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内环境:人体每个细胞所浸浴的液体环境稳态: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并不是一种凝固状态,而是各种物质在不停地转换中达到平衡状态,将内环境这种平衡状态及调节过程称内环境反馈:效应器回输过程负反馈:反馈信息的作用是减弱反射中枢对效应器的影响正反馈:反馈信息的作用是增强反射中枢对效应器的影响兴奋:在生理学中将组织受刺激后产生的动作电位的过程或动作电位本身兴奋性:组织受刺激后产生的能力反应:当机体生活的环境发生变化时,细胞、组织或机体的内部代谢和外部表现都将发生相应的改变适应:当环境改变时,机体的细胞、组织或器官通过自身代谢、功能和结构的相应改变,以避免环境的改变所引起的损伤动作单位:肌肉中的每一束肌纤维都接受来自脊髓的ɑ运动神经元的支配,一个运动神经元连同它的全部神经末梢所支配的肌纤维,从功能上看是一个肌肉活动的基本功能单位神经——肌肉接头:运动神经元轴突末梢在骨骼肌肌纤维上的接触点肺活量:指在最大吸气后,在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体量肺泡通气量:指每分钟吸入肺泡能实际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气量心动周期:心房与心室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运动性心动徐缓:长期的运动训练会使心脏产生一系列的适应性变化,如心博量增大、最大心输出量增大等,其中最明显的是安静时和亚极量运动时的心率减慢,称之为运动性心动徐缓。
血液重新分配:运动时,心输出量增加,但增加的心输出量并非平均地分配给全身各个器官,运动的肌肉和心脏的血流量显著增加,不运动的肌肉和内脏器官的血流量减少,皮肤的血流量先减少后增加,这一现象称血液的重新分配。
其生理意义有两个:一方面通过减少不参与运动的器官的血流量,保证有较多的血液流向运动的肌肉;另一方面在骨骼肌血管舒张的同时,骨骼肌以外的器官血管收缩,使总的外周阻力不至于明显下降,从而保证了平均动脉压不会下降,这也促进了肌肉血流量的增加。
呼吸商:生物体在同一时间内,释放二氧化碳与吸收氧气的体积之比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即食物热力作用,是指人体的代谢因进食而稍有增加基础代谢:指人体在清醒而又极端安静的状态下,不受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及精神紧张等影响时的能量代谢率。
能量连续统一体:指人体在运动中利用A TP的产生途径与完成体育活动类型的关系。
激素: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具有高活性的有机物质。
允许作用:某种激素本身对某器官或细胞不发生直接作用,单它的存在却是另一种激素产生生物效应或作用加强的必要条件。
第二信使:细胞表面受体接受细胞外信号后转换而来的细胞内信号。
应急反应:当机体突然受到不同刺激时,均可出现血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浓度的急剧增高和糖皮质激素大量分泌。
应激反应:指机体突然受到强烈有害刺激(如创伤、手术、饥饿等)时,通过下丘脑引起血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浓度迅速升高,糖皮质激素大量分泌。
突触: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肌纤维之间接触并传递信息的部位。
受体:指存在于细胞膜、细胞质与细胞核中识别特定的生物活性物质,并能与之结合而发挥生物效应的大分子物质,具有选择性识别化学递质与激活效应器的功能。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导致突触后膜对氯离子、钾离子的通透性高,出现氯离子内流和钾离子外流,尤其是对氯离子的通透性增高,产生超级化效应。
感受器:指感觉神经末梢分布于组织或细胞中,构成的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特殊结构或装置。
反射性运动:指不受主观意识控制运动形式固定,反应快捷的一类运动。
