学分:3周学时:3 总学时:54课程性质:创意写作硕士学位专业课适用专业:创意写作硕士专业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本课程讲授中国古代文学两千多年来的发展历史,重点讲述中国历代的重要作家作品。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不但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系统知识,同时也了解古代文学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本课程分为三段,分别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宋辽金文学;元、明、清、近代文学。
主要内容有:1、上古时期;神话传说;2、先秦时期:散文(历史散文、诸子散文);3、两汉时期:辞赋乐府民歌历史散文;4、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等;5、唐代:诗歌;6、宋代:词;7、元代:曲、杂剧;8、明清时期:小说。
本课程注重文本细读,以作品分析为主,兼及作家评论。
中国古代文学与东亚其他国家的文学有着深厚的关系,尤其是与日本文学与朝鲜文学关系密切,本课程对这一历史过程也进行梳理,增进学生对广义的东亚文学的了解。
考核方式及要求闭卷考试。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文献与资料《中国文学史新著》章培恒、骆玉明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中国文学发展史》刘大杰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新二版。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上、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版(7)世界人文发展史(A Survey of the World Humanities)开课院系:中国语言文学系任课教师:梁永安副教授开课学期:第四学分:3周学时:3 总学时:54课程性质:创意写作硕士学位专业课适用专业:创意写作硕士专业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本课程旨在向学生讲授世界文化(尤其是16世纪以后)的发展概貌,使其对各种享有不同价值取向的文化有基本的了解。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课程概述世界文化的发展过程,侧重于1500年以后的文化发展,主要内容有:人类四大文明的前期历史;前资本主义时期的基督教文化;大航海时代之后的东西方文化关系;欧洲现代文化的扩张;东方文化的危机与自调整;大众文化的兴起;当代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后现代主义文化等。
课程尤其关注人文发展中的音乐、美术、文学的互动关系,重视分析人文发展与其它社会文化要素的历史联系。
本课程贯穿着比较文化的分析方法,通过对人文转型的比较研究,让学生了解在全球化时代各民族文化交流中的各种问题,增加对文化差异和文化交流的认识。
课程中重视对文化转型的比较研究,分析不同的文化共同体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发展的文化转型过程,既讲解社会整体游戏法则的结构转型,也探讨个体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感受方式、价值理念的转化。
课程中鼓励学生讨论全球化环境下各种文化共同体面临的挑战与回应方式。
课程注意描述不同文化的互动关系及近代演变,特别是全球化背景下文化民族性与普世性的冲突。
考核方式及要求闭卷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