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故都的秋》看郁达夫“孤独”的人生之秋
内容提要:
《故都的秋》是悲秋还是颂秋的争论一直存在。
既然颂秋,何来悲凉?既然悲凉,何来颂秋?结合郁达夫生平及著作,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在写故都,也是在写自己,写自己薄凉的人生底色,自己孤独的人生之秋。
关键词:故都的秋孤独悲凉
郁达夫是“五四”运动以后影响较大的一位小说和散文作家,也是一个在思想和创作方面表现得比较复杂的作家。
在创作上,他写过许多积极向上、感情健康,反映现实社会的某些本质侧面的优秀作品,也写过不少虽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却流露出感伤、颓废情绪的文章。
他的政论和杂文所表现的思想是激进的,而一些小说和散文的调子却是低沉的。
作为一个爱国主义者,他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反对新旧军阀的罪恶统治,并热烈地探索救国的道路,但作为一个小资产阶级作家,忧郁、孤独和失望的情绪却经常占据他的心灵。
这种矛盾纠结了他一生。
这些在《故都的秋》这篇散文中表露无遗,“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
”【1】与其说作者在写《故都的秋》,不如说作者在写自己孤独的人生之秋。
首先,郁达夫是浙江富阳人,地道的南方人。
他一生浪迹天涯,创办刊物,学校教书,从事创作,投身新文化运动,但活动范围大
抵是在杭州、武汉、上海、广州等南中国的大城市。
他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的人,对南方的自然风光有着敏锐的感受和很深的眷恋,写下了大量优美隽永的游记散文比如《江南的冬景》,写出了江南冬景的可爱、明朗、美丽与生机勃勃。
但是在《故都的秋》中,作者觉得“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能够拿大部分生命去换的东西,可以看出,作者对它的热爱程度。
如此热爱的故都的秋却是:清、静、悲凉!为何?因为这暗合了作者薄凉的精神境界和人生底色。
其次,郁达夫曾说过:“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传”,散文当然更是如此。
“故都的秋”是这样的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清”“静”“悲凉”,便是故都北平的秋在作家意念上的总投影,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和底色。
作者将苦涩的“品味”与生动的景物描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特殊的神韵。
他没有写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他只是依凭一个普通文化人士的眼光来观察和体验故都之秋,他所称道的秋味,存在于那些自然界里自生自灭,不易为人所注意得普通的生命里。
在他的笔下,“故都的秋”有着独特的风姿、独特的色彩、独特的音响、独特的韵味、独特的意境,处处笼罩着一层浓厚的“主观色彩”例如:写秋院的清晨静观,“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听着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寻常景象甚至破败景
象中看出、体验出美来。
写“北国的槐树”的落蕊,“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写“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这些细腻而独特的感受、忧郁而优美的情怀,恐怕只有郁达夫这样一个具有士大夫倾向的读书人才能体验得到,才能表现得这样细腻而深刻。
能做到这样不过是因为作者的迷恋,迷恋契合人生经历底色的故都的秋天而已。
“郁达夫的名作《故都的秋》自诞生以来,就以其独特的魅力拨动着人们的心弦,其传达的是一个迷恋的主题”【2】
作者郁达夫“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作者身在故都,没有刻意去找“预设”的秋景,而是随意“摄景”,便让读者体味出了故都之秋的十分的秋意。
这说明作者摄入文章的秋景与“预设”的秋景相比,虽属“草根”级的,却极富代表性,能够代表了故都秋的特质。
这更说明故都的秋是最最典型的,不必刻意去寻找,身在故都,人便“浸”在了故都的秋味中了,连作者写入文章中的人物都是都市闲人,而非达官显贵或学者名流,人物之间的对话更是平平仄仄京味十足的俚语俗话。
景是普通景,人是下层人,话是世俗话,但“一粒沙中见沙漠,一滴水中见大海”,就是这些巧妙地将读者“浸泡”在了故都的秋味之中,随着作者一起绘秋景,谱秋声,描秋色,赏秋果,而这一切又都显得那么自然,而没有刻意寻找的做作。
