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简本德州市人民政府2005年10月项目名称:德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 委托单位(甲方):德州市城市规划局承担单位(乙方):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国家事业法人代码: 40001083-0城市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等级:甲级城市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编号: [建]城规编第(021001)院长:李晓江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总规划师:杨保军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院规划成果专用章:规划设计编制完成时间:2005年10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项目组成员主管总工:汪志明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项目顾问:夏宗玕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主管所长:朱波高级城市规划师主任工程师:严奉天高级城市规划师项目负责人:张圣海高级城市规划师刘贵利高级城市规划师项目组成员:张圣海高级城市规划师刘贵利高级城市规划师严奉天高级城市规划师靳志强城市规划师李宁城市规划师王新峰城市规划师张维佳高级工程师刘明喆工程师张连荣城市规划师王玑琨助理城市规划师刘昭黎助理城市规划师刘学飞助理城市规划师德州市参加人员名单项目顾问:孙永春德州市市长郭作富德州市副市长邵自升市长助理、德州市建委主任张德生德州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闫剑波德州市规划局局长卢志军德州市规划局副局长朱金华德州市规划局副局长德州市规划设计室参加人员:白珩设计室主任冯健设计室副主任陈红梅设计室副主任蔡飞助理城市规划师徐艳芳助理城市规划师王磊助理城市规划师安宁助理城市规划师前言2003年11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受德州市建设委员会委托,承担了德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
2003年12月,在德州市市政府、市建委、市规划局及相关部门支持和协助下,规划小组对全市的现状进行全面调查,掌握了全市的基本情况和一些重要的基础数据。
2004年1月,项目组开始在北京进行资料分析和初步方案设计,在现状资料初步分析的基础上部分设计人员又到现场进行了补充调研。
2004年2月开始,项目组在院总工和所主任工指导下进行方案设计,并于2004年3月18日向院主管总工汪志明和项目顾问夏宗玕就已经形成的初步方案做阶段性汇报,根据修改意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后,于4月中旬形成了初步方案成果。
2004年4月21日,在德州域规划局,项目组与有关领导就初步方案交换了意见,在重大问题方面达成共识。
在德州期间还向德城区、经济开发区和商贸开发区汇报了初步方案,并听取建议和意见。
2004年4月22日,向省建设厅规划处汇报初步方案,规划处的领导传达了昝龙亮厅长对德州的要求,同时就初步方案以及山东省本轮总规修编的重点问题和要求都给了明确的说明和意见。
一是肯定了项目组提出的组团式结构和功能分区及初步方案的其他主要内容,二是要求项目组在远景规划、城乡结合部的控制和发展规划以及市域范围内的空间管制规划等方面给予足够的重视。
项目组还向省规划院征求了意见。
项目组回北京后根据汇报的意见和建议又修改完善了规划方案,并深化了基础设施规划,形成规划纲要阶段成果后,2004年8月16日提交院总工室审查。
根据总工室审查意见,进行修改完善,形成规划纲要成果。
2004年10月26日,德州市政府邀请了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山东省建设厅、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山东建筑工程学院、济南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单位的专家,对《德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04--2020)》进行了评审,德州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的领导和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出席了会议。
与会的专家和领导对《纲要》成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也给下一步的成果制作提出了明确的修改深化意见和建议(见附件)。
根据评审会的修改意见,以及市直各部门的反馈意见,项目组会同德州市规划局制定了具体的修改和完善方案。
在院总工的指导下,项目组对纲要成果进行修改和深化,并且广泛听取社会各界专家和市民的意见,于2005年9月22日通过了成果评审。
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2)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4)第四章城市性质与规模 (12)第五章中心城区用地布局 (12)第六章城市对外交通规划 (16)第七章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17)第八章居住用地规划 (21)第九章工业和仓储用地规划 (22)第十章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23)第十一章城市绿地系统及景观规划 (25)第十二章市政工程规划 (27)第十三章环境保护和环境卫生设施规划 (30)第十四章综合防灾规划 (31)第十五章郊区规划 (32)第十六章近期建设规划 (33)第十七章远景发展构想 (36)第十八章规划实施措施 (37)第十九章附则 (37)第一章总则第1.01条为适应德州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促进德州的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报经山东省人民政府同意,对《德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年)》进行修编,特制定本规划。
第1.02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3、《山东省城镇体系规划》(1996)4、《德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规划》5、国家及山东省有关法规、技术规范及专项规划第1.03条规划期限本次规划期限确定为2005~2020年。
其中:近期:2005-2010年;远期:2011-2020年;远景:2020年以后。
第1.04条规划区范围城市规划区范围为德城区行政区域,面积539平方公里。
第1.05条规划原则1、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与五个统筹的原则。
