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让品德之花绽放
定远县职工子弟小学蒋海燕
【内容摘要】儿童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不是靠单纯的说教就能奏效的,而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亲身体验,不断积累,才能逐步养成的。
品德课程是一个以儿童的体验和行为实践为主的课程。
儿童生活经验的积累、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情感的体验和行为的实践。
我们应引导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中不断的实践、体验,进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实践体验成长
传统的思品教学是“封闭”的,“静态”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缺少儿童畅想、畅言,更谈不上思潮涌动,缺少主体参与,即使有一时的热情又能持续多久呢?因此,在品德教学中我们应该多为学生设计一些实践活动,引导他们积极体验生活,丰富其道德情感,使其获得真实的道德感悟。
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模拟生活情境,加强品德引导
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只局限于课堂上,而不指向现实生活,它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
”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主任詹万生也认为“课堂教育不等于德育,德育的本身是实践的,缺少实践环节的德育不是完整的德育。
”是的,品德的效果应是知行并重,教学不能只满足于间接的经验和虚拟的沟通,因为知识的构建有赖于原有知识和直接经验的支撑。
因此,我们有目的地在课堂中采用模拟生活情境进行教学,变呆板为活泼,化枯燥为生动,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道德认识,在生活体验中规范言行。
比如:在教学学生理解“礼貌用语”、“礼貌动作”时,我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梅梅到叔叔家做客要先干什么?当叔叔请梅梅坐下倒茶给她喝时,她应怎么做?跟叔叔告别时,她应怎么做?”并通过学生进行情境表演,进一步巩固深化了学生的礼貌规范。
同时我又设计了一些情境让学生进行模拟表演,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按礼貌热情待人的要求去做,学生不仅再现了课本中的礼貌热情待人的情境,还调动了生活中原有的积累,弥补了生活中不到位的礼貌缺失,使学生的“礼貌用语”和“礼貌动作”更为规范、丰富。
二、学会活用教材,进行有效互动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知和感悟,因为这是源于生命本体的内在的深层的东西。
而关于道德的知识,他们接受得最多,如果不能激活个体的体验,那么知识的种子就不能在个体的心灵中生根、开花、结果,这种道德知识就如假牙、假发,是没有生命力的。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让学生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生成学习情境,使儿童在学习中体验。
想办法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建立教材与学生生活之间的内在有机联系,形成相互进入的通道,创造一种“互动”的状态,最终引导学生进入自己真实的生活世界。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重通过儿童真实生活和自主活动来展开教材中的活动设计,达到教材所承载和传达
“感受、理解、体验、践行”的价值目标。
比如:教材里讲的是编者设计的妈妈怎样关心生病的我,在课堂上,我不是一味去分析父母对孩子的爱和道德灌输,而是创设了活动情境,让学生自说、自画、自演家人的爱,以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向同组成员介绍自己印象最深的爸爸、妈妈关心自己的小故事,而后又请小组代表上台向全班同学介绍平时家里人是怎么关心自己的,并以家里人对你这么好,你又该为家庭、家里人做些什么等问题讨论发言。
让学生感受家的温暖,并激发他们爱家、爱家人的情感,使学生更了解、关心自己的家,有报答家人爱的思想和行动,学着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如:陪爷爷奶奶聊天、给病中的亲人送水送药、打扫和整理自己的房间、帮妈妈做家务等等,用这样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父母、对长辈的爱。
三、注重情景体验,做到用情感化人。
人的情感活动受所入情景的制约,这是因为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的,情景中的各种因素对人的情感的产生往往有综合作用。
在品德教学中,借助情感体验,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对比、体悟、心理换位和行动实践等途径,实现道德情感的共鸣和升华。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创设自主对话的交流平台,使学生在合作过程中,能主动地提出问题、自由地开展讨论和交流。
并在课堂中能有意识地构建这样一个符合学生特点的合作学习方式,使每位学生都能在有限的合作时空里全员参与,在互动中互帮互学,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而且还能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打好基础。
其次,要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价值和潜能。
因为学生在相互合作中彼此进行交谈、倾听、解释、思考、辩解,在观点分享与协商的过程中,自然地会产生出一种“我也能行”的积极情感。
再次,使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的交往中,学习沟通、学习互助、学习分享,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学习。
在理解他人、欣赏他人的同时,也能更好地使自己得到他人的理解与欣赏。
四、在生活中体会,在活动中深化体验
品德教学不应该理性化、教条化,而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尽量生活化、活动化,让学生在参与丰富多彩的实际活动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
教学活动过程中,为了“使学生体验在集体活动中分工合作的重要性;明白组织合作的条件;具有初步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在活动中体验合作的成功和喜悦”的教学目标。
我精心设计了让学生反复体验与探究的活动过程。
我让学生用易拉罐搭塔,以小组为单位,组员共同合作搭塔,在规定时间内请各组交上自己的作品,全班一起评价、欣赏。
由于学生在开始时没有进行小组协商,也没有明确合理的分工,所以有的学生忙着搭塔,有的学生在互相埋怨,有的学生实在插不上手,就承担起指挥的任务但没有人听,还有的学生想参与却被组内成员排挤,只能在一旁观望,最后各组成果大多不尽人意,有的虽然搭起了塔却不符合要求,有的只搭了一半。
这时,我让学生发表意见,找出不成功的关键,启发学生要相互配合。
再开展第二次体验活动,重新搭一次塔,许多组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然后我让学生谈两次搭塔的感受,分析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归纳出如下意见:成功的条件,事先要商量,人人都要负责任,分工要合理,经常交流等;失败的原因,相互埋怨,各自单干,分工不合理等。
五、在时空中回归生活,丰富孩子的情感体验
对于学生来说,只有他自己的生活才是对他有意义的真正的生活,对于思品教学来说,只有引导儿童关注和实践他自己的生活,才会成为有意义的教学,只有引导儿童学习和学会创造他自己的生活,即回归生活,才会成为有效的教学。
生活是个大家庭,他的教育效果和教育意义远远大于我们的课堂教育。
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把社会生活和教学内容联系起来,鼓励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研究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得到启发,真正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因此,在教学中,应引导儿童以主体的身份实践他自己的生活,成为他自己生活的实践者、观察者、反思者、体验者和创造者,而不是别人生活的旁观者、评论者、模仿者。
在空间上舍远求近,发挥时间上的近距离效应。
由于品德课教材选的例子都是些“常识性”的例子,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发挥,理论联系实际是品德课的最大特点,当今世界的社会现象千变万化,学生生活在充满各种信息的社会里,因此我们要常举一些身边的例子,适当引入一些热点问题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目标的有效达成。
我会选取学生听得到、摸得到的例子,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学生的体会也更真切,这毫无疑问比课文中的内容要更有说服力。
总之“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强调了教育与生活的联系,教育只有与生活联系才能充满活力。
因此,我们只有树立生活化的道德教育理念,坚持以生活为准绳,敞开课堂的大门,将思品教学从课堂拓展到家庭、社会,与生活全方位“零距离接触”,做到从生活中“知”,在生活中“行”。
坚持教、学、生活三合一,才能指引我们更好的进行道德教育,才能使学生真正过上幸福、美好、充满道德的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