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打开奇经八脉的敲门砖——“种阳术”

打开奇经八脉的敲门砖——“种阳术”

打开奇经八脉的敲门砖——“种阳术”作者:武国忠道家的“种阳之法”。

关于这一方法,历代祖师奉为绝秘。

无论是各部丹经、还是无数道书,其中都有没有泄露,甚至还有“轻泄者必受天殃”之类的威吓言语。

而我的老师仙学大师胡海牙先生却没有丝毫顾虑,毫无保留地把打开奇经八脉的入手方法奉献给了大家。

八脉里有一个道家特殊的修炼穴位——阴跷穴,历代修炼家都视为珍宝,自古就有“阴跷一穴秘不宣”的说法。

为什么这个穴位如此重要?这还要从庄子的一句“真人呼吸以踵”说起。

俗话说,真传一句话,但有些话却被无数人越解释越含糊。

“踵”是脚跟的意思,所以有的人说要用脚跟来呼吸,当然这在生理上讲不通;还有的人说“踵”是“接踵而来”的意思,比喻呼吸的连绵不断,如此将养生真言文学化,更是小看庄子了。

为了不再让众人猜来猜去,延误养生时机。

老师在前人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践,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们:“踵”其实就是阴跷穴。

我们的脚跟处正是阴跷脉的起始端,再结合上古丹诀“当呼吸之机,我则从阴跷迎归炉”的说法,更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阴跷穴在哪里?按古人的说法,它就在人体的前阴与后阴之间的凹陷处。

这个穴位与我们头顶上的百会穴是一条直线上的,是人体精气神的通道。

它统摄着真气在全身正常运行,维持体内阴阳气血的平衡,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要害部位。

所以说,阴跷穴发生作用,连带阴跷脉,在脚跟一定会有感应。

其实何止脚跟,全身都有感应,“真人呼吸以踵”这句话其实是借脚跟来暗讲阴跷穴的。

有的朋友会想,既然阴跷的开端就在脚跟那儿,为什么意守脚跟又不行呢?我们说养生要抓核心,阴跷脉的核心就在阴跷穴,舍本求末肯定不对,如果仅仅意守脚跟上的阴跷脉,将意念放在脚后跟、腿肚子上,日夜守住,结果后来身体都出毛病了。

阴跷穴如何保养呢?实际上,激发阴跷穴最大潜能的方式就在静坐的时候。

静坐的姿式,是所有的门派共同的,道家、佛家,都是一样。

先找一个相对安静的房间,坐在地上或普通椅子都可以,然后下面垫一个坐垫,可以保证身体不后仰;百会(头顶)、颈椎、尾椎成一条直线,可以调整头的角度,体会一下全身放松的感觉;打个比方,好比橡皮筋,不是扎得很长,也不是松松垮垮,而是略微扎一下,这样的松紧度就是整个身体略微往上抬一下,再往回收一点的那个状态,这样我们就坐好了。

就这样每天静坐15~20分钟,不必追求身体的反应,一切顺其自然。

待用功日久,真气充裕以后,就会感觉腰间像有个暖水袋捂着一样,热呼呼的,异常舒适。

这时只要把这似有还无的一物以意送入阴跷穴即可。

不要纠缠什么腰间到阴跷的路线,更不要琢磨什么路线的宽窄。

人身本处处贯通,并不存在什么特定路线。

只要一闪念,腰间热力便已到阴跷,如同在山中一叫,四处都有回声。

当真气已经灌注到你的阴跷穴时,会感觉像小草发芽般有微微的动感,说动却不对,又像是下小雨时阴阴静静的光景,那种感触非动非静,在动静之间。

只要阴跷中感觉一到,你就不要去管它了,只安安稳稳地坐下去,阴跷中的感觉自然会反射到全身。

这时全身如泡澡般舒泰,腹内的感觉好像刚饮了酒,这是精气神在蒸腾互化,此时只管静心享受,自然就有源源不断的阳气升起,这便是古人不传六耳的种阳法了。

阴跷一穴秘不宣,庄子名句“真人呼吸以踵”的含义近得胡海牙先生谈丹法的讲稿一篇,内中所述,均为实修者时常关注的问题,胡先生在此文开始时说:“健身养性----修了此身方能养性,否则身体困扰,整日昏沉,又何来灵犀一悟?实践人身,这是道家的诸胜处,但面对此身又令人踌躇,经络横陈,穴道遍布,将从何处下手,以何为途?此番讲学两步功法,便以展示道家仙学的历史经验,捡出一条可供大多数人行走的途径.在古代丹书中有许多遮遮掩掩的地方,比如庄子所言的“真人呼吸以踵”,就被无数人解释过,越解释越含糊,因为脚后跟呼吸,在生理上实在讲不通。

