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一日常规培养技巧(一)一个班的常规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成长和教师组织一日活动的质量。
如果常规没有建立好,幼儿无法形成良好的习惯,教师也因在组织各环节活动中要分散精力去维持秩序而影响活动的质量。
常规习惯培养是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教育。
常规教育是幼儿德育中的重要内容,常规教育也是使幼儿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并具备初步的独立生活能力,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和较好的组织纪律性的重要手段,由于现在独生子女在幼儿园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那么常规教育是必要的。
常规就是需要经常遵守的规则和规定。
常规是幼儿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种活动中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幼儿遵守各种活动和休息的时间的同时,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等习惯。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新学期开始了,我班以一日生活常规为切入点,开始我班正常教育教学活动,使幼儿在建立良好生活、卫生、学习习惯的基础上不断获得发展。
如何对幼儿进行生活常规的教育?在一个班上如果没有很好的生活常规,这个班将会是乱哄哄的,同时在这个小细节上也存在着许多不安全隐患。
每当幼儿过了一个假期后,回到集体生活就会表现:做事不认真、不踏实;老师提要求要么没听见;要么是听见做不道;导致老师不断地提醒着,分散老师注意力来维持班上纪律,同时也会影响到幼儿正常活动。
为此开学第一周我班把工作重点放在常规培养。
首先,三位老师要求上、下午保持一致;其次老师提要求明确、简洁,帮助幼儿记住和落实;第三加强老师和值日生检查力度;请每天值日生协助老师管理、检查。
如:每天都会有值日生选择不同值日,每位值日小朋友都有自己任务;闻手香检查小朋友洗手是否用香皂;擦手摘毛巾检查小朋友是否把小手擦干净并收放到相应位置准备消毒;每天小朋友也都有自己任务:来园前放值日生或劳动图片,提示自己晚间所从事的劳动;为了帮助幼儿养成收放好习惯,3月4日经三位老师共同商讨后,请幼儿在晚间劳动后自觉地把劳动图片收好,这无形之中培养幼儿做事有始有终。
看似简单生活常规,需要老师付出很多心血帮助幼儿建立,只有家园形成合力才能有效地实施教育。
(一)榜样激励法榜样激励法是指对幼儿的良好品行和行为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巩固其良好品行的教育方法。
幼儿的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但他们对来自教师的表扬和鼓励是非常重视的,所以教师利用幼儿的这种上进心理需求,及时肯定幼儿的良好行为表现,特别是对能够自觉遵循常规的幼儿要及时表扬和鼓励,这样就可以使幼儿对正确的行为而获得的正面强化刺激而使其固化下来,而逐渐养成行为习惯。
比如:为了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每天幼儿穿、脱衣服和叠被子等环节用数数方法鼓励做事快幼儿,同时认真观察全班做事情况,并提出相应要求,如:安静做事,不要因说话影响自己做事速度,在老师引导下,发现幼儿做事速度明显加快了,他们也逐渐发现做事快了,会有更多时间玩。
个别做事“慢”(边说边做)幼儿,发现老师每天都在关注他(她)们,也能很快完成自己事情,加入到后面游戏中来。
所以每位幼儿都是非常有潜力,只要我们给他们锻炼机会,并学会用鼓励话语激励他们,相信进步更快。
(二)引导法故事引导法实际上也是一种榜样教育,但这种教育方法主要是运用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向幼儿介绍遵守常规的典型,启发幼儿向文艺作品中的榜样学习,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方法。
幼儿喜欢听有趣味的故事,而教师充分利用故事教育的载体,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可以产生较好的效果。
