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经济学研究自主创新与国家体系:对拉美教训的理论分析贾根良 于占东内容提要 通过国家创新体系不断地将国民经济推向高技术经济活动和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是增进国民财富的基本机制。
国家体系如何保障并推动自主创新?拉美的教训可以为我们提供反向的思考。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由于“华盛顿共识”所导致的新自由主义改革,使拉美经济出现了结构升级缓慢的“低增长陷阱”,其国家创新体系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本文分析了拉美教训的产生过程,论证了我国体制改革和政策制定面临着“生产制度和创新政策的转向”,这种转向将为我国自主创新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奠定重要的基础。
关键词 国家创新体系 华盛顿共识 拉美教训 自主创新一、国家创新体系与国民财富的增进:一个简要的分析框架 演化发展经济学是把非数学化传统的演化经济学诸流派,与前斯密经济学的重商主义经济学传统、经济政策史和经典发展经济学加以综合而产生的发展经济学的一种新范式。
与新古典主流经济学(包括新制度经济学)把交换、物质资本和资源配置作为研究的重点不同,演化经济学研究的重点则是生产、知识和资源创造问题,这是演化经济学将兴起于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原因。
就欠发达国家的经济问题而言,前斯密经济学的重商主义经济学传统将使演化经济学受益匪浅。
与目前的经济思想史教科书广泛流传的看法不同,重商主义是一种关于国家建设的学说,是为了使国家能够建立起新知识的产业,从而创造比较优势。
这种传统的精神实质在经典发展经济学(从20世纪40年代的罗森斯坦2罗丹到60年代末的主流发展经济学)中得到了延续,而英国、德国、美国和日本的经济政策史则证明了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强国富民的学说。
演化发展经济学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按照演化发展经济学的看法,与西方主流经济学把物质资源看作是财富的起源不同,文化即人类的知识和创造力才是财富的真正起源。
分工最重要的作用就是知识积累,而创新则是经济发展最主要的驱动力。
在现代社会中,知识分工而非劳动分工已经居于支配地位,知识不仅在以科学为基础的产业中,而且在整个社会经济中都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战略性资源。
知识积累(在生产中直接表现为技术创新和技术能力的发展)和制度创新交互作用,导致了产业结构演进的不断高级化。
产业越高级,其知识含量就越高,学习和创新的机会窗口就越大,进入壁垒就28 天津社会科学 2006年第6期越高,产品的附加值也就越大,报酬递增程度就越高。
因此,不同的经济活动具有不同的“质量”,一国的产业结构越高级,其知识分工就越细密,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就越有利。
古典经济学家们已经观察到,工业是报酬递增的,而农业则是报酬递减的。
但实际上,正如赖纳特(R einert)指出的,当今存在着许多具有报酬不变、没有进入壁垒和几乎处于完全竞争地位的制造业部门和服务部门。
而另一方面,也存在着知识密集的服务业,在农业中还存在着某些类似于高技术制造业的农业部门。
因此,我们这里所说的产业结构高级化是就知识含量而言的①。
但是,技术创新并不必然导致国民财富的增加。
在这里,我们所说的国民财富的增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利润增加、实际工资收入增加和就业增加。
不同的创新形式对就业的影响是不同的,创新经济学告诉我们,产品创新通过使新技术具体化的新产业创造可以增加就业,但工艺创新在特定产业和地方则会减少就业,而工艺创新通常是通过对传统产业的改造而进行的。
产品创新比工艺创新对一国国民收入(利润和工资)的影响要大得多。
按照赖纳特的看法,携带新技术经济范式的产品创新由于具有高度进入壁垒和动态不完全竞争的特点,因此,技术进步的收益就不会全部被外国的购买者所占有,而是大部分以利润或工资收入的形式,作为动态熊彼特租金归生产国的生产者(包括资本家和工人)所占有,这种技术进步的收益扩散方式被称作“共谋型”分配方式。
但是,由这种新技术经济范式所产生的工艺创新,或者是没有产生动态不完全竞争,或者因为激烈的竞争导致了使消费者受益而使生产者受损的价格下降,这种价格下降使生产其产品的产业的利润和工资都有可能下降,这种技术进步的收益扩散方式被称作“古典型”分配方式。
我们可以设想,如果一国专业化于产品创新,而另一国则专业化于工艺创新,那么,前者的生活标准将比后者增加更快,而后者的生活标准甚至因为技术进步反而下降②。
上述讨论的理论和政策含义是非常清楚的。
那种创造国家财富的经济成就存在于有效的熊彼特主义动态不完全竞争之中,竞争战略的核心就在于选择那些具有动态熊彼特租金的产业,也就是要选择那些技术进步的收益扩散方式具有“共谋型”分配方式的产业。
制度创新和经济政策的目的就是为了创造动态不完全竞争和获取动态熊彼特租金,专利制度和战略性关税保护就是用于这种目的的两种制度,产业政策也是一个国家特别是落后国家创造这种动态比较优势所必须采用的措施。
从历史经验来看,目前的发达国家在从贫困走向富强的过程中都采取了关税保护之类的制度和干预性的产业政策。
亨利七世是在法国勃艮第度过其童年时代的,在那里,他发现当地的普遍富裕状况是来源于使用英国原材料的羊毛纺织业。
亨利七世即位后就开始鼓励本国的羊毛制造业,并且逐渐提高原毛的出口关税和成品布的进口关税,并暗地里招来大批极其熟练的外国制造业技师,使他们在发展初期指导自己的国民进行生产;对企业家进行奖励。
到伊丽莎白一世时期,当具备了充足的制造能力之后,羊毛出口就被禁止了。