于是有人聪明地说这个“踵”字是用来比喻呼吸之深沉,一直深沉到脚后跟。

还有人说这个“踵”是“接踵而来”的踵,用来比喻呼吸的连绵不断。

搞来搞去,说成是文学修辞,就将庄子小看了,我在年轻时到各处名山寻访道友,曾遇到这样的事情,有的人将“真人呼吸以踵”演变成一套功法,就是将意念放在脚后跟,腿肚子上,日夜守住,他们以为这是庄子的真义,结果身体后来都出了毛病。

真是“不遇名师莫强猜”呀。

先师陈撄宁曾于六十年前将西派李涵虚的文集全部较点了一遍,重新刻印发行,以自己的号召力向道友们推广。

老师为什么下这番气力,因为这套文集中有些东西是别人不讲的,比如这“真人呼吸以踵”,李涵虚讲解为,脚后跟正是阴跷脉的所在,迎合上古代丹诀“当呼吸之机,我则从阴跷迎归炉”,这可以明白“真人呼吸以踵”的所指了。

上面这一段是我提炼出来的,李涵虚在书中可是兜着圈子说的,他在专讲“真人呼吸以踵”的篇章,只说是“接踵而来”,却在别处将这阴跷脉的道理点出。

虽然遮遮掩掩,他这样已是难得,但光知道个阴跷脉并不能使人受益,我那些身体出毛病的道友,实际上就是知道了阴跷脉,才去意守的。

抚查今人,倒显得古人对丹法诀窍持保守态度,就确有道理了。

李涵虚只是指了个大概,却没有将底细彻底透露。

阴跷脉的根源在阴跷,舍本求末肯定不对,所以意守脚跟上的阴跷脉会出危险。

阴跷中发生作用,连带阴跷脉,在脚跟一定会有感应,其实何止脚跟,全身都有感应。

“真人呼吸以踵”一句是借脚跟来暗讲阴跷的。

先师陈撄宁曾点评古代丹书:“阴跷一穴秘不宣。

”阴跷即针灸时的会阴穴,若得此穴种阳之口诀,则肾脏生殖系统立即变弱为强。

难道为人有益,也可成为秘而不宣的理由吗?翻看古丹书,甚至还说下“轻泄者必受天殃”一类的威吓言语,此穴位置曾由仙师陈撄宁作文明确指出,并不曾受天殃,何以用词如此严厉,就有些令人不解了。

其实天殃只说,主要是古人心存顾及。

阴跷有种阳之功,能上下滋补,能养精蓄锐,但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对丹法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福满后便要生祸。

因为肾阳强盛后,淫欲也跟着旺盛,常人十之八九都按捺不住,于是阴跷功能就作了发泄的资本,在情欲的催促下,一损再损,直至真元耗尽。

那些意守脚跟的荒唐做法,好在离题万里,伤害还不至于如此之大。

未发挥寿世效能,反成追命毒药,所以对于阴跷一穴古人秘而不宣。

得阳后作乱者已然不对,更有不通种阳之法,胡乱行之,便真如举刀自戕了。

先师陈撄宁在六十年前已公开点出此穴位置,但并未写出详尽口诀,令人不能得法,只根据先师文章一味意守此穴,这和意守脚后跟又有什么区别?结果徒扰精神,作乱生理。

将意念死死集中在阴跷,不知道火候口诀,结果肾气下垂,一旦行房事,身体精华尽出,其亏损更不可想象。

先师的一句开明之语,却被今人搞得轻重末辨,是非不明了。

为敲钟示警,我接先师六十年前的话头,将阴跷一穴种阳之法的关键公布出来,以免今人手拿先师文章胡乱猜想,将丹法和自己身体双双糟蹋。

阴跷种阳之法不是直奔阴跷穴,而是有静坐为基础,静坐之法我在《载沉载浮听皮肤》一文中已详细讲解,读者可自去查阅。

当静坐到一定时日,生理自然会起种种反应,到这时常人便不知该如何剪裁,解决这何去何从的问题就是口诀的用处了。

逢当周身上下都有反应,要明了辘辘跳动不已的腰间才是下手处。

腰间热辘辘似有一物,气也好,神经反应也好,只将这似有还无的一物以意送入阴跷穴,不要纠缠什么腰间到阴跷的路线,更不要琢磨什么路线的宽窄,在体内搬来运去是丹法的大忌。

