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文化底蕴,紧跟时代步伐
——浅谈成都之旅的作文体会
(卢定军)
学习的这几天,紧张忙碌,无暇顾及锦城美景。
现将自己吸收的一点肤浅的作文心得与各位同仁交流,不妥之处,敬请斧正。
一、作文氛围浓厚,给人肃穆之感
首先,主办方营造了浓厚的作文氛围。
在成都武侯实验中学的塑胶体育馆内,本次作文的主题“在写作中成长”这五个大字赫然映入眼帘,临主席台左面的横幅标语为“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心灵感受”,右面的横幅标语为“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这些,言简意赅地凸显了作文的目的以及我们应该如何作文,同时也给与会人员也无比庄重和无比神往的感觉。
其次,教室内外的文化积淀也很厚重。
室内的“每日小组总分排行榜”中的组名甚富诗意,如“黎明前的黑暗”、“金色百合”、“栈桥”、“春雨洗过的太阳”、“拼搏”、“花开时节”……,表达了同学们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良好心态。
学习园地处包括专门的图书柜和图书漂流卡:图书柜内有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报刊杂志、文学名著等;图书漂流卡类似于挂历大小,上面设有贴照片处、图书主人、姓名、班级(学科)、推荐理由等栏目,对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有极大的感召力。
每间教室有三块黑板,除作其他科目用外,便由学生抄写或张贴佳作在上面。
室内要求好,但“四开放”更佳。
在该校闲逛时,不难发现校园内处处可以让学生吮吸到祖国的悠久文化,我把其归纳为“四开放”:(1)开放的班队思想。
每周的班队课不可或缺。
当我们到教室(11月18日)时,恰逢九年级各班的相关代表正把主题为“我的理想”的内容写在走廊处的教室外墙上,他们的理想丰富,利于不断争先,唯恐落后。
通过了解,他们的这一举措是一层不变的,并非故弄玄虚。
(2)开放的文化走廊。
在宽敞的文化走廊里,围绕着每一个大柱子各有一个两层的开放的图书架。
中午放学到上午自习前,同学们可以坐在下层的水泥板上,悠然地遨游书海。
这样的图书架约有近十个,每天由一个同学值班,大家看后(即使没看完)能及时放回原处,可见他们的自觉性极强。
(3)开放的环境理念。
(可以把照片中的相关内容恰当地写在此处)(4)开放的书写黑板。
再次,午间半小时,功夫靠平时。
每天十二点五十分至一点二十分,是学生放声朗读文科的时间。
该校之所以有如此浓厚的文化氛围,与校长重视作文、擅长作文息息相关。
二、择善而从,洗礼思想
(一)现身说法,以实力服人
在所听的课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李镇西老师和宜宾的吴老师的课。
李老师的作文课朴实,注重原创(其具体精神将在后面涉及);吴老师注重现场写作,如她叫学生5分钟内写作文片断“发试卷之前”或“一个人在家”的同时,自己也在电脑上哗哗地写。
然后,老师抽生上台写并读自己的作文片段,生评后师再评。
最后,师简评自己写的作文片段,要求学生齐读。
她敢于尝试现身写作的这一“壮举”,而且质优速快,有力地向学生证明了写作不难,关键在于坚持。
(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先讲写作的基本方法,再亲自实践改作文
1、介绍写作的基本方法
(1)内心独白发:举《皇帝的新装》,让学生学习心理描写。
(2)环境烘托法:举《羚
羊木雕》中的“我一个人走在路上,……月亮出来了,冷冷的……”,让学生明白“情语皆景语”(即常说的情景交融法)。
(3)折射法:让学生欣赏《最后一课》的末几段(投影出来),引导学生体会运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有机结合的作用。
2、师生实践改作文
老师介绍了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后,再次叫原来上台的两个同学修改自己的作文。
当订正时,有意识地叫学生找出自己的片段中运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描写方法的掌握,又利于带动大家全面参与。
学生实实在在地改,老师在评生作文片段后,也即席演讲了“发试卷之前”自己的心理活的。
其中,最末句“事,常与愿违;但事总得人为”给我以心灵的极大鼓舞。
3、重视结束语是提升课堂效力的关键。
吴老师这节课的结束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小片段也能成就大作文,愿写作成为你们成长过程中真实而又诗意的记录。
……”这洋溢激情,赋予激励的结束语,使掌声情不自禁地响了起来。
总之,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应该不断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蕴,紧跟时代步伐,争取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出色。
2010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