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探析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对策摘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是指教育效果的有效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一些不足和缺陷逐渐显露出来,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提出四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高;对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主要体现为要素的有效性、过程的有效性和结果的有效性。
通过借鉴哈贝马斯交往理论中有价值的观点,将交往理论作为一种精神或原则应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给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打开一个新的视角,通过以下的对策使其更加适合时代的发展和要求,从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一、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往情境交往情境的构建对受教育者有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实现。
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对大学生进行引导、规X和教育的活动。
大学生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良好沟通的交往理性氛围下产生的人际交往会是一种良性的互动。
使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得到关怀,心里存在的困惑能得到及时的解除,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信赖,自动的敞开心扉与思想政治教育者达到共鸣。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关系主要指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与情感的交流与互动。
思想政治教育不应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单向确定的关系,而应是充分体现师生、同学之间多向不确定的交往、互动关系。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确立交往理性,将教育者的主导作用转化为受教育者的主体效能,使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自主独立的进行思考,成为可以与教育者平等对话交往的主体。
交往理性的确立需要拥有良好的交往环境或交往气氛。
交往理论中所倡导的XX、平等、自由的思想正好符合交往情境的要求。
只有确立了自由、平等的交往情境才能使学生真实感受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间平等、合作、信任的关系,才能使受教育者在教学实践中迸发出积极进取的精神与活力。
这样也能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更加深入和顺利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而构建交往情境,转变思维方式的关键在于教育者要改变观念。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以平等的姿态与受教育者进行沟通和交流,尊重每个受教育者的人格与尊严,以合作者、促进者的身份与受教育者进行对话和协商,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影响力,也才能使受教育者自由公开地表达他们的意见,促进他们成为真正独立自主的交往主体。
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两方面来共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提高。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交互式教育交互式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在于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共同参与其中。
通过交互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提升受教育者精神品质,也内在提高受教育者的自我感受、选择和判断的能力,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间的主体间性得到凸显。
并且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平等、自由状态下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才是受教育者最为认可和接受的内容,才会外化为行为习惯去主动践行,并且内心还会感到一种崇高的使命感。
这种状态下无疑会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做到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思维,在教育者和大学生之间建立XX平等、教学相长、亲密友爱的关系。
交互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是指大学生自觉、自愿、主动地参加具有思想政治意义的具体的实际的活动中,主动与他人、群体或社会集团之间发生的有教育意义的相互作用过程。
通过这种形式,使他们亲身实践,加深认识,增强体验,形成信念,养成习惯。
大学生作为实践活动的主体,在既有的社会规X基础上,经过自己的理性思维,独立地做出判断和选择,自主地调节自己的行为,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自身的思想和品德,并在完善中求得情感的愉悦和人格的升华,求得自身社会存在价值的提高。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内含于他们的整个生活当中,其内容极为广泛和丰富,包括培养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科学的人生观,爱国主义等政治素质的学习活动,体验人际交往道德行为规X、提高诚信素质、学会做人的人际交往活动,获得人生意义感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价值、树立为人民服务思想的社会公益活动,培养乐于奉献、树立正确职业观和择业观的职业定向活动等。
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决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主导类型是学习与职业定向活动。
在实践中注意以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成长实际作为思想政治实践活动的起点、背景、空间和归宿,努力使实践生活化。
通过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唤起大学生内在的道德需求和思想觉悟,使之积极参与教育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还必须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包括已形成的道德需要、文化特征、年龄特征、情感特征等)和品德形成的一般规律,以增强实践的可接受性和实效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注意优化环境、交流感情,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动人心弦的共鸣中实现思想道德的内化。
要使大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让他们在开放的环境中锻炼明辩是非善恶、自主正确选择价值和行为的能力,在生活里学会自我修养,在思想道德上不断适应新的客观要求,激励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创新和超越自我。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生活化、实践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等。
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注向受教育者灌输关于思想政治、道德方面的知识和观念,教育者重视对这些内容的讲授,而忽略了实践这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环节,由于缺乏实践这个媒介,容易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现实社会不一致。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当是一个动态的不断丰富和拓展、与时俱进的发展体系。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当注重联系实践,通过实践这个重要的媒介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内化为思想意识,通过实践中的运用、转化,才能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由占有式向交互式的转化,从个人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化,这些转化在受教育者的知识和实践中间构建一座桥梁,引导受教育者运用所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在社会实践中,来分析新时期出现的新问题,进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能对社会上的一些人生观和价值观有自己的分析和判断。
这样使受教育者在实践中升华所学到的政治思想来规X,进一步指引自己的行为转化为受教育者内心的自觉追求。
实践活动使课堂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会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进行筛选,剔除一些负面的信息,给受教育者呈现一个“纯净”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进行正面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传授。
在开放的环境中,教育者对现实生活中面临的各种矛盾进行引导,使受教育者用真实、诚笃的态度面对现实生活,感受到现实生活的真实性,也激发了受教育者的自主性,提高受教育者面对现实价值冲突时的应对能力。
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真实性和实践性,让受教育者感受到所传达的思想意识所具有的真诚性,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产生信任感,更有助于教育者与受教育着双方更好的理解和交流,有效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回归生活世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觉悟和道德修养。
而受教育者只有接纳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进一步外化为自己的行为才能体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而生活世界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能够相互理解和沟通的大背景,只有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处在相同的生活世界中,才能获得最好的交流效果,达到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目的。
同时生活世界给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提供了熟悉的可信赖的交往背景。
正是由于这种熟悉的信赖才促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真诚的交流,为交往和理解奠定了基础。
因此,“真实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且最终回到现实生活中去。
”回归生活世界,必须要充分重视唤醒受教育者的道德情感,而这种情感态度的形成与真实的社会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只有回归到生活世界中,才能找回交往理论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和源泉。
呼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更加侧重于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情感。
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受教育者对于一件事情所做出的思想道德方面的反应,才是衡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方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应忽略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本真的意义,即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激发受教育者内在对崇高美好品质的追求和向往。
由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说教转变为受教育者积极主动寻求思想政治教育规则来对自己进行自律;回归生活世界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受教育者的生活相关联。
目前,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生活中的道德现状存在相分离的现象,一些大学生走出校园后看到所面临的思想道德境况与我们在学校学到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不相同,甚至产生冲突。
会让一些大学生面对这种状况产生迷茫,甚至对自己原有的价值观、人生观产生怀疑。
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一味的将学校和社会大环境隔离开来,人为的创造一个“优良”的环境。
我们应该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真实社会相联系,展示出一个真实的生活道德全貌。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向受教育者传授正面的信息,还应展示社会中一些真实的负面信息。
然后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直面真实的社会道德生活,使受教育者接受和改进这个已经存在的道德现实,这样不至于使受教育者对社会道德生活产生错觉,更加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是衡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标准。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实现,既要符合受教育者自身的目的需求也要同时符合社会所给予的期望。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是平等的“交互式”的和谐交往关系,教育者只是采用引导而非主导的方式,让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发挥自主性,提高受教育者的认同感,有利于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1]沈壮海.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问题研究的理论框架[j].教学与研究,2001,(4).[2]陈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及其评价标准[j].XX 高教研究,2006,(2).[3]林诗锋.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j].XX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