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教学如何开展“小组合作”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已被打破,出现了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等。
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应用得最多的学习方式。
它是一种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
其实质是鼓励学生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善于互相学习、善于与他人合作,善于倾听他人的意同,接受他人的思想、集他人智慧反思自己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
然而,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往往存在“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现象。
这种“小组合作”不仅无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有悖于新课改理念的实质;也常常造成无法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情况。
一、从教学案例看开展有效“小组合作”的必要性小姜是刚参加工作的一名初中数学教师。
不久前学校举行新教师汇报课,小姜选择在自己所任教的班级,并以七年级上册6.1节《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开展自己的汇报课。
课堂上,小姜充分展示了自己作为一名新教师的激情和亲和力,使本堂课成为一堂学生参与度高、气氛活跃的数学课。
然而小姜却远没能在四十五分钟内完成教学大纲要求在本节课所应教授的内容,最后小姜只能以“同学们课后自己再去完成余下的知识”匆匆结束了本堂课。
课后,所有听课的教师一致认为造成小姜没有完成教学任务的原因是“小组合作”,一堂课小姜三次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耗时将近半个小时!而据小姜自己说,从上大学到参加工作至今一直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是初中数学课堂中最需要的、最能培养学生集体合作意识的方式,所以一直认为“小组合作”越多越好;而且这堂课又是汇报课,这也是为了多吸引听课教师的眼球。
一言激起千层浪,老师们分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小组合作”需要这么多吗?“小组合作”我们要多少?“小组合作”教师该做些什么?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难道只是为了吸引……?其实,类似小姜的困惑许多初中数学教师也曾有过,笔者作为一位初中数学教师、和小姜这堂课及教师大讨论的见证者也深有感触,学生合作为什么小组间差异明显?我们是否只需在公开课上进行这样的合作?教师该怎样才能让学生进入有效的“小组合作”?“小组合作”教师该带领学生走向何方?二.当前初中数学教学“小组合作”存在的几个问题及成因1、合而不实虽然“小组合作学习”的口号大家都在津津乐道地谈论,许多教研活动更是将其作为研究重点来对待,但很难达到理想化的教育效果。
我们教师本身是在比缺乏合作的传统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在做学生时,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技巧就没有得到充分培养,势必造成合作教学能力和技巧的贫乏。
无法依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内容的性质灵活地组织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也不能为学生的合作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只能简单地要求学习以小组形式进行学习。
2、合而不顾据笔者对自己所任教班级五十五名学生调查得知,班级中达到75%学生是独生子女,20%的学生是兄妹两人,还有5%的学生是单亲家庭。
而独生子女家庭和单亲家庭这样的环境过多地促成了学生狭隘、自私、不善与人合作、不愿与人分享成功的心理,从而在课堂上表现得“以自我为中心”,与同伴之间的交流更多的是“找茬”、“挑刺”、互相埋怨,而教师过多地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健康心理品质的培养。
合作学习所必备的“互相包容”、“不嘲笑别人”以及强烈的集体荣誉感等没有真正树立,实际意义上的“合作学习”也就无从谈起。
然而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中却没有顾及到学生间的差异,仅凭学生座位的邻近而把学生分为一组。
3、合而不新笔者在与许多同仁中交流中发现,大多数数学教师在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中都是直接照搬课本、网上教案形式进行,别人的“拿来就用”。
没有分析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状态,随意地把班级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不研究“同质”或“异质”,不给学生明确的任务,不经常变换成员的角色,不动态化地变更小组人数及人员的组成,没在一套与之匹配的评价体系与课堂教学模式,这样的小组合作体现出较大的随意性,缺乏理论的指导和实践的研究,缺乏创新。
三.如何开展有效“小组合作”1、合需兼顾笔者听课时,经常看到这样一些分组操作:教师在分组时为了方便,常常把同桌的两个同学组成一个小组,或前后四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
但是,通过多次观察活动开展的效果来看:合作比较勉强,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合作的不够深入,小组之间的差异明显。
那么如何分组才能更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呢?目前比较流行“异质分组”,也就是按学生的性别、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组织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认为在小组中保持差异可以有效的促进优势互补。
