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宋学发展概况

宋学发展概况

宋学·理学·佛学
摘要
宋朝时期学术思潮的主流,可以用“宋学”一词概括。

但宋学的定义不仅仅这么简单,它包括很多复杂的方面。

本文将从宋学的定义,以及与理学、佛学的关系这几个方面,来探讨宋学,走进宋学。

关键词:宋学;定义;理学;佛学
有学者称,宋学是两宋上层建筑领域的一朵奇葩,它对后世的影响极大,对此我毫不怀疑。

然而,宋学的影响力并不仅仅是由于这个名称,更多的是它自身包含的体系、学派,以及这些体系学派的研究成果,奠定了宋学的崇高地位。

一、宋学是什么
那么,宋学到底是什么?它究竟有何影响力?何忠礼在其《论宋学的产生与衰落》一文中这样解释:宋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宋学,应包括宋代的儒学、史学、文学、乃至目录学和金石学等等;狭义的宋学则指宋代各种新的儒家学派,也就是宋代的经学和哲学。

由于两宋著名的儒家学者往往同时在史学、文学等多方面学术领域取得成就,他们的思想也同时贯穿到了这些学问中去,故而一般所说的宋学也就只指狭义的宋学而已。

这个定义解释得很清楚,所谓宋学,通常情况下指得是两宋时期儒者在经学和哲学方面的研究。

这样一种学问,同汉朝沿袭下来章句之学——对儒家经典逐字逐句研究翻译的学问不一样。

宋学注重的是对儒学字面意思背后的义理的研究。

而且,宋学摆脱了自汉至隋唐以来对儒学的空谈,走向“经世致用”的道路,提倡将学术探索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当然,这是后话,宋学发展到后来才具有这种更强大的生命力,这个阶段是理学。

宋学的定义可以有很多种解释,但是其内容不会变。

范文澜先生在其《中国通史简编》中说:宋学,是儒佛道混合物。

也就是说,宋学体系中,应该是儒学、佛学、道学的三种融合,具体体现在不同的学术派别上。

首先看儒学,宋学本身研究的就是儒学义理,注重对儒学背后义理的自由发挥,宋朝儒者的思想基础多半是儒学。

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范文澜先生又列出,宋学的思想基础,由“无极图和先天图(即《河图》、《洛
书》)的传授”,以及“佛经的采取”两个部分组成。

我们不难看出,无极图和先天图带有明显的道家意味。

朱熹还曾对《易经》作解释,不难从中看出,宋学学者的思想中受到道学的渗透。

而宋学的各个派别中的大家,无一不通晓佛学。

比如,周敦颐那一篇著名的《爱莲说》,小时候只知它是赞美荷花的文章,现在看来,它与佛教“莲华自性清净”的说教不无关系。

还有二程、张载杨时、朱熹等宋学大家,皆通晓佛学。

不难看出,宋学形成的基础也有佛学的成份。

虽然宋学中有道学、佛学的成份,但是这并不是宋代儒者们自愿的,他们只是在无形中受到了这二者的影响。

而且,他们只以儒学为正统,十分排斥佛学的渗透,即使他们的研究内容中也有佛学的影子,但是讳莫如深,甚至彼此揭发。

总而言之,宋学从学术内容来看,包括了儒学、道学、佛学的内容。

二、宋学与理学
所谓理学,有学者认为它有两种含义:一是广义的理学,即指宋明以来的身心性命义理之学,这是一个历史时代社会思潮的总称。

这样一来,它研究的对象、范围就广阔了,不仅包括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张载关学等理学正宗学派,而且也包括王安石的“新学”、司马光的“朔学”、邵雍的象数学、三苏的“蜀学”等学派。

二是狭义的理学,即指程朱理学。

这是就建立哲学本体论而言的。

因为,把“理”作为最高哲学范畴,建立理一元论本体论的,是始于二程,成于朱熹,所以,一般都称之为“程朱理学”。

这两种意义都是多数研究者所采用的。

不管是哪一种定义,我们都不难看出,理学是宋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比较大的学术思潮,而且影响深远。

它与宋学是有区别的。

著名的宋史研究专家邓广铭先生在其著作《略谈宋学》一书中提出:“应当把宋学和理学加以区别。

”我也以为如此。

许多学者将宋学的发展和演变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宗朝前期为第一阶段,是宋学的萌芽时期;仁宗朝后期到北宋末年为第二阶段,是宋学的发展时期;南宋初年到宁宗朝为第三阶段,是浙东学派崛起并与理学互争雄长的时期;理宗朝开始为第四阶段,是理学最终取得独尊地位和宋学走向衰落的时期。

漆侠先生的分发略有不同,将宋学的发展演变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也只不过是将萌芽和发展期合并在一起。

