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厦门经济特区应“特”在哪里

厦门经济特区应“特”在哪里

摘要:厦门特区今后继续“特”下去,应特在先行一步的定位、先行一步的体制、先行一步的开放、先行一步的政策。

对于继续发挥特区的特殊作用,厦门有基础优势、先发优势、空间优势、人才优势。

在今后的特区建设中厦门应积极推动高科技研发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物流集散地、对台经贸基地的建设。

关键字:厦门特区先行优势未来加入WTO,特区的发展失去政策方面的优势,但在信息不对称、体制、观念等各方面存在较大距离的状况下,经济特区作为在市场化进程中起步早,与外资外商合作已积累了较多经验的特殊区域,应该、也必须继续发挥其独特的沟通内外的桥梁作用,特区的“特”不应该消失,它们仍需发挥独特的作用。

那么,其发展空间、后劲在哪里?这是一个必须认真研究和探讨的现实问题。

因为,只有搞清楚这个问题,才有明确的方向和坚定的信心。

本文将对厦门经济特区“特”在哪里、能不能“特”、如何“特”,作一些考察,为厦门特区重新审视自己“要做什么,能做什么”,提供参考。

?一、厦门经济特区要“特”在哪里?厦门经济特区的新使命是从“中国”经济特区走向“世界”经济特区,即自由贸易区。

“特”的含义就是让厦门经济特区快于和早于其他地区实现自由投资和自由贸易。

由于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自由贸易的关键因素是发展中国家能在何种程度上早日实行零关税政策。

厦门经济特区应当比其他地区早一步,即先行一步。

也就是说,厦门经济特区要“特”在先行一步。

具体就是“特”在以下几个先行一步上。

?先行一步的定位。

厦门经济特区的目标定位要比其他地区高一些,先行一步。

入世后,经济的内在要求赋予了经济特区以新的内涵,并决定了特区转型和再发展的目标与方向。

厦门特区要办成什么样的特区,一个基本前提是必须明确特区的功能定位和它承担的历史使命。

定位错了或者使命不明确,就无法办好特区。

厦门经济特区的定位:从“中国”经济特区逐步走向“世界”经济特区,即自由贸易区,并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先行区。

?在WTO框架下率先与国际惯例接轨,建立符合WTO规则的自由贸易区。

这应该是厦门首选的上策。

原因在于:这是客观需要,是对外开放趋势的需要。

率先与国际惯例和WTO规则接轨,起到经济特区应有的桥梁作用;同时,也是加快厦门经济特区自身发展,实现中长期发展目标的需要。

回顾厦门特区创办20多年走过的道路,可以看到,开始是要将厦门特区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可是对外开放不是孤立的,它要求经济运行市场化,这就必须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因而厦门特区同时要作为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区。

而改革、开放的目的是解放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因而必须率先实现现代化,这就要发展科学技术,发展国民教育,就要进行教育、科技体制的创新。

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又要求改革政治体制,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因而厦门特区新的定位必然是我国全面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综合试验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新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实践的新起点,是亿万人民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新目标。

全国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福建要先行一步在2017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

厦门作为特区更要先行一步,争取在2015年以前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发挥带动效应。

?2、先行一步的体制。

特区之特,源自于体制的创新。

特区要继续“特”,就必须在体制上要先行一步。

入世后,厦门特区要加快转型步伐,努力使自己的发展战略、政策和运行机制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和世贸组织相关规则。

一方面,应从较单一的改革开放试验区转型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型的综合示范区;另一方面,应从主要依靠政策发展的经济特区转型为主要借助完备市场条件与政府适度引导发展的经济特区。

为此,就要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实现制度创新,特别是政府职能的转变。

应尽快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按国际通行规则运作的政府管理体制。

世贸组织是市场导向的,它规范的是政府行为,允许政府在承认市场规则下的适度干预,经过20余年来的努力,厦门经济特区已在政府与市场关系上走出了一条新路,但还要继续加以完善与发展。

应理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建立符合“新政府一市场观”的政府管理体制。

同时,发展机制必须实行新的战略转变,即从过去主要依靠特殊优惠政策转变为主要依靠良好的投资环境、高效灵活的管理体制、健全的法制法规。

更多行业部门的开放要求特区在市场机制、管理体制、法律法规等方面更加完善。

?3、先行一步的开放。

全文位的对外开放要比其他地区先行一步。

以入世为标志,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面临着从单边的、主动的、试点式的开放方式向着多边的、有规则的、全方位多层次开放方式转变的过程。

毫无疑问,经济特区未来的发展也必然要反映出这一鲜明的时代特征。

在新形势下,厦门经济特区应在其20余年发展形成的基本功能和各种优势的基础上,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全方位扩大开放领域,并实施经济全球化发展战略。

既要“引进来”,又要“走出去”,进一步在贸易自由化、金融全球化、投资全球化、生产要素流动全球化等方面,作为全国的试验田与排头兵,继续突显“特”色。

同时,在扩大开放中,特区在走高科技、高附加值的道路上理当先行并开创新的发展道路,以不断提升特区及其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在国际竞争中获得优势。