只要一闪念,腰间热力便已到阴跷,如在山中一叫,四处都有回声,人身本处处贯通,并不存在什么特定路线。

腰间热力一入阴跷穴,象小草发芽般有微微的动感,说动却不对,又象是下小雨时阴阴静静的光景,先师陈撄宁曾用“擎擎”两字来形容,这两字用得极好,那种感触非动非静,在动静之间。

潜意识点穴公众号提示:只要阴跷中感觉一到,从此不去理它,只安安稳稳地坐下去,阴跷中的感觉自然会反射到全身。

这时全身如泡澡般舒泰,胸腔腹腔的感觉好像刚饮了酒,这是精气神在蒸腾互化,只管宽心享受其中,自然就有受益。

正如惊蛰一声雷响,处处都是生机,因这一穴,遍体经络皆有感应。

南少林火功推拿研究所提示:阴跷一穴与周身是这等关系,并不是将阴跷中的感触煞费苦心地牵引到一处一处。

许多人往往迷惑于丹经中的“运转”“采摘”之语,所以一有感触,立刻按照从医书中看来的经络路线图搬来运去,导引不止。

其实丹经中的“运转”“采摘”只是一种比喻,如果真的凭着顽固的意念在内脏中摘摘采采,身体岂不乱套?真正的丹法,并没有一处叫人呆板执行,扭捏作态。

得阳后贵在能平心静气,不生邪念意淫,便能有感而遂通之灵。

此阴跷一穴种阳之法,是道家回春秘诀,但只是其一,尚有其二。

回阳后要趁此机会,向上一悟,求其大道,方能免阳旺施淫,方补即泄的危险。

那已是更上一层之事了,要名师点拨之巧,需耳提面授,非文字所能解决。

但晓得道不止于种阳,总是不错的。

载浮载沉听皮肤——仙学呼吸法修身养性——修了此身方能养性,否则身体困扰,整日昏沉,又何来灵犀一悟?实践人身,这是道家的殊胜处。

但面对此身又令人踌躇,经络横陈,穴道遍布,将从何处下手,以何为途?这里讲的两步功法,便以展示道家仙学的历史经验。

先师陈樱宁有言:“丹诀数十家,深浅各别,而下手处,皆不外呼吸作用。

”可见呼吸乃肉体最紧要机关,操作吾人生命的权柄。

先不从修炼角度高谈呼吸,只考察普通的生理情况,人出生时大哭一声,外界空气趁隙出入,令毛皮孔开,口鼻努张,从此有了呼吸,常人呼吸虽终日不断,但粗短而急浅,肺泡瘪瘪,一口空气在气管中抽来抽去,周身并不能得到丝毫滋养,又怎能长生?如此的呼吸随寿终而全歇,又怎能靠它去求那往来的不穷的大道?仙家所言的呼吸,并不是生理书上写的“吸进氧气吐出二氧化碳”。

先师陈樱宁曾从古代丹经中整理出一篇名为《真空练形法》的短文,其中对于呼吸讲解得极好,“人未出生之时,一呼一吸生于母,既生之后,一呼一吸通于天。

天人一气,联属流通,相吞相吐,如扯锯焉。

天与之,我能取之,得其气,气盛而生也,天与之,天复取之,我失其气,气绝而死也。

”可见仙家所言的呼吸之气,不是氧气、二氧化碳如此简单,而是沟通虚空,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的关键,这个气勉强称之为,“先天一气”,决定着人的出生和衰亡。

所以仙家的呼吸,与常人不同,能求夺天地间造化万物的原始动力,返达婴儿处胎之时的勃勃生机,这种天人合一的呼吸状态名为“胎息”。

为了获得这先天一气,古人不断琢磨呼吸之法,如做饭一般,烹饪烧烤,在呼吸道上玩出太多花样。

翻开丹经,疑判纷纷,有调、闭、数、逆等勉强的作为,更有鼓胀肚腹、困守眉心等艰辛的举动。

南少林火功推拿研究所提示:只要神气和合凝聚,同住同行,自然能达到胎息境界。

但要使神安宁,使气不乱,方能合和在一起,可一般人的神气如乱线纷飞,太难理出头绪,于是古人又发明了许多定神定气的方法,如眼盯一物或脑中假想一景,想闹中取静,待浑水自清。

较为著名的是像数念珠一般数自己的呼吸声,苏东坡便身体力行,此法在士大夫中广受推崇,它也确实能令身心享受安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