姿势反射:通过中枢神经系统调控骨骼肌张力,一保持或变更身体个环节夫人空间位置的反射活动的总称。
前庭习服:某一特定的刺激反应,长期地作用于前庭器官,经过一段时间后,前庭器官对刺激硬气的反应逐渐减小的现象。
免疫:指机体识别“自己”和“非自己”,并排除非己,维持机体相对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
非特异性免疫:因其并非专门针对某一种特异抗原的免疫。
抗原: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抗体:机体在抗原物质刺激下,有B细胞所产生的具有免疫功能,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渐增超负荷原则:指在训练中采用的生理负荷与强度应该超过已经适应的负荷进行训练的原则。
专门性原则:指在运动训练中采取的联系项目、强度、频率、时间、手段与方法等应与训练的目标或专项的要求相一致。
可逆性原则:指运动训练可以提高人体的运动能力,增强个器官系统的功能,但又会因训练的终止而逐渐下降复原。
区别性原则:指运动项目、强度、频率、时间、手段与环境的选择应根据运动员的个人条件与实际情况来确定。
适适时恢复原则:指要及时消除运动员在训练中所产生的疲劳,并通过生物适应过程产生超量恢复,提高机体能力的训练原则。
周期安排原则:指周期性组织运动训过程的训练原则。
运动强度:指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或所消耗能量的大小。
极点:训练者进行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剧烈运动时,由于运动开始阶段内脏器官的活动不能满足运动器官需要,常会产生一些令人非常难受的生理反应,甚至不想继续运动。
第二次呼吸:“极点”出现后,依靠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调解运动节奏继续坚持运动,这些不良的生理反应便会逐渐减轻或消失,此时呼吸变得均匀自如,动作变得轻松有利,训练者能以较好的功能状态战胜“极点”继续运动下去。
延迟性肌肉酸痛:指人体从事不习惯的运动后所出现的肌肉疼痛或不舒适的感觉。
运动后过量氧耗:指运动后恢复期超过安静状态耗氧量水平的额外耗氧量。
最大摄氧量:指人体在进行全身大肌肉群参加的递增负荷运动中,当人体的氧运输系统的供养能力和肌肉的作用的用氧能力达到本人的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所能吸取的氧量。
乳酸阈:人体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阈浓度随运动负荷的渐增而增加,当运动强度达到某一负荷时,血乳酸浓度急剧上升的开始起点。
人体的代谢功能方式由有氧代谢供能为主而转入由原氧代谢为主供能的转折点。
有氧运动能力:指依靠氧运输系统(心肺功能)提供充足的氧,经细胞线粒体的氯化磷酸化,使二磷酸腺苷(ADP)再合成三磷酸腺苷(A TP),支持几分钟直至数小时。
无氧运动:指人体肌肉在无氧供能代谢状态下的身体工作能力。
运动性疲劳:由于运动而引起的运动能力和身体供能暂时下降的现象。
超量恢复:运动中消耗的能源物质在运动后一段时间内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
青春期高血压:青春发育期后,心脏发育速度增快,血管发育相对处于落后状态,加之内分泌供能的影响,血压明显升高,一些人甚至出现暂时偏高现象。
最佳心率范围:将心输出量保持在较高水平的心率范围。
骨龄:骨骼年龄的简称。
月经周期:在女子的生育年龄阶段,由于性激素的分泌量发生月经周期变化,子宫内膜发生一次脱落、出血、修复和增生的周期变化。
二、简答题什么是肌肉收缩的肌丝滑行理论?其依据是什么?肌丝滑行理论的主要论点是肌肉的缩短或伸长都是由于肌小节中粗肌丝和细肌丝相互滑行,而肌丝本身结构和长度不变。
当肌肉缩短时,由Z线发出的细肌丝沿着粗肌丝向暗带中央滑动,结果相邻的各Z线都相互靠近,肌小节长度变短,从而出现整个肌细胞和整个肌肉缩短。
其证据是肌肉缩短后,暗带的长度不变仍和收缩前一样,明带的长度明显减小,由于肌节两端的细肌丝在肌节中央相接触,H带消失。
当肌肉拉长时,细肌丝沿粗肌丝向暗带外侧滑动。
因此,明带及H带均加宽。
用滑行理论分析肌丝收缩过程:Ca2+与肌钙蛋白结合解除了对肌动蛋白的抑制作用,使位点暴露,肌球蛋白质的横桥与肌动蛋白位点结合同时激活A TP酶,分解ATP,获得能量使横桥扭曲拉动肌动蛋白向肌节M线滑行,插入粗肌丝,使整个肌小节缩短。