比如:利用餐前、午睡前等环节给幼儿讲故事,引导幼儿向身边榜样学习。
讨论:这位小朋友遇到问题怎么做的?怎么解决问题?3月4日星期五是我班评选“小小气象员”的日子,卢树柏推荐:孙准小朋友,理由是他帮助我把写的名字放在柜子里,(卢树柏柜子高,自己放不了请哥哥帮忙)到大二班住宿帮拿拖鞋、脱鞋、拿牙刷,帮助我弄不哭(什么意思) 孙缘缘说:哄他。
孙准和杨添淇用自己行动帮助身边小弟弟,他们的行为很让老师感动,老师会以此来引导全班小朋友向他们学习,学会帮助身边有困难的小朋友。
(三)生活体验欣赏法生活体验欣赏法是指经常组织幼儿进行生活方面的自我服务活动,在活动达到目的之后,组织幼儿观赏和评价自我服务的劳动成果,从中欣赏规范生活的美感和进行良好的情绪体验。
当幼儿能够正确欣赏自我服务的劳动成果时,不仅会对生活常规教育要求产生迎合的心理,而且能够使幼儿获得成功感,从而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
比如:每天晚间劳动,幼儿都会非常自觉参与到劳动中,闫一冉很认真地把第一层鞋柜里鞋一双双摆出来后擦柜子,然后第二层第三层,最后她还把全班鞋按男孩和女孩分类码放到鞋柜里,最可贵的是动画片都开演了,别的小朋友把手中劳动布放到盆里马上跑来,只有她直到把自己事做完她才过来。
对于这样幼儿我们引导全班幼儿要学会欣赏别人身上闪光点,使班上幼儿对自己的劳动成果产生自豪感,以此为榜样用这种良好的生活体验欣赏教育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四)巩固法行为巩固法是指定期对幼儿的行为常规进行检查和评比,使其能够在生活常规的制约下自觉养成良好生活常规和巩固已经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方法。
在行为巩固教育时,教师要注意使用适当的激励手段来促进幼儿坚持良好行为。
行为巩固法有定期检查、评比、值日生活动等等。
定期检查有每日的晨检、午检、晚检和每周一次的周检,在检查中对常规行为好的幼儿进行表扬,对常规行为较差的孩子个别帮助。
比如:我们为了养成幼儿的良好生活习惯,可以根据班级幼儿的常规要求,在值日生活动中开展了“小小检查员”的活动,每天安排值日生幼儿担任班级的“检查员”,让他们检查全班小朋友的生活常规表现,让幼儿成为常规教育的检查者和评价者,使幼儿逐渐自觉养成良好生活、行为习惯。
如:上周四组织幼儿要参与户外活动,老师提出要求:楼道里保持安静,全班幼儿都能认真遵守,游戏后老师又提出同样要求,快到班级门口时,老师请刚才说话幼儿等一下,有5位小男孩儿很自觉站了出来,这里进教室做事卢树柏小朋友伸出小脑袋说:老师饶了他们吧!听到他这么说,我感到非常惊讶。
马上对卢说:放心,老师会帮助他们的。
这时我扭过头对这5位说老师:“刚才提的什么要求?”这几位小朋友都能说出来,“那既然你们都知道,还要认真遵守。
你们勇于承认非常好,下次不仅要认真听,还要认真做就更好了,好吗?”他们点点头,很快又回到集体中做下面事了。
通过这件小事老师触动很深,我们在组织一天活动同时更不要忽视生活中身边细小的环节,因为这些都是我们教育的资源。
只有认真呵护、观察每位幼儿,正确帮助幼儿、引导幼儿才能真正有效地达到教书育人的作用。
除此之外,家园合作尤为关键。
因为幼儿在园一天,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组织、有计划的学习、游戏,而每次活动都有具体的要求,是幼儿在园内动静交替,轻松愉快的度过一天,而幼儿一旦离园,在家长的呵护下,往往会忘记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家园沟通、合作才能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中班是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生活、卫生、行为习惯关键期,只有家园形成合力,才能发挥教育作用。
总之,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的方法很多,以上这些方法是我班老师从繁多的教育方法中总结、提炼出来的。
希望也能引起家长朋友们的关注。
中班一日常规培养技巧(二)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幼儿活动的常规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成长。
