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基本成土过程(12+2)
2013.10.11
1、原始成土过程
(1)形成条件:在冰雪覆盖、寒冷干燥的条件下。
(2)形成过程:在裸露的岩石表面或薄层的岩石风化物上着生低等植物,如地衣、苔藓及真菌、细菌等微生物,在低等植物和微生物的作用下,开始累积有机质,并为高等植物的生长发育创造条件。
(3)剖面表现:淀基层(B)
(4)概括:指低等生物(真菌、地衣苔藓)开始在岩面上着生,促使岩石风化和成土作用发生发展的过程。
(5)主要特点:土体浅薄,无明显的腐殖质层。
2、腐殖化(生草化)过程
(1)形成条件: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作用下
(2)形成过程:分为两个过程
①动植物和微生物细胞内部的各种高分子和低分子成分,以及他们代谢产物的分解过程。
②土壤微生物利用上述代谢产物合成腐殖质的过程
(3)剖面表现:腐殖质层(A h)
(4)概括:是指腐殖质形成并累积于土体中尤其是表层形成腐殖质
层的过程。
3、土壤泥炭化过程(沼泽化过程)
(1)形成条件:地下水位较高、排水不良地方的有机物质的厚层聚集
(2)形成过程:湿生植物因嫌气环境不能彻底分解,而以不同分解
程度的有机残体累积于地表,形成一个泥炭层或粗腐殖质层。
(3)剖面表现:泥炭层(H)
(4)概括:在低洼积水的沼泽土中,在厌气条件下,有机残体进行
不彻底的分解和微弱的腐殖化过程,而以泥炭的形式聚积形成泥炭层。
4、土壤灰化过程
(1)形成条件:寒温带针叶林植被下
(2)形成过程:有机酸(主要是富里酸)溶液在下渗过程中,使上
部土体中的碱金属和碱土金属淋失,土壤矿物质中的硅铁铝发生分离,铁铝胶体遭到淋失,并淀积于下部,而SiO2则残留在土体上部,从而在表层形成一个灰白色淋溶层次——灰化层。
(3)剖面表现:灰化层(E、A2)
(4)概括:是指在冷湿的寒温性针叶林植被下,土壤表层尤其是亚表层,SiO2残留,R2O3及腐殖质淋失的过程。
5、土壤富铝化过程
(1)形成条件:高温多雨的热带、亚热带湿润地区。
(2)形成过程:原生矿物强烈分解,盐基离子和硅酸大量淋失,硅铁铝氧化物在次生黏土矿物中不断形成造成铝、铁、锰氧化物且相对
累积,使土体呈鲜红色,甚至形成铁盘层。
(3)剖面表现:铁铝层(B s)
(4)概括:是指热带、亚热带湿润地区,土壤中盐基和硅酸淋失,铁铝氧化物、高岭石富积的过程。
(5)典型土壤:黄壤、红壤、赤红壤、砖红壤
6、土壤黏化过程
(1)形成条件:在温带、暖温带湿润、半湿润生物气候条件下。
(2)形成过程:原生矿物的分解和黏土矿物(蒙脱石、伊利石)的形成较为强烈,表层生成的黏土矿物颗粒随水向下发生机械淋洗并淀积在土体中下部,形成一个黏粒含量相对较高的层次。
(3)剖面表现:黏化层(B t)
(4)概括:是指土体中黏土矿物的生成及其在土体中下部淀积的过程。
(5)典型土壤:棕壤、暗棕壤
7、土壤钙化过程
(1)形成条件:半干旱、半湿润气候。
(2)形成过程:易溶性碱金属盐大部分淋出土体,碱土金属碳酸盐仅在表层发生一定程度的淋溶,而在土体中下部淀积,形成一个富含碳酸盐的层次。
(3)剖面表现:钙积层(B k)
(4)概括:是指土体中发生的碳酸盐(CaCO3、MgCO3)的淋溶和淀积过程。
(5)典型土壤:黑钙土、栗钙土、黑垆土
8、土壤潜育化过程
(1)形成条件:在整个土体或土体下部长期被水浸泡的情况下,通气不良,氧气缺乏,处于还原环境。
(2)形成过程:有机质还原形成还原性物质(NH3、H2、H2S、PH3、CH4等),铁、锰等变价元素由氧化态(Fe3+、Mn4+)变为还原态(Fe2+、Mn2+ ),形成一些呈青色、蓝色、绿色的蓝铁矿、菱铁矿、亚铁铝硅酸盐等亚铁化合物,使整个土体或土体下部呈青灰色或蓝灰色。
(3)剖面表现:潜育层(G)
(4)概括:是指在水分的长期侵润下,土体中物质发生还原,形成青灰色或蓝灰色的潜育层的过程。
9、土壤潴育化过程
