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语文衔接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得分:___________评卷人得分一、基础知识(本题共3道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惬(qiè)意撕(sī)杀狩(shòu)猎金榜题(tí)名B.折(zhé)本角(jué)逐按(ān)装舐(shì)犊情深C.筵(yán)席偌(ruò)大着(zháo)陆前倨(jù)后恭D.岿(kuī)然毗(pí)邻装帧(zhēn)噤(jìn)若寒蝉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美国国务院发言人珍·普萨基16日在记者会上称桥下彻“言论荒唐透顶,带有侮辱性”。
这是奥巴马政府正式对桥下彻的言论的强烈谴责。
B.奥斯卡金像奖设立以来,不仅对世界许多国家的电影艺术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而且反映美国电影艺术的发展进程,一直享有盛誉。
C.针对当前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于2月28日开幕的世界经济论坛第三十九届年会确定了“重塑危机后的世界”,寻找稳定金融市场与促使经济增长。
D.行业新标准的出台将加快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真正落实,煤电行业、钢铁行业、水泥行业以及工雨夜读书[宋]陆游一灯如萤雨潺潺,老夫读书蓬户间。
但与古人对生面,那恨镜里凋朱颜。
功名本来我辈事,人自蹭蹬①天何悭?君看病骥瘦露骨,不思仗下②思天山。
【注】①蹭蹬:比喻失意潦倒。
②仗下:借指朝堂。
20.首联描写出一幅怎样的图画?请简要分析。
(3分)21.全诗蕴含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3分)评卷人得分三、现代文阅读(本题共2道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20分)瓷瓶他的手机响了,是母亲打来的,母亲告诉他医院催着交钱。
他说,知道了,并叫母亲不要着急。
他坐车来到市区的一个叫着“王记”的古董行。
你们这里收古董吗?顾林低声问正在电脑上忙着的一个男人,他是王经理。
你有什么古董?王经理问。
家中有一个宝物,顾林在8岁那年就知道了。
宝物是一个瓷瓶。
瓷瓶上画着一幅仕女图,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他用手机对着瓷瓶各个角度拍了照片。
顾林把手机上的照片翻给王经理看。
瓷瓶现在在哪里?王经理问。
在家里。
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王经理自言自语。
应该是真品。
顾林说。
他有点心虚,其实他也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
母亲常对他说,那是你父亲一直为之骄傲的东西……王经理打了一个电话,一个穿着唐装的60多岁的老人从楼上下来。
人们都喊他“老教授”,他曾是一所名牌大学的教授。
顾林把手机送到老教授手里。
老教授看到照片,眼睛突然睁大,后陷入深思,后又摇了摇头。
刚才听犬子说瓷瓶在你家里?能方便去看看吗?老教授问。
能。
他说,不一定卖。
不妨。
去观赏观赏。
你不卖也不妨。
老教授说。
顾林啊,快点来啊,又催交钱了。
母亲电话再一次打来。
他连连说,知道了。
胎骨薄匀,绘画细腻,不错。
老教授看到瓷瓶说。
老教授边看边摸。
他时而嘴角露出一点微笑,时而蹙眉。
太像了,老教授自言自语。
你认识顾开庭吗?老教授问。
是家父。
他说。
他人呢?老教授问。
他住院了,急需要钱,不是这样我还不卖。
您怎么知道家父的名字?有过一面之缘。
你打算卖多少?3——30万,他说。
