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初中语文教学如何衔接

小学、初中语文教学如何衔接

小学、初中语文教学如何衔接——《刻骨铭心的国耻》课例剖析东阳市教研室吕绿杨【背景与意义】小学、初中语文教学虽是同一个语文课程标准,但作为一个相对独立学段——初中段的语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拓展和深化。

由于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学习方式等诸多因素发生变化,它与小学语文教学之间形成了一个大的跨度。

跨得好,初中的语文教学就能一帆风顺,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能稳步提高并产生新的飞跃;相反,跨得不好,则学生学习兴趣减退,学习质量下降,甚至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

因此,正视脱节现象,弄清脱节原因,寻求衔接策略,是交接双方语文教师亟需解决的问题。

为此,东阳市举行了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衔接研讨会,会议形式如下:执教老师:小学(方旭莉)、初中(张伟伟)上课班级:外国语小学六年级(一)班、(二)班。

教材内容:浙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五单元选学课文《刻骨铭心的国耻》听课对象:全市小学六年级、初中一年级语文教师。

下面以两位老师同在小学六年级上的《刻骨铭心的国耻》的课例进行剖析,探讨小初衔接、平稳过渡的问题。

【分析与策略】一、“两全”目标定位的差异(一)全体学生:小学关注全体初中则偏向尖子课例分析:从上例中不难看出,小学注重教学形式,初中则不拘教学形式;小学重视情感朗读,初中则重视默读练习;小学注重情感体验,初中则注重逻辑思维。

除此以外,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小学关注每个学生,初中则偏向尖子学生。

衔接策略:《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深切地体会到:就整个教育对象说,需关注每个学习个体;就学习个体说,需培育全面的语文素养。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两全”。

小学要在形式中求实质,在全体中育尖子,在朗读中插默读,在情感体验中渗透逻辑思维。

初中则要尽可能关注到全体学生,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中,多发言、多互动。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差生”不差。

(二)全面素养:小学注重感悟初中则注重比较课例分析:以上两组教学目标,都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且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但也有不同之处:(1)在表达形式上,小学把三个维度分开表达,条理清楚。

初中把“过程和方法”结合到“知识、能力、情感”之中,融合一体。

(2)在“过程和方法”的选择上,小学注重朗读感悟,重在情感提升。

如: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词在文中的意思;通过反复朗读,认识句式特点和表达作用。

而初中则注重“比较、借助”,重在知识积累。

如: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通过比较,认识句式特点和表达作用。

(3)在情感目标上,小学涵义多且要求高,如:珍惜和平,奋发图强,开创未来。

而初中相对单薄一些。

衔接策略:课程标准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方面进行整合,列为语文学科追求的目标,充分体现了认知与情感的统一,结论与过程的统一。

在教学中,首先要突现“过程与方法”。

过去,我们谈及语文教学目标,往往着眼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至于教学的“过程与方法”,就从来没有涉及。

这样的目标定位,缺乏对学生多层面教育的关照,因而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今后应在“过程与方法”的选择、应用、叙述等方面引起重视并作出努力。

其次要把握“情感与态度”。

在三维目标中,“知识与能力”的目标是显性的,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年龄特点容易把握,而“情感与态度”的目标是隐性的,在情感与态度的深度和广度上教师都难以把握,上面的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目标的达成度,小学似乎比初中还高,这就有点不切合学生实际,值得商榷。

再则要调整“教学目标主体”。

过去的教学目标,虽然是教与学的共同目标,但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我们看到最多的是“使学生------”,“让学生------”,“教会学生------”。

教师是主动者,而学生是被动接受。

随着新课标的颁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理念深入人心,学生主体地位日渐确立。

从“课程目标”中可以看出,无论是“总目标”,还是“阶段目标”,都以学生的角度进行叙述,如“能------”“养成------”“喜欢------”,这不仅仅是语言形式的改变,而是教学理念的转化。

上例中的“激发学生------”“教育学生------”,尽管教育理念是先进的,课堂行为是创新的,但是教学目标的叙述是不妥的,也可以说,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没有真正的确立起来。

二、教学内容理解的差异(一)、语言理解:小学重于情感,初中则重于慨念理解句子:“其中一把叫做‘助广’的军刀……永远趴在橱窗里。

”课例分析:同时理解“趴”字,但两者相差甚大。

首先,理解方法不同:小学是老师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从学生的朗读声音的轻重中,体会“趴”的含义。

初中是老师直接提问,从词的本义出发,懂得“趴”字的意思。

其次,理解程度不同:小学限于课文内容,在句子中,理解意思,体会词的褒贬性。

初中则跳出课文内容,关注社会现象,总结出“用词与一个人的认知和立场有关”,从特殊的例子中,推断出一般的用词规律,使知识转化为能力。

衔接策略:在语言理解的方法上,小学要简化程序,提高效率,初中需创设情感氛围,通过读去感悟词的含义。

在理解程度上,小学要善于总结提高,从“一个词”扩展到“一类词”,触类旁通,提高谴词造句的能力。

(二)、人文内涵:小学较为单一,初中则趋向多元课堂实例课例分析: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