在实践中发现这样做有时效果的确很好,但有时效果也并不十分明显。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小组合作学习往往变成一些成绩较好、反应较快的同学的“一言堂”,其他学生缺少思考的空间和发言的机会。
②小组讨论时,多数学生只表达自己的意见,不愿意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或者认为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没有讨论的必要。
③成绩较差的学生往往成为被动接受者,逐渐丧失了讨论的信心和兴趣。
那么是否可以尝试同质分组呢?于是笔者做了如下实验:让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了同质分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发现由于学生兴趣相近,组内合作十分融洽,组内讨论十分热烈,组内竞争转化为组间竞争和组间交流。
为了了解分组情况,笔者曾与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一些学生进行了交流。
调查表明,学生更喜欢和自己关系较好的同学在一起;其次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喜欢和成绩较好的学生在一起学习;也有学习成绩相近或兴趣相近的学生喜欢在一起讨论问题。
实践表明,对于活动性、操作性较强的学习活动,宜采用“异质分组”,可以强化组内合作;对于思考性、探索性较强的学习活动,宜采用“同质分组”,可以强化组内交流,组间互补。
在两种合作的基本组织形式下,还可以进行组内分组、组间交叉交流、自由选择合作小组等多种合作形式。
因此分组应是灵活多样的,需要根据班级学生情况、问题的类型、学习的内容、学生的兴趣与能力特点,予以确定。
2.合在先知知问题情境、知教学方案是教师组织好学生“小组合作”的关键。
问题情境和教学方案的设计是否合理,将直接关系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问题的设计最重要的是有要有挑战性、探索性、开放性和可操作性。
把教学内容设计得具有实验性和探索性有助于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然而,许多教学内容和问题并不直接适合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教师进行筛选、重新设计。
笔者在听了一位老教师教授七年级上册7.7节《相交线》,对这位老教师为学生小组合作而设计的问题情境深感佩服!课本中以例1:三条直线相交于一点O,说出图中6组对顶角;做一做:三条直线两两相交,图中共有几组对顶角?两种情景分开教授。
而这位老教师却以“一条直线与在同一平面内另外两条直线都相交,这样的三条直线的交点个数有几个?共有几对对顶角?”把这两种情景整合在一起。
无论课本中的例1,还是做一做所提出的问题都探索性不强,不具备挑战性,学生只要经过独立思考很快就可以解决。
而老教师的这一设计不仅让问题上升了一个层次,出现三条直线中其中有两条平行另一条与这两条都相交的情况,使问题具备一定的挑战性,一下激起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热情!而且也在不知不觉中向学生渗透了数学中常用的分类思想。
由此可见,设计问题情境,应具有层次感、探索性、开放性、可操作性,让它具有小组合作学习的可行性。
同样在教学方案设计上,教师也需做到精益求精。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教学时要选择学生乐于接受的,有价值的数学内容为题材,引导学生实验、实践并尝试发现,亲历知识的形成。
数学实验、尝试发现、社会实践等探究性较强的教学活动更适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3、合应有馈教学评价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组合作学习”是在《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的较能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较之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有一个很大的区别--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及课外活动中去。
与之同时,带来的问题是:人是千差万别的,每个人接受知识、获取知识的方式与快慢都有可能与别人存在明显的差异,这是客观存在的现象,更是完全自然的现象,这也就决定了在学习成效上存在明显的差别。
有的学生发展较快,有的学生发展较慢,教师如果用一把尺子来量每一个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势必是不合理、不科学的。
为此,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水平与课堂中在小组中的表现作深入的了解,为他们定一个“水平线”,并坚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超越这条线,只要有点滴的进步,哪怕是隐性的,也要给予大张旗鼓的表扬与激励,让他们充分体验合作的乐趣,充分享受成功带来的快感。
这样的评价,比量化的评价更有效果,比一刀切的评价更有针对性与实际意义;这样的评价,可以激起部分学生再接再厉,可以燃起部分学生“奋发”的欲望;这样的评价,不一定要形成文字,只要教师心中有一把可长可短的尺子。
4、合久必分我们从小姜太多的“小组合作”导致无法完成教学任务中知道,“小组合作”教师不能用的太多太滥,太多太滥其实已经失去了合作的必要性,其结果往往与教师的设计初衷恰恰相反。
现在初中数学教材中几乎每个课时都有“合作学习”,教师是否真的需要参照课本做到每个课时都有一次合作吗?带着这个问题笔者曾询问过多个初中数学知名教师,大家都认为教师应该因生而异、因教学内容而异选择适合学生合作的内容;并且认为“小组合作”不能常常有,不然就与新课程要求学生自主性学习方式的情况相矛盾,容易造成学生惰性心理,一旦遇到问题,不是自己想方法尝试解决,而是直接请求同伴“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绝不应该是一种简单的形式,也不应该成为一种外界强加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学生与教师互动需要的自然过程。
“合作”二字,对于未来的社会、对于新时代的人才而言,是必需的;“小组合作学习”,对于未来的课堂可能更是必需的。
因此,我们必须对其作一些思考,哪怕只是瀚海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也是有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