从宋学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看出,理学是宋学的一部分,也可以说是其支流,它是宋学发展后期形成的一个派别。

理学的发展时期也就是宋学的大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学派林立,而当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在与其他各个学派的斗争中,逐步确立自己的独统地位之后。

宋学也就在其他各家学派衰亡的背景下,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从此
理学就一枝独秀,一直影响到清朝。

从其发展轨迹我们不难看出,理学就是宋学的一个分支,它不等同于宋学,而是包含在宋学之内。

我赞成漆侠先生的这个观点。

比如在宋学的建立中,被称为宋初三先生的胡缓、孙复、石介等人,起着奠基者的作用。

然而由于过去以理学代替宋学,一些研究者们仅仅把胡缓等人的学术思想作为理学的一个来源加以论证,于是宋学的奠基者反倒成为理学的附庸而存在的了,这显然是违悖历史实际的。

因此,理学只能说是宋代(南宋)时期学术思想的主流,而不能将理学直接等同于宋学。

三、宋学与佛学
前面在阐释宋学的定义时讲过,宋学就其学术内容来看,是包含佛学的。

二者的关系不置可否,但是又没那么简单。

宋代儒者们精通佛学的很多,比如周敦颐,常“从名僧东林求学”,且“结青松社共将禅学”;二程中的程颢“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返求诸六经而后得之”;甚至朱熹“自经史著述而外,凡诸子佛老天文地理,无不涉猎研究”。

不难看出许多宋朝大儒都学佛经。

佛学在宋学中的渗透力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象。

但是前面也说过,佛学的渗透是无形的,并非宋儒所自愿。

真正在学问上,宋儒们随深通佛老,却讳莫如深。

吕思勉先生在《吕著中国通史》中就直言,“佛学反动,是为宋学”。

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中也举了个例子:朱熹推崇太极图,陆九渊说这是道士学说,不该采取,彼此写信辩论至万余言。

最后陆九渊诘问朱熹:“莫是曾学禅宗,所得如此?”朱熹反诘九渊道:“我讲的是太极,非如他人阴实祖用其(禅)说,而改头换面,阳(表面)讳其所自来也。

”经这样一揭发,彼此停止辩论,不再攻击。

从这个例子中看出,明明双方在其研究领域中都有佛学的造诣,但就是不肯承认,还大发口水战。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佛学与宋学的关系,十分密切。

但是为什么会有这种密切关系,我们不得不从宋学兴起的背景来看。

魏晋、隋唐之时,以道家学术思想为基础的玄学、中国本土的道教与从印度传入的佛学等相继兴起,吸引了大批文人学者,在中国文化史上有巨大影响的新兴学术思潮,这时,儒家经学的地位受到了动摇。

然而,儒学不
长时期占据主导地位,使之成为了一种指导人们日常生活的价值原则和伦理规范。

所以,儒家经学的衰落直接影响到国家政治、社会生活秩序的维系和稳定。

这就促使儒者们在道、佛学兴盛的背景下开始了儒学的复兴。

他们精研儒家经典,阐发儒学新义,为儒学创造了一套新的学术思想体系:恢复了儒家的价值体系,尤其是在学术创建方面,建立了
一套新的儒学知识体系。

新儒学的产生为宋学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在整个文化史上又出现了一个趋势,即儒、佛、道三家学说在展开冲突的同时,又在有意、自觉地吸收其他二家的学术思想。

自魏晋开始,儒佛道之间就出现一些相互吸收、融合的现象。

唐宋以后的佛道二教也加强了三教融合。

这种三教兼融、三教归一的趋向,构成了宋学兴起的一大文化背景。

也正是这种三教融合的趋势,促使宋儒们不自觉地吸收了佛教教义,深受其影响。

总而言之,宋学与佛学的联系是十分密切的,用范先生的话总结就是,“学术取佛老,宗旨反佛老,形式金佛老,精神反佛老”。

但即使联系密切,宋学也确是儒学,不是佛老。

宋学博大精深,有人称之为继先秦之后第二个中国学术发展的春天。

而在此议宋学可谓跳梁小丑,只能浅作分析,不足为文。

但宋学这样一个发展潮流确实是值得羡慕的,盼今之社会,再逢一个学术发展的春天。

参考文献:
[1]《中国通史简编》下册,范文澜著,商务印书馆2010年12月第1版;
[2]《吕著中国通史》,吕思勉著,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
[3]《论宋学的产生和衰落》,何忠礼,《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
[4]《宋学的发展和演变》,漆侠,《文史哲》,1995年第1期;
[5]《宋学·道学·理学》,路闻,《中州学刊》,1984年第1期;
[6]《宋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影响》,张瑜、吕安红,《河南农业(教育版)》,2008年第20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