如果常规没有建立好,幼儿良好的习惯就不易形成,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就要花费很大的精力来维持秩序,从而影响教学质量。
对于中班而言,建立良好的常规显得更为重要。
中班阶段是幼儿园生活的转折点,起着惩前毖后的作用。
“如何做好班级常规教育工作”这是一个困扰所有幼儿园教师的难题,也是值得我们一线教师关注和研究的课题,我们教师的管理工作应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幼儿园的各项教育目标,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地发展。
同时,教师还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注意发挥幼儿的主动性。
以下是笔者在工作过程中的一点体会。
一、用爱来建立师幼之间的关系爱是教育的桥梁和纽带。
同时,爱本身又是教育,爱是培养一切优良品质的基础和前提,爱是让幼儿获得成长能量的温暖阳光。
没有爱就没有和谐,而师幼关系的和谐往往体现的就是心灵的和谐。
我们要让幼儿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注、关怀,消除幼儿对教师的顾虑,给幼儿带来自信、安全、信任感,只有在关爱的基础上教师才有可能与幼儿建立良好的关系。
“孩子的心灵就是一把琴,只要拨动了他的琴弦,必然会发出动听的音乐,这其间的奥妙就在于教育者如何去拨动琴弦!”刚带小班的时候,幼儿入园总会出现哭闹现象,甚至害怕到幼儿园。
孩子缺少安全感,这时我们就要用爱来温暖孩子,让他们感觉到安全。
当幼儿清晨来园时,我们会给孩子一个亲切的拥抱,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爱是真切的;当孩子想妈妈时,我们就蹲到孩子的面前摸摸他的小脸,然后轻轻告诉他:“教师最喜欢你了!”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感受到关怀与被爱。
我们班有一名叫李伟伟的小男孩。
他很内向,平常不大说话。
最初的日子里,他总会尿裤子,不知道用自己的的杯子和毛巾,还常常大哭大闹,高兴时则在地上爬来爬去,随便进出教室,批评对他来说毫无意义。
一天上午,孩子们吃完早点都急着去玩玩具,桶里的碗勺乱七八糟,甚至有的掉在了地上、桌上,这时我却发现李伟伟走过去,将桌上和地上的碗勺一个个放进了桶里,我和配班教师当时一阵感动,我问:“李伟伟你怎么不去玩呢?”“他们把碗丢在地上了。
”小小的一件事,我们发现了李伟伟身上的“闪光点”。
幼儿全部进入班级后我向大家说了刚才的事,小朋友们都为他竖起了大拇指。
我再也没有了以前的那种想法,觉得他像其他孩子一样,挺可爱的。
于是,我经常抽时间和他做朋友,让其他小朋友跟他亲近,与他结伴玩耍,并耐心地在平时活动中指导他的常规表现。
平时游戏时,还主动牵他的小手,摸摸他的头。
对他的进步,经常在全班小朋友面前表扬。
功夫不负有心人,不久后,在班上他不再是小捣蛋,班级的常规也明显好多了。
二、利用幼儿的兴趣建立好的常规现行《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要激发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内容与要求里,也相应地提出了要“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欲望。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教师”。
当一个人力求接触、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种爱好活动的意识倾向十分强烈时,那么他在这方面的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正如赞科夫所说:“如果能在提高学生的一般发展上取得更大成就,那就会给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开辟一条广阔的道路”。
我们班开展游戏的时候,刚出活动室总会发生追跑现象。
多次提醒后情况仍没有改善。
于是,我试着换了一种方法,对他们说:“来来来,咱们今天来学小乌龟走路好吗?”幼儿特别感兴趣。
此次活动的常规比以往有所好转了,以后在进出活动室时我又让他们模仿小猫走路、小蜗牛走路等动作,幼儿都非常高兴地慢慢走着。
这种方法使孩子们游戏时热情高涨,信心满怀,这样,既发挥了幼儿的主动性,又收到了管而不死、活而不乱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