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推广工程的实施意见
为扎实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抓实抓好镇、村(居)两级社会心理服务平台建设工作,根据某市某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关于推进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现就加快推进我镇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工作目的
镇、村(居)两级社会心理服务平台,面向辖区公众开展心理服务。
重点对辖区内矛盾突出、生活失意、心态失衡、行为失常及性格偏执等五类人群,特别是涉恐、涉稳、重大刑事犯罪前科、涉毒、社区矫正、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重点上访、其他人员等八类特殊人群,开展有针对性的社会心理服务,保持社会稳定、和谐。
二、工作原则
在社会心理服务工作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个体化原则。
心理咨询服务应出于来访者及未成年来访者监护人的自愿,避免强制;来访者可以要求暂停、延期、恢复或终止服务。
对特殊人群应根据其实际需要提供针对性心理干预。
(二)专业化原则。
心理服务应遵循伦理原则,由受过
专业培训、具备心理学知识的人员,运用心理咨询服务技术和方法进行服务。
(三)理解支持原则。
与来访者沟通不应出现有损对方人格、尊严的言行;对来访者语言、行为和情绪等要充分理解。
(四)保密性原则。
服务人员均应遵守保密制度,严守职业道德。
对来访者谈话内容和隐私应保密;未经来访者同意不应录音、录像及公开视频;特殊情况下,如来访者出现自杀或伤人、危害公共安全及其他违法等倾向或行为时,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
三、工作措施
建立镇、村(居)两级社会心理服务平台要求如下:
(一)镇级社会心理服务站
1、场地设施。
镇级社会心理服务站建在镇综治中心内。
设社会心理服务站办公室和接待咨询室,有独立出入口。
其中社会心理服务站办公室设管理人员、电脑、电话、桌椅、资料柜,并存放相关资料,面积不小于12平方;接待咨询室分前室和后室,外面接待,内外隔断后里面咨询。
要求色调温和平静、温馨、舒适,面积不小于16平方。
2、人员要求。
配备1名以上专(兼)职管理人员,1名以上专(兼)职心理咨询师,社工、志愿者若干。
管理人员
应掌握社会心理服务相关政策、法规,具有一定的管理经验和组织协调能力。
心理咨询师应具备相关专业背景并取得原国家认证的三级及以上“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且每年至少接受20学时专业培训。
社工、志愿者需热爱公益事业。
3、工作职责。
负责制作宣传窗(栏)、发放宣传册、组织讲座等开展辖区居民心理健康宣教。
对服务对象开展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咨询、干预和社区心理康复,并掌握居民心理健康状况,编制相关表单定期上报区级社会心理服务中心,引导心理行为问题人员到专业机构就诊。
对特殊人群按“红色”表示严重心理问题、“黄色”表示较重心理问题、“绿色”表示一般心理问题的类别开展“三色预警”分级管理评估,并将分类信息录入平安浙江建设信息系统。
会同村(居)相关人员定期上门访问,并动态跟踪,适时调整预警颜色。
(二)村(居)心理辅导室
村(居)心理辅导室建设要达到“五个一”要求:
1、一间房间。
村(居)心理辅导室兼具办公室和咨询室功能,面积不小于15m2。
要求室内环境温馨、舒适,配备必要的电话、电脑、桌椅、资料柜等设备。
2、一块牌子。
村(居)挂“心理辅导室”牌子。
具体名称可根据实际情况定,以更好地发挥化解矛盾、平和服务对象心理作用为原则。
3、一名工作人员。
原则上由综治网格员兼任,负责村(居)社会心理服务管理工作。
4、一套管理服务制度。
针对特殊人群,制定组织宣传(政策引导)、组织排查、预约服务、应急处置、信息登记、信息报告、协调联络、社工和志愿者服务等制度。
5、一个团队支撑服务。
充分发挥村(居)关爱帮扶小组作用,充实一名专(兼)职心理咨询人员,开展心理咨询和帮扶服务,引导矛盾纠纷群体化解矛盾。
必要时,联络上级心理服务站及时提供支持服务。
主动排查发现疑似心理行为问题人员,并引导其到专业机构就诊。
四、工作要求
1、思想统一、领导重视。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对“枫桥经验”的进一步传承与发展,是对基层社会治理的一种全新探索,是做好平安建设的重要手段和抓手。
有效运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有助于将各种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做到以小代价办大事情。
2、立即行动、周密部署。
各村(居)要对照文件精神,按照“五个一”要求,加快推进心理辅导室建设,做到“四个有”,即:有固定场所、有工作人员、有开展活动、有显著效果。
3、健全机制、上下联动。
要加强对辖区内矛盾突出、生
活失意、心态失衡、行为失常及性格偏执等五类特殊人群,特别是涉恐、涉稳、重大刑事犯罪前科、涉毒、社区矫正、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重点上访、其他人员等八类特殊对象的关注和管理,建立信息报告收集制度,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
遇到问题及时与镇心理服务站工作人员联系,及时排查、解决矛盾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