英国在早期工业化时期为什么对落后的羊毛纺织业进行保护呢?显而易见,羊毛纺织业比羊毛生产具有更大的知识吸收和创新的机会窗口,在当时其进入壁垒很高,产品的附加值也高,而英国在羊毛纺织业上很落后,如果不采取上述措施,它就无法通过创造动态比较优势超过当时技术先进的法国等国家。
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并不断地发展新工业,英国构建起了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创新体系③。
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作用就是通过干预性的政策推动、保护新知识和创新,这是从15世纪的英国到19世纪的“美国制造体系”和明治时期的日本、再到战后东亚经济的基本经验。
二、拉美经济的结构退化和创新体系的毁坏 如果我们按照演化发展经济学观察当代世界经38 理论经济学研究①②③赖纳特:《竞争力概念及其思想先驱:五百年跨国比较的视角》,载赖纳特、贾根良主编《穷国的国富论:演化发展经济学论文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S1E rik,“R einert,Evo luti onary Econom ics,C lassicalD evelopm ent Econom ics,and the H isto ry of Econom ic Po licy:A P lea fo r T heo rizing by Inclusi on”,2005,h ttp: hum1ttu1eetg1S1E rik,“R einert,Evo luti onary Econom ics,C lassicalD evelopm ent Econom ics,and the H isto ry of Econom ic Po licy:A P lea fo r T heo rizing by Inclusi on”,2005,h ttp hum1ttu1eetg1济就会发现,那些发展迅速的国家在二三十年前都选择了创新机会窗口大的产业,都采用了有目的的国家干预,通过创建国家创新体系,人为地创造了知识经济这种比较优势。
与之相反,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那些受新自由主义影响很大的发展中国家(如拉美地区)都没有认识到在知识生产和诀窍吸收上需要国家干预,而是把技术发展和结构升级完全交付于市场支配,而贸易自由化、放松管制和私有化又进一步破坏了当地生产活动中通过“干中学”积累技术能力的机制,从而使这些国家都丧失了抓住知识经济的机会,结构升级缓慢甚至停止不前。
拉美经委会的经济学家西莫利等人通过把制造业活动划分为自然资源密集的、劳动密集的和研发(R &D )密集的三大类,比较了发达国家、东亚和拉美地区的产业结构变迁与国际专业化形态(参见下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韩国、美国和芬兰的研发密集型产业在所有制造业中所占比例分别增长了4913、2011和2216个百分点,而拉美地区只增长了712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1970年时,韩国在发展的初始条件上要比拉美地区差,其研发密集型产业只是拉美地区的一半,但在随后的30年间其经历了世界上最迅速的增长,从而一跃成为创新型国家。
而且我们也知道,发展经济学中曾较广泛地流传着丰富的自然资源阻碍了拉美经济发展的看法,但芬兰的例子说明这并不是拉美经济结构升级缓慢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他们从没有意识到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性,而盲目地相信新自由主义改革建议的结果。
1970年~2000年的产业结构变迁(%)①国家部门1970年2000年拉美自然资源劳动密集研发密集501328162111511020162813韩国自然资源劳动密集研发密集59132919101728158166010美国自然资源劳动密集研发密集361023194011221417146012芬兰自然资源劳动密集研发密集521024142318401413124614 我们知道,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进口替代时期,拉美国家试图通过贸易保护的工业化改变其在世界经济体系中自然资源出口型经济的不利地位。
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改革放弃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外国资本和市场的力量使大部分拉丁美洲国家又重新走向了静态比较优势的发展道路,这一模式依靠非熟练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严重地忽视甚至放弃了国内技术能力和本土基础性R &D 努力等“知识密集型”的活动。
在20世纪90年代,FD I 的大量涌入和购并使拉丁美洲地区主要是作为两种角色加入世界经济之中,一是日益成为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工业产品(钢铁、纸浆、铜和蔬菜、油等)的供给者;二是在装配线工业模式下利用非熟练劳动力为发达国家生产廉价商品,从而在拉丁美洲出现了两种支配性的国际专业化形态:南椎地带国家专业化于自然资源加工工业,而墨西哥和小的中美洲国家则从事装配线制造业,所有这些生产都是作为国际生产供给链而加入的,并且都是低附加值的活动,产品设计、研发和技术升级的需要和努力是非常微弱的。
根据卡茨(Katz )等人的研究,我们可以把20世纪90年代的结构调整(贸易自由化、放松管制和私有化)对拉丁美洲国家创新体系的破坏做如下概括②。
第一,进口资本品的关税保护被大幅度削减了。
更便宜和更易于获得国外的机器设备,导致许多企业用进口的资本品替代本地生产的资本品,替代工程技术人员和非熟练劳动力,这不仅导致了本土资本品工业的强烈倒退,而且也使企业内部的R &D 活动更不被重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