根据德州市发展的实际情况,统筹城乡发展,推进郊区城市化进程,实现城区与郊区的统一规划;统筹区域发展,特别是要协调好鲁西北以及冀东南地区大型基础设施规划衔接,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好产业与社会事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调好人口、资源和环境的规划配置;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以及开放度。
2、坚持建设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的原则。
处理好快速发展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充分考虑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全面推进土地、水、能源的节约与合理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施公交优先的发展战略,建设节约型、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3、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以建设和谐社会为发展目标,在公共资源配置、布局与选址、公共服务政策等方面体现社会公平,改善弱势群体居住环境,提高公共设施的建设布局及服务水平。
第1.06条规划修编重点统筹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确定德州市城市发展战略和产业发展方向,明确市域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提升德州在鲁西北和冀东南区域中的地位和作用;挖掘德州文化内涵,结合自然水域特色,做好城市特色文章,重塑城市品位,优化城市格局;建立现代化城市综合交通和市政工程系统,完善公共交通,加强德州区域性物流和服务功能;完善城市功能布局,提高城市资源利用效率,创建良好的、和谐的人居环境。
第1.07条规划执行地位本规划是指导德州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法定指导性文件。
凡在城市规划区内进行的各项土地及空间利用规划和一切建设活动,均应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规定执行本规划。
第1.08条本规划强制性内容指文本中下划线条文。
第二章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第2.01条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思路依托山东半岛城市群,确立与周边城市互补、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经济发展模式,立足本地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提升为京、津、济服务的功能,促进区域内城乡协调发展。
第2.02条经济发展战略1、工业强市战略推动工业化进程向一般原料加工组装阶段发展,优化提升工业经济结构,壮大主导产业,培植新兴产业,不断开拓发展空间,扩大总体规模。
2、商贸先导战略深入挖掘区位和交通优势,大力推进商贸物流业的发育进程,以商贸物流为先导拉动第三产业和加工工业快速生长,同时提升跨地区的区域服务中心作用。
3、扶持壮大民营战略促进民营中小企业的网络化、集群化发展,引导空间集聚,培育玻璃钢、地毯、木器加工等具有地方特色中小产业集群。
4、拓展腹地战略充分发挥德州的交通优势,提升德州在区域交通体系中的节点地位和枢纽辐射力,进而推动德州空间腹地的拓展。
5、面向京津济、接轨半岛战略主动承接京、津、济的辐射扩散,积极向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靠拢,充当京津冀与山东半岛、京津济三大中心城市间的要素交换、流通枢纽,并为山东半岛、济南向内陆辐射拓展提供有力支撑。
6、开放提升战略依托近海优势,努力提高经济国际化水平,全方位提升对外开放格局,融入国际分工价值链,发展外向型经济。
第2.03条社会经济发展目标2010年德州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500亿元,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三次产业结构实现10:55:35,其中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达到25%;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每年下降2%,万元生产总值综合水耗每年下降3%;市域总人口达到569万,城市化水平达到40%左右;基本普及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社会保险覆盖面达到90%;居民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4岁,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森林覆盖率达到35%。
2020年德州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800亿元,人均GDP超过9000美元,三次产业结构实现5:54:41,其中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达到30%,市域总人口达到590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55%左右。
全面普及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以上,社会保险覆盖面达到100%;居民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8岁,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森林覆盖率达到45%以上。
第2.04条城市建设目标1、总体目标:在本规划期内将德州建设成为综合实力较强、功能完善、全面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成为各项设施水平较高,环境优美的宜居城市和具有黄河下游平原地区及运河文化特色的园林城市。
2、主要建设目标的分项要求:⑴提高人均居住建筑的面积和质量,并逐步改造三、四类居住用地;积极推进城郊农村居民点的建设,改善设施和环境条件。
⑵完善为市民服务的公共设施,要重点改善城郊的文教卫生等设施,建立为区域服务的商贸物流及旅游基地。
⑶完善城市道路交通系统,实现城市交通现代化管理和运营。
⑷建立现代化市政设施系统,提高环境质量和防灾减灾能力。
⑸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加强城市水系保护与整治,在现有基础上提高绿化水平,创建园林城市。
第2.05条产业发展基本思路1、农业发展(第一产业)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稳定粮棉生产,同时大力提高林果、畜牧、渔业在农业中的比重,建立果品和蔬菜生产基地及产销系统。
2、工业发展(第二产业)立足现有产业优势,积极扶持太阳能源、中央空调、功能糖产业、汽车零部件等新兴行业,继续促进化工、纺织、食品加工、造纸、机械、建材、家具以及电子电器等传统主导行业。
3、服务业发展(第三产业)以商贸流通为主导,积极培育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和现代物流业,立足于冀鲁两地的经济腹地并为京津地区及济南服务,促进德州现代服务业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