老教授沉思片刻,说,好,30万就30万。
到了古董店,老教授吩咐王经理付8万元现金给顾林,还开了一张22万元的支票,还亲自给他写了个条子。
你怎么有这么多钱?母亲看到几捆钱后,惊奇地问。
卖了瓷瓶。
他如实说。
也罢。
你快去交钱,省得再催。
重症病房花钱多。
你爸还没醒转过来,这次受苦了。
母亲说时眼里含着泪。
那个撞了他之后逃逸的人不知道能不能查出来?应该能。
顾林安慰母亲。
两天后,父亲醒了过来。
父亲出院后,问瓷瓶卖了多少钱。
顾林说,30万元。
父亲说,可以了。
看过瓷瓶后,买家还提到你的名字。
顾林说。
他会认识我?不可能啊,这个瓷瓶的主人在江南啊,离这远着呢,而且又这么多年了。
父亲说。
年底的一天,顾林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约他到市黄海咖啡馆见面。
是您?他一见面就认出老教授,陪同他的还有他的儿子王经理。
看到你的瓷瓶,我太喜欢它了,无论是真品还是仿品,我无所谓,看到它亲切啊。
老教授说,你知道你家怎么会有这个瓷瓶的?顾林说,我听母亲说,25年前,父亲在江南打工,在一个冬日里,他救了一个落水的孩子,还救了跳到水里救孩子的父亲。
天冷,父亲自己差点送了命,这家是开古董店的,就送了这个瓷瓶,听母亲说父亲当时还不愿意要,嫌弃它不能吃,还易碎,人家开古董店的老板正好到江北有事,父亲带着瓷瓶顺便坐着人家雇的船回了家。
你的父亲救了我和他啊。
老教授指着王经理说。
怎么这么巧?顾林笑着感叹。
其实我那天一看到这个瓷瓶,我就感觉是以前送出去的那个瓷瓶。
老教授说,当年我父亲在送瓷瓶之前,找人鉴定过的,说是后人仿造的,知道它并不值钱,可是当时我的家里的日子也不好过,我们还是把它送给你父亲。
这些年我们一直愧疚啊,你父亲救了我家两条命,我们却给他一个不值钱的东西。
为了这个瓷瓶,我们才在江北开了个分店,就想找到你父亲啊。
原来是仿造的啊,那就不值钱了!顾林说。
不是钱的事,老教授说。
我们现在就去见你的父亲,瓷瓶我们也带来了,送出去的东西我们不敢再要回来。
这次我找专家鉴定过了,是清代粉彩瓷真品。
那值多少钱?顾林问。
最少400万。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遵循原作,对话未加引号)(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A.老教授鉴别古董的眼光非常犀利。
他在顾林家里看到瓷瓶,立刻感觉到这是一件真品,于是以30万元顺利成交。
B.顾林两次接到母亲打来的催款电话,这既交代了顾林家里当时所面临的困境,又为下文顾林卖掉瓷瓶埋下了伏笔。
C.当年顾林父亲救人之后,不肯要老教授送的瓷瓶,可见他并非施恩图报之人,不想因为救了别人就接受别人的馈赠。
D.顾林在对话中介绍了父亲当年救人的事情,这一细节主要是为了塑造父亲的高大形象,同时也补充交代了瓷瓶的来历。
E.小说以“瓷瓶”为题,有深刻的意味。
瓷瓶是全篇的线索,贯穿全文始终;以“瓷瓶”为题揭示了小说的主要内容。
(2)顾林在老教授提出去家里看看瓷瓶时,直接说出他不一定卖。
请分析顾林此时的心理。
(4分)(3)“王教授”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4分)(4)本篇小说以“最少400万”这句话收尾,请结合全文探究小说结尾的妙处。
(6分)母亲何家槐看见一阵人穿得清清楚楚的打她身边走过,母亲亮着眼睛问:“你们可是看火车去的?”“是的,阿南婶!”“我也想去。
”“要去就去,又没有谁阻止你。
”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骑,虽则没有谁阻止。
她成年忙碌,尤其是在收豆的时候。
这几天一放光她就起身,把家事料理了妥当以后,她又忙着跑到天井里,扫干净了地,然后取下挂在泥墙上,屋檐下,或者枯树枝中间的豌豆,用一个笨重的木槌打豆。
这几天天气很好,虽则已是十一月了,却还是暖和和的,象春天。
母亲只穿着一身单衣,戴一顶凉帽,一天到晚的捶着豌豆,一束又一束的。
豆非常干燥,所以打豆一点不费力,有许多直象灯花的爆裂,自然而然的会裂开,象珍珠似的散满一地。
