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参考资料
社会组织的管理
组织管理是指协调组织内部人力、物力、财力达成组织目标的过程,自从有了社会组织,便产生了对组织的管理。
纵观整个管理历史,可以划分出以下几种主要管理方式:
一、家长制和科层制
以管理权力是否高度集中于一人手中为标准,可以分为家长制管理方式和科层制管理方式。
1、家长制管理方式的特征:A组织的权力集中在最高领导者一人手中;B分工不明,责任不清;C任人唯亲,因人设置;D没有严格的管理程序,办事无章可循;E终身制。
家长制的管理方式适合于组织规模不大、分工不发达的传统社会。
管理的好坏受个人经验、品质的影响。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分工越来越精细,逐渐出现了大规模的社会组织。
因而完全依据个人经验已无法对其进行管理,家长制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逐渐被新出现的管理方式一科层制所代替。
2、科层制管理方式的特征:A、有一套为组织成员共同认可和严格履行的活动规则;B、职能分工明确;C、管理权力分层;D、职务规则是专门性的;E、科室之间以及职员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制度化的工作关系;F、管理权力来源于职务,而不依附于具体个人。
科层制的优点在于分工清楚,责任明确,任人唯才,能够提高工作效率,保障组织活动开展。
所以现代社会组织多采用科层制的管理方式。
但是,科层制也有它的不足,它的最大缺点是忽视人的主动性,只强调照章办事,行为受规则约束,而不讲灵活性、应变性,容易导致官僚主义。
二、管理理论的发展
第一阶段——古典组织管理理论。
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主要理论有泰罗的科学管理、法约尔的管理十四项原则和韦伯的科层制管理。
该时期的理论中心是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制定计划、设计合理科学的工作流程和操作规程以及金钱激励来达到这一目标。
详见教材。
第二阶段——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流行于20世纪30年代以后。
代表人物是梅约、巴纳德。
该时期的理论的基本观点在组织上更重视民主的、不专权而少等级结构的组织形式,反对非人格化的科层制。
详见教材。
第三阶段——现代管理理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管理理论,不再只看重某一方面的作用,而是全面系统地研究组织各方面的因素以提高组织效率。
主要有系统的观点、权变的观点、发展的观点。
三、官僚主义问题
凡是由于管理不善而造成的组织活动偏离目标的现象都可以称之为官僚主义。
从管理的主体角度看,无论家长制还是科层制都可能产生官僚主义问题。
由家长制产生的官僚主义主要表现为:遇事推诿、相互扯皮、敷衍塞责、热衷于谋取私利,不关心群众痛痒、一言堂、命令主义等.由科层制产生的官僚主义主要表现为:第一,浮夸习气;第二,墨守成规、缺乏灵活性;第三,繁文缛节、文牍主义;第四,例行公事、文山会海。
官僚主义存在于任何社会之中。
其根本原因是体制问题,而不是个人原因造成的,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实际运行的组织过程中,逐步改善现存的管理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