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理复习

生理复习

2010 生理学总复习一、概念题1、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①新陈代谢②兴奋性③适应性④生殖2、什么叫“机体的内环境”?是组织、细胞直接接触的生存环境,故将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3、静息电位细胞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称为跨膜静息电位。

简称静息膜电位或静息电位,表现为细胞内侧为负电位,外侧为正电位。

(内负外正)4、膜的极化膜内负电位、膜外正电位的状态称为膜的极化。

5、动作电位社经细胞、肌肉细胞在受到刺激发生兴奋时,细胞膜在原有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迅速而短暂的电位波动,细胞兴奋时发生的这种短暂的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6、去极化在动作电位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膜内外电位差从静息值逐步减少乃至消失,这个过程称为去极化。

7、复极化膜电位恢复到膜外正电位、膜内负电位的静息状态,称为复极化。

8、什么叫“空间总和”?如果在细胞膜相邻的两个部位分时给予阈下刺激,这两个相邻的局部反应也可以叠加起来,这种局部反应的总和,称为空间总和。

9、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

正常成年人的正常值男性40%~50% 女性37%~48%10、血量指循环系统中存在的血液总量,包括循环血量和贮备血量。

11、正常人血浆pH值:7.35~7.4512、血浆中的缓冲对:最主要:NaHCO3/H2SCO3。

13、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正常值:红细胞数量成年男性:(4.5~5.5)×1012/L成年女性:(3.8~4.6)×1012/L新生儿:6.0×1012/L以上血红蛋白正常值成年男性:120~160g/L成年女性:110~150g/L14、红细胞沉降率其正常值通常以第一小时末血沉管中出现的血浆柱的高度来表示细胞沉降的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

简称血沉。

成年男性血沉正常值为:第一小时末0~15mm成年女性:0~20mm15、红细胞的功能①运输O2和CO2②缓冲酸碱度16、白细胞的数量正常成年人白细胞总数为(4.0~10.0)×108/L生理情况下,白细胞变动范围很大:新生儿高于成年人;进食、疼痛、情绪激动及剧烈运动时均可升高;女性在月经、妊娠和分娩期,白细胞也有所升高;白细胞数量增多常见于各种急性感染;另外,下午较清晨时高。

17、血液中多类白细胞比例:中性粒细胞50%~70%淋巴细胞 20%~40%18、正常人的血小板数量(100~300)×109/L19、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心脏的机械活动周期,称心动周期。

20、心率每分钟心脏搏动的次数称为心跳频率,简称心率。

心率约为60~100次/分21、每搏输出量侧心室一次心搏所射出的血液量,称为每搏输出量安静时,健康成年男性,每搏输出量约为60~80ml22、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占心舒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

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ml)×100% 心舒末期容积(ml)健康成年人安静时射血分数约为50%~60%23、心指数一般以安静和空腹状态下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心输出量来表示,称为心指数。

心指数L/(mi n·m)=心输出量L/min体表面积m2一般成年人,心指数约为3.0~3.5L/( mi n·m2)24、自动节律性心肌细胞在无外来刺激的情况下,能自动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物性,称为自动节律性。

25、正常起搏点由于窦房结自律性最高,它产生的节律性冲动按一定顺序传播,引起心脏其他各部位心肌细胞兴奋,产生与窦房结一致的节律性活动,因此,是心脏的正常起搏点。

26、异位起搏点当潜在起搏点控制部分或整个心脏的活动时,就成为异位起搏点。

27、期前收缩如果在心房肌和心室肌有效不应期之后,在下一次窦房结传来的兴奋到达之前,受到一次人工的刺激或异位节律点发放的冲动的作用,则心房肌和心室肌可产生一次期前兴奋,引起一次提前出现在的收缩,称期前收缩。

28、房一室延搁房室交界是兴奋由心房传向心室的唯一通道,兴奋在此传导较为缓慢,出现延搁一段时间,称为房一室延搁。

29、动脉血压一般是指主动脉的血压,是血液对动脉管壁的侧压力。

30、收缩压心室收缩射血时,动脉血压快速上升,达最高值,称为收缩压。

31、舒张压(舒张压持续超过12.00kPa,则为高血压)安静时,舒张压低于6.67kPa收缩压低于12.00 kPa,则低血压心室舒张,动脉血压降低,于心舒末期降至最低值,称舒张压。

32、平均动脉压整个心动周期中各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称为平均动脉压。

由于心室收缩期比舒张期短,故平均动脉压值较接近于舒张压值计算公式平均动脉压=舒张压+1/3脉搏压33、我国健康成人安静时动脉血压正常值收缩压12.00~18.70 kPa 90~140mmHg舒张压8.00~12.00 kPa 60~90 mmHg平均动脉压9.33~13.78 kPa 70~103mmHg合成:舒张压+1/3脉搏压34、扩散溶液中的所有物质粒子都处于不断的热运动中,将两种不同浓度含有同种物质的溶液放在一起,溶液中的粒子由高浓度向低浓度的方向移动,这种现象称为扩散。

35、被动转运顺浓度差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的转运方式。

36、中心静脉压胸腔大静或右心房的压力通常称为中心静脉压。

正常人中心静脉压0.4~1.2 kPa37、新陈代谢是生命活动的最基本表现,它是以生物体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为基础的生命现象。

38、兴奋性机体、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39、适应性生物体对环境所产生的这种适应环境的能力和特性,称为适应性。

40、生殖生物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后,能够产生与自己相近似的子代个体的功能称为生殖。

