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3章塑性加工过程的组织性能变化

第3章塑性加工过程的组织性能变化


3.冷变形时金属性能的变化
1.
冷变形的概念
变形温度低于回复温度,在变形中只有加工硬化作用
而无回复与再结晶现象,通常把这种变形称为冷变形或冷 加工。冷变形时金属的变形抗力较高,且随着所承受的变 形程度的增加而持续上升,金属的塑性则随着变形程度的 增加而逐渐下降,表现出明显的硬化现象。
抗力
抗力
变形抗力与塑性
(2)热变形制品晶粒度的控制 在热变形过程中,为了保证产品性能及使用条件 对热加工制品晶粒尺寸的要求,控制热变形产品的晶 粒度是很重要的。 热变形后制品晶粒度的大小,取决于变形程度和

变形温度(主要是加工终了温度)。第二类再结晶全 图,是描述晶粒大小与变形程度及变形温度之间关系 的。如图6-14所示。根据这种图即可确定为了获得均 匀的组织和一定尺寸晶粒时,所需要保持的加工终了 温度及应施加的变形程度。
第3章 塑性加工过程的组织性能变化
§3.1
塑性加工中金属的组织与性能
§3.2
§3.3
金属塑性变形的温度——速度效应
形变热处理
§3. 1
塑性加工中金属的组织与性能 冷变形
3. 1. 1
3. 1. 2
3. 1. 3
热变形
塑性变形对固态相变的影响
3. 1. 1
冷变形
1.冷变形的概念 2.冷变形时金属显微组织的变化
塑性
塑性
冷加工率
退火温度
2.冷变形时金属显微组织的变化
(1)纤维组织
多晶体金属经冷变形后,原来等轴的晶粒沿着主变 形的方向被拉长。变形量越大,拉长的越显著。当变 形量很大时,各个晶粒已不能很清楚地辨别开来,呈 现纤维状,故称纤维组织。被拉长的程度取决于主变 形图和变形程度。
问题:为什么锻件质量优于铸件质量?
现不同类型的织构。由于织构的存在而使金属呈现各 向异性。
轧 向 冷 轧 横 向 再结晶 0.8 1.6 1.2 0.4 0.4 0.8 1.2 1.6 105MPa
(a)
(b)
冷轧和再结晶铜片的弹性模量值
深冲件上的制耳
冷变形强化(加工硬化)
金属材料在冷塑性变形时,其强度、硬 度升高,而塑性、韧性下降的现象——冷变 形强化.
(3)热加工后产品的组织及性能不如冷加工时均匀。因为 热加工结束时,工件各处的温度难于均匀一致。
(4)不依赖热加工提高材料强度。
(5)有些金属具有热脆的不进行热加工。
确定热变形的温度范围,最少需要该合金的相图、塑 性图(图6-12)及变形抗力随温度而变化的图形(图 6-13)等资料。 根据合金相图及塑性图,可这样来选择热变形温度范 围:
图6-13 各种有色金属、合金加热温度对强度极限的影响 铜镍合金;2—镍;3—锡青铜QSn7—0.4;4—LY11;5—铜;6—锰铜; 7—锌;8—铅;9—H68;10—H62;11—H59;12—LY12;13—MB5;14—铝
2.
热变形对金属组织性能的影响
(1)热变形对铸态组织的改造 一般来说,金属在高温下塑性高、抗力小,加之原子 扩散过程加剧,伴随有完全再结晶时,更有利于组织的改
及出现第二、三类残余应力等,故经受冷变形后的金 属及合金,其塑性指标随所承受的变形程度的增加而 下降,在极限情况下可达到接近于完全脆性的状态。 另外,由于晶格畸变、出现应力、晶粒的长大、细化 以及出现亚结构等,金属的抗力指标则随变形程度的 增加而提高。金属力学性能与变形程度的曲线称硬化 曲线。
(3)织构与各向异性 金属材料经塑性变形以后,在不同加工方式下,会出
原因?
产生原因:滑移面上产生了微小碎晶,晶格畸变。 (内应力)
提高强度
加工硬化的应用
使变形均匀 提高安全性