(1)形成条件:季风性气候区
(2)形成过程:由于地下水在雨季升高,旱季下降,使得该土层干湿交替,从而引起铁、锰化合物发生移动或局部淀积,形成一具有锈纹锈斑以及铁锰结核的土层,称为潴育层。
(3)剖面表现:潴育层(B g)
(4)概括:是指土壤在干湿交替的影响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形成潴育层的过程。
10、土壤盐化过程:
(1)形成条件:多发生在地下水位较高,而气候干燥,蒸发旺盛的干旱、半干旱及海滨地区。
(2)形成过程:地下水和成土母质中的易溶性盐类,在干旱条件下,使盐分向土体表层集聚,形成盐化层。
(3)剖面表现:盐化层(B z)
(4)概括:是指干旱、半干旱及海滨地区,易溶盐向表土聚积形成盐化层的过程。
(5)典型土壤:盐土
11、土壤碱化过程
(1)形成条件: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土壤中存在较多NaCO3、NaHCO3。
(2)形成过程:土壤胶体有较多的交换性钠,使土壤呈强碱性反应,并形成一土壤物理性质恶化的碱化层,碱化过程常与脱盐化过程相伴产生,从土壤吸收复合体上除去Na+,称为脱碱化。
(3)剖面表现:碱化层(E tn)
(4)概括: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因土壤中积聚有较多的NaCO3、NaHCO3 ,当土壤胶体吸附的交换性Na+占到交换性阳离子总量的20%或30%以上,土壤开始呈强碱性反应,物理性质恶化(胶体分散、结构破坏、孔隙度下降、通气不良)的过程。
(5)典型土壤:碱土
12、土壤白浆化过程(土壤漂洗过程)
(1)形成条件:较冷的湿润地区
(2)形成过程:由于某些原因(如质粘、冻层),大气降融冻水常滞于土壤表层,从而引起铁、锰还原,当水分过多时,一部分低价铁锰
以侧渗的方式流出土层之外,另一部分则在干季就地形成铁锰结核,使得土壤表层逐渐脱色,形成一白色土层,即是白浆层。
(3)剖面表现:白浆层(E)
(4)概括:在湿润地区排水不畅而又无地下水影响的平原阶地和岗地,由于土体质地黏重或冻层顶托等原因造成的土层滞水,使铁锰还原而被下渗或侧渗水淋溶,形成白色的漂洗层(也称白浆层或白土层)。
漂洗过程中只有铁、锰的淋溶,而无铝的移动。
(5)典型土壤:白浆土
13、土壤的熟化过程
(1)概念:即人为培肥土壤的过程。
通过各种技术措施(耕作、灌溉、施肥和改良等),使土壤的耕性不断改善,肥力不断提高的过程,即
生土变熟土的过程。
结果:在土壤上部形成了人为表层(Ap)。
熟化的土壤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土壤结构良好,水、肥、气、热诸肥力因素协调,微生物活动旺盛,供给作物水分、养分的能力强。
标准:作物能高产。
(2)类型:2个
①水耕熟化过程:指在种植水稻或水旱轮作交替条件下的土壤熟化过程。
结果:自然土壤、旱作土壤水稻土。
上部形成水耕表层(Ap1),其下形成犁底层(Ap2)。
②旱耕熟化过程:指在长期种植旱作农作物的过程中促使土壤熟化的过程。
结果:自然土壤旱作土壤,在中国地理发生学分类中,仅
形成人为土中的灌耕土亚纲,包括灌淤土、灌漠土2个土类。
在中国土壤诊断学分类中,旱耕熟化过程包括灌淤熟化过程、土垫熟化过程、泥垫熟化过程,结果:自然土壤旱耕人为土,包括灌淤旱耕人为土、土垫旱耕人为土、泥垫旱耕人为土3个土类。
14、土壤退化过程
(1)概念:是指因自然环境不利因素和人为开发利用不当而引起的土壤物质流失、土壤性状与土壤质量恶化以及土壤肥力下降,作物生长发育条件恶化和土壤生产力减退的过程。
(2)类型:龚子同概括为6个方面,即土壤侵蚀、风蚀沙化、盐渍化、土壤污染、土壤性质恶化、耕地的非农占用等;
赵其国概括为3个方面,即土壤物理退化、土壤化学退化、土壤生物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