41、呼吸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42、潮气量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处或呼出的气量称为潮气量平静呼吸时,潮气量给400~600ml43、肺活量是指在最大吸气生,用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量。

它是补吸气量,潮气量和补呼气量三者之和。

正常男性平均给为3500ml,女性平均约为2500ml44、肺泡通气量从气体交换的角度上讲,真正有效的通气量是肺泡通气量。

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45、胃液PH 分泌量PH 0.9~1.5 正常成年人每日分泌量1~2.5L46、小肠的运动形成(1)紧张性收缩(2)分节运动(3)蠕动47、紧张性收缩平滑肌的紧张性收缩是小肠保持其基本形状,进行其他形式或运动的基础。

当小肠平滑肌的紧张性收缩增强时,有得于小肠内容物的混合和动送。

48、人体温度分为体表温度和体核温度体核温度是人体深部(如内脏)的温度。

高于体表温度,相对稳定。

生理学所说的体温,是指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

即体核温度。

49、口腔温度正常值为36.7℃~37.7℃50、尿的生成正常人每昼夜所排出的尿量约在1000~2000ml之间正常人尿PH介于5.0~7.0之间51、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称为肾小球滤过率。

约为125ml/min左右52、肾糖阈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血糖浓度,称为肾糖阈,一般为9~10mol/L肾糖阈反映吸收能力低的肾小管对葡萄糖的最大吸收能力53、渗透性利尿由于渗透压升高而对抗肾小管重吸收水分所引起的尿量增多现象。

54、激素激素是在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按传递方式不同分:(1)无字距分泌(2)旁分泌(3)自分泌二、简答题1、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轻运功能①被动转运。

包括单纯扩散、易化扩散②主动转运③胞纳与胞吐2、局部反应的特点①局部反应不是“全或无”的,而是分极性反应;在阈下刺激的范围内,可随刺激的增强而增大②不能在膜上作远距离传③局部反应没有不应期3、血浆渗透压血浆渗透压约300mmol/L血浆渗透压分为:1)晶体渗透压由溶解血浆中的晶体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约298.5mOsm。

2)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的蛋白质形成的渗透压不超过1.5 mOsm。

4、血小板的功能(1)参与生理性止血(与其黏附、聚集、释放、吸附及收缩等生理特性有关)(2)促进凝血功能①血小板质膜表面能吸附多种凝血因子②血小板提供的磷脂表面促使凝血的发生③血小板释放促使凝物质(3)对血管壁的修复支持作用正常情况,血小板能融合入血管内等细胞,以填补内皮细胞脱落留下的空隙,从而维持血管屏障。

5、生理性止血的过程①小血管收缩②血小板栓形成③纤维蛋白凝块形成④止血后的修复6、血液凝固过程的3个阶段X XaV、Ca2﹢、PF3凝血酶原(Ⅱ)凝血酶(Ⅱa)纤维蛋白原(Ⅰ) 纤维蛋白(Ⅰa)过程:①凝血酶原激活形成②凝血酶原转变成凝血酶③纤维蛋白质转变成纤维7、心脏泵血包括心室收缩完成射血过程;心室舒张完成充盈过程。

名期变化的内容和规律是:心室舒缩心室压力变化形成室与房或室与动脉之间的压力差推动房室瓣或动脉瓣的启闭血液出心室(射血)或入心室(充盈血)心室心缩期——射血过程 1)等容收缩期2)快速射血期3)减慢射血期心室舒张期——充盈血过程 1)等压舒张期 2)快速充盈期 3)减慢充盈期4)房缩期8、动脉血压的形成①血液充盈是形成血压的物质基础②心室射血是产生动脉血的基本条件。

在动脉血压的形成中③外围阻力和大动脉弹性也起了重要作用。

动脉血压的形成是心室射血对血流的推动和外围阻力两者相互作用而动力大于阻力的结果④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在血压形成中起重要的缓冲作用。

9、盐酸的主要生理作用(1)激活胃蛋白酶原,使之变成有活性的胃蛋白酶(2)为胃蛋白酶提供最适PH(3)促进食物中蛋白质变性(4)抑菌、杀菌作用(5)促进胰、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6)有助于钙和铁的吸收10、血管升压素的生理作用及分泌调节(1)生理作用人类的血管升压素(ADH)的主要作用是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从而促进水的重吸收,使排出尿量减少,此外,ADH还可增加内髓部集合管对尿素的通透性,以提高肾髓质组织间液的渗透压梯度。

(2)分泌调节:①血浆晶体渗透压的改变(水利尿)②循环血量的改变11、水利尿日常大量饮清水后,可引起尿量增多,这一现象称为水利尿。

正常人一镒快速饮用1000ml 清水后,在15~30分钟内尿量便开始增多,第1小时末尿量达峰值,随后逐渐减少。

水利尿发生机制:饮水量突然增多,使血浆昌体渗透压降低,一时性抑制了ADH的合成和释放,导致水的重吸收减少。

12、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物征(1)生理完整性(2)绝缘性(3)双向传导(4)相对不疲劳性13、反射中枢内兴奋传递的牲(或“突触传递特征”)(1)单向传递(2)中枢延搁(3)总和(4)兴奋节律的改变(5)后发放(6)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易疲劳性14、化学性突触的传导过程突触前轴突末梢的AP Ca2+内流:降低轴浆粘度和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位突触小泡中传递释放兴奋性传递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15、突触的结构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16、突触传递的基本过程1)突触前过程①突触前膜去化;②Ca2+通道开放、Ca2+内流;③突触小泡前移与前膜接触、融合;④小泡内递质释放入突触间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