n =A
硬化指数n是冷变形硬化参数,反 映材料的变形抗力。
n
3. 1. 2
热变形
1.热变形的概念 2.热变形对金属组织性能的影响 3.热变形过程中的回复与再结晶
1.
热变形的概念
(3)与冷加工相比较,热加工变形一般不易产生织构。
(4)在生产过程中,不需要像冷加工那样的中间退火,从而 可使生产工序简化,生产效率提高。 (5)热加工变形可引起组织性能的变化,以满足对产品某些 组织与性能的要求。
同其他加工方法相比也有如下的不足:
(1)对薄或细的轧件,由于散热较快,在生产中保持热加 工的温度条件比较困难。因此,目前对生产薄的或细的 金属材料来讲,一般仍采用冷加工(如冷轧、冷拉)的 方法。 (2)热加工后轧件的表面不如冷加工生产的尺寸精确和光 洁。因为在加热时,由于轧件表面生成氧化皮和冷却时 收缩的不均匀。
图6-12
确定热变形温度的必需资料
(a)相图;(b)塑性图(HPb59-1)
60 55 50 45
强度极限,×10MPa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100 14 4
1 2
3 5 6 7 8 200 300 400 500 600 温度,℃ 700 800 900 1000 12 13 10 9
(3)变形织构
多晶体塑性变形时,各个晶粒滑移的同时,也伴随着晶 体取向相对于外力有规律的转动,使取向大体趋于一致叫做 “择优取向”。具有择优取向的物体,其组织称为“变形织 构”。
金属及合金经过挤压、拉拔、锻造和轧制以后,都会 产生变形织构。塑性加工方式不同,可出现不同类型的织构。 通常,变形织构可分为丝织构和板织构。
(a)
(b)
图6-14
第二类再结晶全图(LY2) (b)在锻锤下压缩0
(a)在压力机上压缩
(3)热变形时的纤维组织
金属内部所含有的杂质、第二相和各种缺陷,在热变形过 程中,将沿着最大主变形方向被拉长、拉细而形成纤维组织或 带状结构。这些带状结构是一系列平行的条纹,也称为流线。 纤维组织一般只能在变形时通过不断地改变变形的方向来避免, 很难用退火的方法去消除。当夹杂物(或晶间夹杂层)数量不 多时,可用长时高温退火的方法,依靠成分地均匀化,和组织 不均匀处的消失以去除。在个别情况下,当这些晶间夹杂物能 溶解或凝聚时,纤维组织也可以被消除。
所谓热变形(又称热加工)是指变形金属在完全再 结晶条件下进行的塑性变形。一般在热变形时金属所处温 度范围是其熔点绝对温度的0. 75~0. 95倍,在变形过程中, 同时产生软化与硬化,且软化进行的很充分,变形后的产 品无硬化的痕迹。
与其它加工方法相比,如冷加工,具有自己一系列的优点, 诸如: (1)金属在热加工变形时,变形抗力较低,消耗能量较少。 (2)金属在热加工变形时,其塑性升高,产生断裂的倾向性 减小。
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这些位错在变形晶粒中的分布是很不均 匀的。只有在变形量比较小或者在层错能低的金属中,由于 位错难以产生交滑移和攀移,在位错可动性差的情况下,位 错的分布才是比较分散和比较均匀的。在变形量大而且层错 能较高的金属中,位错的分布是很不均匀的。纷乱的位错纠 结起来,形成位错缠结的高位错密度区(约比平均位错密度 高五倍),将位错密度低的部分分隔开来,好像在一个晶粒 的内部又出现许多“小晶粒”似的,只是它们的取向差不大 (几度到几分),这种结构称为亚结构。
(4)晶内及晶间的破坏 在冷变形过程中不发生软化过程的愈合作用,因 滑移(位错的运动及其受阻、双滑移、交叉滑移等), 双晶等过程的复杂作用以及各晶粒所产生的相对转动 与移动,造成了在晶粒内部及晶粒间界处出现一些显 微裂纹、空洞等缺陷使金属密度减少,是造成金属显 微裂纹的根源。
3. 冷变形时金属性能的变化
σ σS
ε σ σm σ
S
S
ε (a)
ε
m
ε S (b)
ε
图6-17
动态流变曲线
实验研究表明:
1)发生动态回复有一个临界变形程度,只有达到此值才能 形成亚晶。 2)当变形达到平稳态后,亚晶也保持一个平衡形状。在低 的变形温度(0. 3 ~0. 6Tm)下,即使变形量很小,亚晶 形状是长条的;而在高的变形温度(0.6~0.7 Tm)下,即 使变形量很大,亚晶也能构成等轴的形状。 3)热变形达到平稳态后,亚晶的平均尺寸有一个平衡值,
晶粒直径,微米
400 350 200 300 100 250 变形温度,℃ 0 200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300 变形程度,%
晶粒直径,微米
500 450
500 450 300 200 100 400 350 300 250 0 变形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200 变形程度,%
(1)温度的上限,大致取该合金熔点绝对温度(Tm)的 0.95倍,即应比液相线低50℃左右。
(2)温度的下限,是要求保证在变形的过程中再结晶能
充分迅速地进行,并且整个变形过程是在单相系统内 完成。
冲击韧性,公斤 /毫米 2
0.95 T熔 T 0.75 T熔
9 7 5 3 1 100 300 500 700 900
金属中的空穴(包括凝固时的缩孔和气眼等), 在变形时也会被拉长,当变形量很大、温度足够高时,
这些孔穴可能被压紧、焊合,如果变形量不够大,这 些孔穴就形成了头发状的裂纹称为“发裂”。
显著的纤维组织也能引起分层,使变形金属得到
层状或板状的断口,例如HPb59-1,QA10-3-1.5的层状 断口,消除的方法是铸造时细化晶粒,改善铅、Al2O3 分布状况,防止氧化吸气以减少Al2O3的生成。
消除加工硬化,提高 塑性。 在结晶速度取决于加 热温度和变形程度。 再结晶是一个形核、 长大过程。
保持加工硬化,消 除内应力。如冷卷 弹簧进行去应力退 火。
(2)亚结构
随着冷变形的进行,位错密度迅速提高。经强烈冷变形后, 可由原来退火状态的106~107/cm2增至1011~1012/cm2。经透
3.热变形过程中的回复与再结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