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种常见病的穴位按摩治疗方法

五种常见病的穴位按摩治疗方法

五种常见病的穴位按摩治疗方法
一、肩周炎
又称“肩凝症”,古称“漏肩风”、“五十肩”。

是多发病。

病因:多因漏肩贪凉,风寒湿邪乘虚侵入,淤滞关节所致。

症状:肩关节酸痛,活动则痛剧。

活动受限,抬举不能等……
主治穴位:肩髃、和谷、后溪、肩贞、肩井、天宗、曲池
手法:摩肩、点穴、运肩、松肩
步骤:1、术者用双手掌在患肩分推,对揉,以达温热为好
2、术者双手手指在患肩施以揉拨法
3、双手手指拿肩(以三角肌为重)
4、动法:患者前屈,内旋位。

肘屈曲令手尽力伸向健侧肩至最大限度,术者站于患者背后。

术者双手握患者手腕,顺其势将患臂向内牵拉,可听到“咔嚓”的筋撕裂声,手法结束。

5、最后术者一手扶肩,另一首握前臂做肩关节的前后旋转动作数十次。

注意事项:1、患者有粘连及动作障碍者,多用拨法。

2、因受风者,多用搓法
3、由于筋脉受损,淤血内阻,经络不通者,用弹筋拨络法。

4、肩部或其他部位疼痛较重者,多用按压法和取远端点穴法。

5、有炎症者,用揉法。

6、气血不足者,加点足三里穴和气海穴。

7、肝肾津液亏损者,加点肝、肾俞穴。

二、胃脘痛,简称胃痛
病因:长期饮食不规则,饥饱失常,喜事辛辣,过食生冷,损伤脾胃;情志不畅,气机逆乱,肝邪犯胃,劳累受寒,劳累过度等。

症状:上腹部疼痛为主,在背部从膈腧到胃脘部之间俞穴出现疼痛,痛及两肋,暖气吞酸,口苦,肝气犯胃,胃脘隐痛,神疲乏力,脾胃虚寒等。

主治穴位:脾俞、胃俞、肾俞、大椎、肩井、肝俞、胆俞、手三里、内关、外关、和谷、中脘、章门、气海、神阙、天枢、足三里、三阴交、太冲、内庭、阴陵泉、阳陵泉。

治疗步骤:1、按揉脾俞、胃俞、手三里、三阴交各三分钟,摩中脘穴五分钟,揉擦掌门穴两分钟,拿内、外关3—4次,拿揉和谷三分钟,拿按足三里三分钟,每日按一次。

适用于慢性胃痛。

2、胃脘胀痛,食后尤甚,痛无定处,暖气泛酸,情绪变化加剧着,加拿肩井、阳陵泉、阴陵泉,揉肝俞、胆俞,揉章门,点按太冲。

3、胃脘隐隐作痛,揉按痛减。

温喜热饮食,神疲乏力,四肢不温者。

加擦大椎,揉气海、天枢、神阙,揉按肾俞。

4、胃脘烧灼,痛无定处,午后或空腹痛显,进食痛缓。

加拿阴陵泉、阳陵泉,点按内庭,掐揉人中。

5、如背部有压痛区,以推压痛区为主。

推脊疗法。

手法以按揉为主。

用大鱼际或者掌跟或前臂附着于穴位,用腕关节转动回旋来带动掌跟、大鱼际,用肘关节旋转带动前臂,手法由轻到重。

三、腰痛
病因:“腰为肾之府”多因风寒湿热,外邪侵袭,体弱精衰,不能养经脉,负重跌扭,气滞淤阻,职业关系,劳倦虚损,气血不和,瘀阻经脉而至腰肌劳损。

症状:腰部一侧或两侧疼痛,转侧屈伸活动受限,动则痛剧。

一般分为:寒湿、温热、肾虚、淤血等腰痛
主治穴位:后背:三焦俞、志室、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肾俞
腹部:中脘、天枢、盲俞、阴廉。

腿部:血海、阴陵泉、三阴交、足三里、丘墟、委中。

治疗步骤:患者去俯卧位、仰卧位或侧卧位。

术者以双手拇指指腹和按双侧穴位上,揉压每个穴位3-5分钟,指力由轻到重,逐渐加力。

若症属淤血或外邪所致者,按压后,再用三棱针点刺委中,放血少许,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

注:下腰痛:是指第四腰椎至骶尾部位疼痛,按摩尾椎方法,治疗骶骨跌伤。

产后或流产后等已暖气的下腰痛。

方法:患者取膝胸卧位,术者中指戴以橡皮指套,并涂少许润滑剂。

缓缓捅入患者肛门内触摸尾椎,此时患者有触痛感,术者用手指于痛点轻轻按摩半分钟,然后嘱患者身体向前,逐渐屈膝胸卧位改变为俯卧位,术者中指慢慢退出肛门。

手法结束。

每天按摩一次,三次为一个疗程。

四、落枕
病因:多半是患者以不自然的姿势睡觉,而使颈部的肌肉异常紧张,或因牵引所引起,除此之外,有时也会因急剧虚冷而发生。

症状:早上醒来,颈部疼痛得无法转动,或从后头部到顶部或肩部有疼痛感。

主治穴位:天柱、风池、风府、肩井、天宗、天容、天鼎、气舍、曲垣、膏肓
治疗步骤:以支撑颈部的粗肌肉与肩或背部的肌肉为中心进行。

先选用蒸热毛巾温敷这些部位,或用艾条炙。

对天柱、风池的指压与后颈部的斜方肌按摩。

对天容、天鼎的指压,与侧颈的胸锁乳突肌按摩特别重要。

对肩部的肩井,背部的膏肓、曲垣加以揉压,肩胛骨下方摩擦到上方。

五、颈椎病
病因:多因身体虚弱,肾虚精亏,气血不足,濡养缺乏,气滞淤浊,淤血等病理产物积累,致经络淤滞,风寒湿邪外袭,弊阻于太阳经脉,经隧不通,筋骨不利而发病。

症状:头、颈、肩、臂麻木疼痛,重者肢体酸软乏力,甚则伴小便失禁,瘫痪。

若病变累计椎动脉及交感神经时,则可出现头晕、心慌等症。

主治穴位:风池、风府、天柱、风门、肩井、肩中俞、肩外俞、臂臑、曲池、小海、手三里、大陵、阳池、合谷、后溪、阳陵泉、悬钟、天宗、列缺。

治疗手法:以推揉、点、拨、提拿、按手法为主,搓、摇拍打、端、压手法为辅。

治疗步骤:患者取正坐或卧位,术者立于后侧,拿肩井,按天宗,并加以揉法。

从风府推至身柱穴,按揉颈项及两侧,指拨并按揉肩部两侧,加以点穴(重点在患侧)。

拿风池、肩中俞、阿是穴并揉之活动颈部,配合摇法。

并揉颈项部并按揉之,提拿颈肩部及患侧上肢,压颈肩。

注:1、椎动脉型影响头痛,加推印堂至风府。

按百会、揉太阳片刻,梳理法两侧振击头部。

2、颈椎扭伤症:颈部痛得无法转动,肩膀酸痛,肩膀僵硬头痛。

病因:颈部骨头周围的韧带或肌肉的障碍引起的,颈部神经经络受到影响。

特效穴位:手臂:少海、尺泽、曲泽、郄门、内关、神门、曲池、合谷
颈部:完骨、风池、风府、天柱背部:大椎、肩井、肩中俞、曲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