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语文课教改的几点探索
发表时间:2010-11-18T15:03:00.503Z 来源:《新华教育导刊》2010年第10期供稿作者:张明善
[导读] 其次教师要处理好教材、学生、教师之间的关系。
张明善(城固县第三中学陕西城固723211)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倡导和弘扬教育主体的创造性,关注教育主体创造性的生命价值和意义,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和主题。
随着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问题研究的深入,做为一线教师,一年多来,我校语文教研组围绕语文课堂教学效能的提高,走出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教学困境,对初、高中语文教材开展了一些专题研讨:针对一堂课中,教师怎样调动学生主体学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既体现教师在独立个体辛勤工作中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同时,又能体观在教师引导下全体学生进行自主发现、探究和不断思辩、吸纳中形成较高技能、技巧和方法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上,进行了教法和学法探索,现对有关探索归纳如下:
1.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在新课程语文课改中起关键作用
实例:我校高一和初一新生在新一轮教改中开展了许多活动和专题探讨,但在县调研考试评估中,其中骨干教师所教学科成绩有所下降。
剖析:在课堂教学探索中,大家怀着满腔热情,花费了很多精力,在课堂上组织了许多“活动”,课堂显得热闹非常,花样翻新,却不注重效果;花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学习先进经验的模式生搬硬套、机械仿效,忘记了教师主体的再创性,忘记了自己的风格:用了功夫去研究教法,却对学法指导重视不够。
课堂上组织的活动,首先着眼的应是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
不是让学生配合,而是让学生充分地动起来的过程中能积极思考,认真探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先进的经验只能借鉴而不应成为模式,不能注重形式而忽略了神形兼备,重教法更应注重学法,只有加强学法指导,使学生会学,才能达到教材是个例子,用这些例子让学生学会许多东西。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其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相辅相成的,共生共长的。
主导正确有力,主体性才会得到充分体现,课堂教学应该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如果只在方法的层面上考虑问题,那就只能围绕着“多提几个问题”、 “多让学生发言”、多组织几次讨论打转转;不能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我必须解决这个问题,我一定要解决这个问题,这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发挥主体性。
归根结底,应该是教师在从备课到上课到信息反馈中具有洞悉教材重点、难点,洞悉学生学习难处,采用适合自己教学特点的教学风格,并被全体学生所喜爱的一种合作、探究、归纳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语文课改中起关键作用的教师:
1、必须具备扎实过硬的教学基本功。
2、具有驾驭教材能力和洞悉学生学习困难的能力。
3、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深刻的理论准备。
4、在课堂教学主阵地上具有学习先进经验,不断反思总结,走自我创造的教改思维能力。
5、语言优美,讲究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2.课堂教学活动中,怎样充分激活学生的“学”的主体积极性
实例:在初一年级语文课本上,在进行《黄河颂》一文教学过程中,一位教师从怎样朗读本文的创作背景是什么、诗歌的章节……共设计了30多个问题进行对话式教学;另一位教师则播放了歌曲,从朗读重情趣、抓关键词语进行教学,课堂中充满了学生学习的激情。
剖析:实事求是的说,两堂课气氛都很活跃,都完成了教学目标任务,但两位教师中第一位教师所缺失的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环节,这一重要环节的缺失说明课堂教学前,教师在学生学法备课上不充分,在进行学法指导、教学生会学习的这一环节存在问题;只重认知目标,全力搞了“知识点”教学,这样的教学是不完备的。
苏轼先生说: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首先——篇教材,学生可学的东西很多,老师可教的东西也很多,学生身入万重山,怎知各类篇目的学习方法,这就要求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定完成上,要考虑到绝非一节课能解决所有问题.一节课完成所有的问题是不可能的。
其次教师要处理好教材、学生、教师之间的关系。
按叶圣陶先生的话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些例子教学生掌握这个工具,形成良好的习惯,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学生知识的积累,习惯的培养,能力的形成,人格的墙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一点一滴的努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具体的一堂课中吃透教材的同时,批准教材的难点和重点,科学地处理教材。
再次教师要针对自己学生的特点,有取有舍,巧妙地设计教学结构,审慎地选择好教法和学法指导,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设计提供的问题才能具有吸引力,学生才能在解决问题后进行反思,迁移成为学习的动力和思维的延伸思考,进而对学生的人格起到主导作用。
3.教学民主,建立和谐、平等的人际关系应该体现在哪些方面:
实例:在语文教研组研讨会上,大家谈到《中青报》2001年2月9日报载《美国作业难倒中国老爸》和2001年4月2日报载《我以性命担保她行》两文,感慨颇深。
端木先生是位学识颇深的学者,在女儿斯蒂芬高三赴美学习期间,女儿给父亲寄回的题目难倒了端木先生,端木面对留学美国女儿的高中作业感到的是震惊。
女儿上大学时四封推荐信中,大家谈到老师的评语里:法语老师的评价亲切,自然中体现了老师的细致观察;数学老师的激励用语,文采飞扬:指导老师充分肯定了学生的品质:最让人感到荡气回肠的是英语老师评价中的几句话: “斯蒂芬对学习感到兴奋,是在探索智慧,她不怕在解决困难时碰壁,我很喜欢像她这样有毅力的学生。
她能适应高水平的大学学业吗?我以生命担保她行,一秒钟都不应该怀疑!”