比较分析肌肉接头收缩三种形式的特点,说明肌肉收缩形式对体育实践的意义:缩短收缩,又称向心收缩,当肌肉收缩时所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阻力时,肌肉缩短,牵拉它附着的骨杠杆做向心运动,是人体得以实现各种位移运动的基础;拉长收缩,又称离心收缩,当肌肉收缩时所产生的张力小于外加阻力时,肌肉虽然积极地收缩但仍被拉长,在人体运动时起着制动、减速、克服重力的作用力;等长收缩,当肌肉收缩时所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加阻力时,肌肉虽积极收缩,但长度并不变化。
对运动环节固定、支持和保持身体某种姿势起重要作用。
胸内负压是怎样形成的?有何生理意义?形成:胸内压是指胸膜腔内的压力。
在正常情况下不论吸气或呼气时,胸膜腔内的压力总是低于大气压。
胸内负压是肺的回缩力造成的意义:维持肺的扩张状态,有利于肺泡的气体交换;有利于肺的扩张,二呼吸时胸内负压减小,有利于肺的回缩;有利于心房的充盈和静脉与淋巴液的回流试述氧解离曲线的特征及生理意义曲线上段平坦,坡度小,表明氧分压的变化对血氧饱和度的影响不大,这一特征有利于人体的肺换气;曲线下段坡度较陡,表明当氧分压下降时,血氧饱和度随之明显下降,这一特点有利于人体的组织换气。
试述动脉血压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成因:动脉血压的形成有赖于心射血和外周阻力两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心舒缩是按一定时间顺序进行的,所以在心动周期的不同时刻,动脉血压的成因不尽相同,数值也不同。
心每收缩一次,即有一定量的血液由心室射入大动脉,同时也有一定量的血液由大动脉流至外周。
但是,由于存在外周阻力,在心缩期内,只有大约1/3的血液流至外周,其余2/3被贮存在大动脉内,结果大动脉内的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加大,从而形成较高的动脉血压。
由于大动脉管壁具有弹性,所以当大动脉内血量增加时,迫使大动脉被动扩张,这样,心室收缩作功所提供的能量,除推动血液流动和升高血压外,还有一部分转化为弹性势能贮存在大动脉管壁之中。
心室舒张时,射血停止,动脉血压下降,被扩张的大动脉管壁发生弹性回缩,将在心缩期内贮存的弹性势能释放出来,转换为动能,推动血液继续流向外周,并使动脉血压在心舒期内仍能维持一定高度。
由此可见,大动脉管壁的弹性在动脉血压形成中起缓冲作用。
因素:(1)心脏每搏输出量:搏出量增大时,心缩期射入主动脉的血量增加,动脉管壁所受压力增加,动脉血压的收缩压升高。
在外周阻力和心率等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收缩压的升高必然导致血液流速加快,故心舒期的舒张压增加不多,脉压增大。
反之,当搏出量减小时,则主要是收缩压降低,脉压减小。
(2)心率:心率加快,由于心舒期缩短,在心舒期内流至外周的血流减少,舒张期血压升高,收缩压的升高不如舒张压,故脉压减小。
当心率减慢时,舒张压明显下降,脉压增大。
(3)外周阻力:外周阻力增加时,心舒期血液流向外周的速度减慢,心舒末期存留在动脉内的血液增多,舒张压升高。
收缩压的升高不明显,脉压增加。
(4)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作用: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可以缓冲动脉血压的变化幅度,使脉压减小。
(5)循环血量:循环血量减少时,血管内的充盈量减少,动脉血压降低。
尿是如何生成的尿液的形成:血液→肾小球→肾小囊→原尿肾的滤过作用:形成原尿的过程称为肾的滤过作用肾的重吸收作用: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的葡萄糖等对人体有用的物质重新被吸收进入毛细血管的过程小肠的消化及吸收的过程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等大分子的有机物绝大部分是在小肠内消化,口腔和胃虽然对淀粉和蛋白质有一定的消化作用,但是很小,可以说小肠承担着主要的消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