从案例中我们看出,小学教师引导学生对教材的人文内涵的理解比较单一,教师说:“除了刀杀、枪杀、日寇还用了哪些手段?”答案显然是唯一的,即:活埋、焚烧……课文中写得清清楚楚,学生不需要多动脑筋,也没有多元解读的空间。

所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是浅层次的,对学生情感的熏陶也是表象化的。

初中则不同,教师能避开学生容易懂的屠杀手段不谈,从“年逾古稀”的意思理解开始,引导学生想象日本人不仅仅屠杀青壮年,连老人,小孩也不放过,严重违背了国际公约,可谓丧尽天良,毫无人性。

还有抓住了“仅仅六个星期”,与前文的“长达六个星期”相比较,这不但是用词准确性的训练,而且更能突出教材内容的价值取向,是知识训练与情感培养的完美结合。

衔接策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充分利用教材的内在因素,抓准切入点,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问题,学生读了课文就懂的问题不提,答案相同的问题少提,尽可能的提一些学生不容易懂的,答案是多元的,要经过努力才能回答的问题。

只有这样,课堂效率才能提高,三维目标才能实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才能得到尊重。

三、教学方式运用的差异(一)揭示课题:小学以情熏染,初中则开门见山课堂实例课例分析:同时揭示课题,小学初中显然不同。

小学以课文具体语句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几组触目惊心的数据,创设情感氛围,从感性上激起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愤恨,从而揭题,理解“国耻”及“刻骨铭心”,从具体语言的环境,典型的事例,来理解题目,此方法降低了难度,学生容易接受,但耗时过多,课堂效率不高。

初中则开门见山,直接理解“刻骨铭心”及“国耻”,应该说符合揭示课题的一般规律。

但小学生理解能力不够强,容易就事论事,不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课题,再则,学生的情感也不可能激发起来。

衔接策略:以上两种揭题方法各有利弊,我们不能一概而论,要视教材的难易度及学生的接受程度而定,题目容易理解、情感不难到位,就开门见山,速战速决,反之,就要作好铺垫工作,循序渐进,为整堂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主线:小学以读、悟为主,初中则以说、议为主课堂实例课例分析:以上是两堂课教学设计的要点,不难看出,两位都遵循了一般的阅读规律,从“整体——部分——整体”,且教学时间安排紧凑,用一教时完成。

但仔细思考,不同点十分明显。

(1)教学的主线不同:小学以“读——悟”为主线,以读促悟,以读为载体,以悟为目标,读中感悟,读中生情。

初中则以“说——议”为主线,在想中说清事情,在品中议明事理。

(2)教学的重点不同:小学以“情感培养”为目标,教学重点是心理的感受。

初中以“明辨事理”为目标,教学重点是心理感受后的“理由、启迪”(3)教学的理念不同:小学注重人文内涵,偏重于主题的理解、感悟、升华。

初中注重语言实践,偏重于课题的深究、字、词、句的落实。

衔接策略:“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

”“知识与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是相辅相成的,不可以有所偏颇。

小学应在读悟中渗透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能力的培养。

初中应在传授知识,掌握能力的同时渗透情感的熏陶。

即小学更重视思维品质的训练,初中则要重视情感态度的培养。

(四)教师板书:小学重于阅读,初中则重于习作课例分析:以上两位教师的板书设计,特点十分明显。

小学则以阅读理解的角度,以学生理解、感悟课文的内容为线索,随着教材内容的步步深入,从日本惨无人道的滔天罪行中,学生的情感从感受“残忍”,到激起“愤怒”,最终的“奋起”。

可谓一浪高于一浪,重在理解词句,情感熏陶。

初中则以习作表达的角度,以作者确定主题后用怎样的表达方法为线索,开头应怎样描写,主题应如何展现,事实应怎么呈现,重在掌握方法,培养习作能力。

衔接策略:阅读是吸收,习作是表达。

在阅读课中,培养学生的阅读与习作的能力是重要的任务之一。

教师应教材的特点及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然后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加以实施,争取“读”“写”两不误。

(五)课后作业:小学重搜集信息,初中则重说、写表达课堂实例课例分析:两位教师在布置作业中,教学思想都非常开放。

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了语文跨学科的融合,屏弃了传统的抄抄写写的做法,提高了学生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但是细作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小学注重于跨学科的融合,注重于搜集资料的培养。

而初中则注重于说话及写作能力的培养。

衔接策略:以上两位教师布置作业的差异,主要是对小学六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的认识不同,小学教师认为,小学生对抗日战争这段历史了解不多,尽管课中通过老师的介绍有所认识,但还是非常浮浅有限,故布置上网查阅更多的信息,意在储备知识。

初中教师则认为,小学生经过六年的学习,抗日战争又是现代的历史,电影、电视、书本中随处可见,应该掌握比较丰富的知识,只要稍作整理,即可表达。

一句话,布置作业要了解学生。

以上是笔者通过两个课例例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必定会产生一些问题:其一,由于课例的特殊性,不可能真实地反映小学、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状况,难免有以偏盖全的嫌疑。

其二,在个案的分析中,为了突出某一问题,不能全面地审视整个课例,难免有挂一漏万的现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