?4、先行一步的政策。

特区是同特殊政策分不开的,这个特殊政策主要不是指特殊优惠的政策,而是允许先行一步的政策。

国家应从设立经济特区的战略目标出发,充分利用世贸组织规则与机制许可的一切便利条件,结合我国入世承诺,赋予经济特区新的符合世贸组织规则的先行一步的政策,为经济特区的再发展及全球化战略的实施注入新的活力。

可以考虑将厦门特区从全国的经济特区向跨国(关境)经济特区发展。

厦门特区也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区位、体制、经济、文化等各种优势,积极谋求与周边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合作,发展成为自由贸易区等双边或多边的跨国(关境)经济特区,以便在更高层次、更大规模上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求得更快和更大的发展。

当前,可争取把台商投资区升级为两岸经贸、文化、社会合作实验区。

同时,对于一些按入世谈判时间表要求现在还可不完全开放的领域,如:金融、保险、电讯等,可提前率先开放。

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一定要“特”,当前国外流行的孵化器、风险投资等应尽快先行试验,为全国融入整个世界经济提供经验。

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方面,特区也可率先一步,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特区也有条件率先建立良好的法制环境。

?二、厦门特区能不能“特”?在新的情况下,厦门经济特区面临着从地区开放转向在WTO框架下的制度性开放的新任务。

厦门要实现新的起飞,就必须再创先行一步的新优势,以此带动特区人民的观念创新和体制创新,为我国改革开放继续发挥排头兵的作用。

那么,厦门是否具有先行一步的可能?在实践中还有没有继续先走一步的空间?我认为,厦门特区还没有发挥完自己的作用,还有继续先行一步的优势。

?1、基础优势。

厦门特区在改革开放中已先行一步,对世贸组织规则相对熟悉,也积累了很多应对各种挑战的经验。

特区的区位优势包括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创新环境,对投资者颇具吸引力,国外投资者对特区往往比较青睐,觉得谈生意比较容易沟通,障碍也不会那么多。

产业优势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表现比较突出,其产业形成早,上规模、上档次,产生了规模效应,因而具有较强的国际国内竞争力。

厦门特区又有内地无法企及的港运交通优势。

厦门市的“以港立市”战略经过多年的实践,已取得丰硕的成果。

厦门港建立了10多条国际远洋运输航线,已成为全球第52大集装箱货运港。

厦门高崎国际航空港客货运输量位居全国第6位,成为中国大陆联接东南亚国家的重要枢纽。

福建三横两纵的铁路交通网,为货物运输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服务。

在厦门设立的外资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已有近20余家。

这些都为厦门向自由贸易区转型奠定了基础。

同时,多年来经营的保税区、保税工厂、保税仓库,已具有自由贸易区的雏形。

在国际联系便利条件方面也有着内地无法比拟的优势。

?2、先发优势。

20多年优惠政策的扶持和市场化体制的潜移默化,厦门经济特区已经初步具备了融入世界经济,接受世界范围挑战的条件,占据了先行优势,完全可以再先行一步。

在今后的发展中,只要充分利用这一良好基础,完全可以提前完成过渡期任务,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地方性市场和社会结构体系。

当然,一些宏观性、全局性的开放措施必须全国统一步调(如人民币的资本项目放开)才能实现,但在一些地方性较强的领域,还是能够凭借其已有的基础达到先行一步的目的,譬如在地方性立法上予以适当支持,推动比较完善的生产资料市场、金融市场、科技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形成,率先建立起完整、合理、规范的市场秩序,并以此作为吸引国内外资源、资本和人才的标志,进一步巩固在市场建设和市场规范方面的先发优势;又如在社会保障体系领域,也可通过适当的地方立法,率先解决这个长期困扰着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的难题,并为国有企业的转机建制改革消除后顾之忧。

另外在政府职能转变、现代企业制度构建、高新技术开发、国际性城市建设等各方面,都可充分利用先发优势,并结合其特殊的区位优势。

这样,厦门特区就一定可以先行一步,为全国改革开放树立楷模,充当示范。

?3、空间优势。

厦门将把经济发展重点从目前岛内100多平方公里范围延伸到全市1565平方公里,扩大十倍以上,拓展城市规模,为实现两岸“大三通”作准备,厦门城市规划的重点在于,厦门岛将打造以旅游业、会展业及“海边CBD”为主的城市形象,工业区及居住区逐步迁出厦门岛,形成岛外众多卫星城拱卫厦门岛的局面。

通过把岛内一些工业企业迁往岛外,使厦门本岛高新技术企业和三产得到更好的发展空间。

在搬迁中,许多企业把搬迁与技术改造结合起来,推动产品的换代升级和企业的机制创新。

厦门特区未来将会更好地发挥聚合效应,即以特区为基地,向周边渗透并逐步推进。

同时与台湾地区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发展良性互动。

这是在为实现“大三通”作准备,同时也是逐步提升厦门在东南沿海以及福建全省经济地位和示范作用的信号。

?4、人才优势。

经济的竞争在本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

厦门经济特区由于政策较活,市场氛围较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