剖析:以上实例首先体现为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充分认识并尊重学生做为一个社会的人所应有的权利、尊严,个性特长、思维方式和发展方向。
其次,课堂教学中要允许学生在学习中犯错误,并运用教师的期待关怀学生,引导他们纠正错误。
不要忘了,爱迪生因脑子笨而被老师令其家长领回家。
童第周曾经也是后进生,郭沫若初中时曾经语文考试不及格。
再次,体现在对学生应有爱心,要象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承认学生个体差异的前提下,使每个学生都能受到适合自身条件的教育,都有张扬、发展其个性的机会。
不能造成学生人格上的不平等,挫伤大多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另外,课堂教学中还应体现在鼓励学生个体之间融恰合作和有序竞争,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4.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绐学生插上想象和联想的翅膀应注意哪些方面
实例: (一)日本的一位小学美术教师在课堂上发现有位学生画的是方形苹果,教师询问说: “苹果都是圆形的,你为什么画成方形的
呢?”学生答: “我在家里看见爸爸把苹果放在桌上不小心苹果滚到地上捧坏了,我想如果苹果是方形的,该多好呀1”教师鼓励说: “你真会动脑筋,祝你早日培育出方苹果。
”
(二)美国读书的斯蒂芬在一学期中的作文题目是;1.本性独白。
2.未解开的疑惑——写一件发生在你或你周围人身上的事,要求是一件让人不敢信或无法解答的真事,不能是你做梦。
3、书信论文,要求以书信的形式讲述一件事,必须是4——5封一组信件。
4、给校长的一封信,可以反映你对学校的不满或肯定,校长会读每一封信,然后到班里和你们讨论。
5、本性独白,全文通过—件事,用心理描写。
6、诗歌创作,写十种不同形式的诗。
(三)在我校的一堂作文讲评课中,一位教师对作文题“我的幻想”中一名学生幻想制造一种人工合成高纯度食物,可以吃一次饭管一个月的作文在课堂中的评定是:天方夜谈,根本不可能实现,想法错误……
剖析:列举以上三例,说明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在加强学生基础,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过程中,应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异想天开的出格想法,提倡思维无禁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具有勇于尝试、探索的精神,提倡学生的标新立异,甚而至于耸人听闻的大胆设想。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的潜能,能够想前人所不敢想,说自己想说之言,尝试自己想做的事,从而点燃学生心灵中创新的火花,随着学生从幼稚到成熟,学生才能具有敢于尝试、性格开朗、人格健全、童真仍存的天性,并在今后成长中逐步消灭错误,走向成熟。
开放课堂的教学空间,给学生以思维空间,教师只有顺应学生学习方式的这种变革,实现自身角色和作用的根本转换——从知识的传授者到知识构建的促进者,从知识的传授者到创新思维的启迪者,从文化知识的代言人到意义的对话者,从领导者到平等者中的首席,才能完成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知识构建和意义创造的过程。
课堂教学怎样改革,是一个大的话题,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涉及教育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作为我们身处农村中学这样的环境,与同事们进行了一些探讨和研究,一方面期盼在课改过程中提高自身素质,振荡整合思想,转变观念,把课教出质量,提高教育教学效益,期盼勤能补拙,摸索一条适合农村中学教育教学发展的路子。
另一方面也想借此机会,发表个人见解,接纳广泛的意见,使自己的认识更上一层楼.更好地为人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