可是打完豆以后,她还得理清枯叶泥沙,装进大付篓,而且亲自挑上楼去。
这些本来需要男子做的事,真苦够她了。
催,催,催,催;催,催,……她一天打豆,很少休息,连头也难得一抬。
可是当她听到火车吹响汽笛的时候,她就放下了工作,忘情地抬起头来,倾听,闭着眼思索,有时还自言自语:“唉,要是我能看一看火车!”车站离我们家里并不很远,火车经过的时候,不但可以听到汽笛的声音,如果站在山坡上,还能够看见打回旋的白烟。
因为附近有铁路还是最近的事,所以四方八面赶去看火车的人很多。
母亲打豆的田径,就在大路旁,村里人都得经过她的身旁,如果要去火车站,一有人过去,她总要探问几句,尤其当他们回来的时候:“看见了没有?”“自然看见了,阿南婶!”“象射一样的长吗?”“有点儿象。
”“只有一个喷火的龙头,却能带着几十节几百节的车子跑,不很奇怪吗?“真的很奇怪。
”因为她象小孩子似的,不断地问长问短,有许多人简直让她盘问得不能忍受。
“我们回答不了许多的,阿南婶,最好你自己去看!”“我自己?”她仿佛吃了一惊,看火车,在她看来象是永远做不到的事。
“是的,你要去就去,谁也不会阻止你!”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然没有谁阻止。
她一生很少出门,成年累月的给钉在家里,象钉子一样。
在这呆滞古板,很少变化的生活中,她对火车发生了很大的兴趣。
那悠长的,古怪的汽笛,尤其使她起了辽远的、不可思议的幻想,飘飘然,仿佛她已坐了那蛇一样长的怪物飞往另一个世界。
无论什么时候一听到那种声音,她就闭上眼睛,似乎她在听着天外传来的呼唤,完全失神一样地,喂猪她会马上放下麦粥桶,洗衣服她会马上放下板,在煮饭的时候,她也会立刻抛开火钳,有时忘了添柴,有时却尽管把柴往灶门送,以致不是把饭煮得半生不熟,就是烧焦了半锅。
“你也是坐着火车回来的吗?”她时常问从省城回来的人。
“是的,阿南婶!”“火车跑得很快吗?”“一天可以跑一千多里路,我早上还在杭州,现在却在这儿跟你说话了。
”“那是比航船还快?“”“自然自然。
”“它是怎么跑的呢?”“那可说不上来。
”“哦,真奇怪——”她感叹着说:“一天跑一千多里路,如果用脚走,脚胫也要走断了。
这究竟是怎样东西,跑得这样快,又叫得这样响!”“……”跟她讲话的人唯恐她噜苏,急急想走开,可是母亲又拉住问:“你想我能坐着火车去拜省城隍吗?”“自然可以的,阿南婶,谁也不会阻止你!”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
她举起木槌,紧紧地捏住一束豌豆,很想一槌打下去,可是一转念她却深深地叹息了。
(原载《文学》一九三四年一月一日第二卷第一号)11.根据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用两个词概括母亲劳作的特点。
(2分)12.简析“催,催,催,催;催,催,……”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3分)13.母亲和行人的对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这样安排有何用意?(4分)14.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画横线部分。
(4分)15.联系全文,评价母亲这一人物。
(5分)评卷人得分四、语文文字运用(本题共2道小题,第1题5分,第2题4分,共9分)6.下面是一位学者在关于网络阅读讨论中的即席发言,请用一句话提炼出他有关读书的主要观点。
(不超过30个字)(5分)一个人总是上网,不读书,我认为他是没有文化的。
什么叫文化?文化就是进人到人类精神生活的传统中去进行思考,而这主要就存在于书籍之中。
网络的长处是迅速传递当下的信息,它不让人思考。
当然如果你素质好,你上网的时候也会思考,但是一个人的好素质是从哪里的?我相信不是从网络上得的,而是他自己真正读过一点书,有了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