这真可谓: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那么,郁达夫《故都的秋》中景语中传达的何尝不是自己心中寥落的秋意呢。
“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
在文章的开头就可以读到这样的句子:“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在文章的结尾可以读到这样的句子:“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作者对故都的秋的向往和眷恋之情,因此就全文看,作者意在颂秋。
但是为什么一开始就在读者感情上涂上一层悲凉的色彩呢?这样写是不是违反了生活的逻辑呢?不,从客观方面讲,这种“清、静、悲凉”正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是作者着力表现的东西因为这色彩本身就是一种美,一片飘零的槐叶能打动人的情意,几声秋虫的哀鸣更足以牵动人的心魄。
从主观方面讲,这种深远的忧思和孤独的冷落感,正是郁达夫当时的心境。
一九三三年四月,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上海移居到杭州,撤退到隐逸恬适的山水之间,思想苦闷,创作枯淡,而这篇散文写于一九三四年,作者正处于苦闷时期,因此,作品中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仅是作者故都
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
再者,这样写也跟作家个人气质有关。
郁达夫,三岁丧父。
十七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十年,所以形成了抑郁善感的性格。
因此由于在客观事物的描绘中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绪,自然要觉得落寞和悲凉,和故都北平一样,作者的感情上也蒙上了一层淡淡的秋意。
再则,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是中国的社会、文化形态急剧转型的一个特殊时期。
对于已经习惯了中国超稳定封建农耕社会的人来说,这一时期的很多现象与事物都是新鲜而难于理解的。
郁达夫生在这样一个时期,这使他注定要卷入时代激荡巨变的旋涡。
郁达夫有着敏感的精神世界,面对知识分子社会地位和作用的转变,他直觉地意识到了现代工商业社会与传统社会的不同:个人的幸福凌驾于一切价值之上;金钱可以赤裸裸地决定一切意义;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同时也沦落到了最为平庸、卑琐的层面。
丧失了出仕的机会,郁达夫只能依靠写作来谋生,这给了他一个将自己内心的苦闷和彷徨以笔书写出来的机会。
在早期的小说中他书写了无爱的青春,人的无意义的生存和像草芥一样的死亡,传达了一个受传统文化熏陶的知识分子在现代社会无所适从的绝望情绪。
但是郁达夫并未就此沉沦,怀着对现代社会的疑虑,他开始了自己的寻求存在意义的旅程。
纵其一生,郁达夫创造了许许多多的死亡意象,他力图通过对死亡的关注来揭示生的意义。
从他的死亡意象的前后变迁,我们可以发现他的小说创作逐渐从关注自我向观注更广大的社
会人生转变。
在这一过程中,他早期作品中蕴涵的现代社会的个人主义文化逐渐减弱,相反,传统文化对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认同成分得以加强。
他作品中“爱欲”的表现也由前期的对灵肉分裂的痛苦的展示向对精神之爱的体认转移。
郁达夫不是一个极端的文化民族主义者,同时他也不是一个完全现代化了的知识分子,在他的文化结构里更多地体现了一种新旧杂陈的特点。
作为一个过渡时期的知识分子,郁达夫必然要面对文化选择这一历史性课题,而这一课题也只有通过他自己的方式才能获得对他个人有意义的答案。
“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郁达夫无心在故都的秋中读出落寞、悲凉,因为他是专程来故都饱尝这故都的秋味的,但受季节、性格、社会生活的潜在影响,落寞、悲凉之情又夹杂在向往、眷恋之情中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使作者生发出了他特有的“郁达夫式的情感”。
郁达夫作品以它的独特的艺术水准矗立在现代文学史上。
其作品有与众不同的创作特性,它仿佛一束惨白小花或一片冷绿的春初野草,在艺苑中别具风韵,引人注目。
在《故都的秋》郁达夫用他的情感绘出了一幅细腻深沉的主观意境图,读者可在对秋色、秋味、秋的意境和秋的姿态的体味中,感受作品美的力量。
这篇散文“物”“我”之间完美的交融和统一,显示了作家卓越的艺术才华。
秋乃心中之秋,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
因此说本文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是对自己人生之秋的无心流
露。
参考文献:
[1]朱一华《品读(故都的秋)中秋的深味》,《文学教育》,文学教育杂志社,2011,11
[2]李在琴《《故都的秋》与郁达夫的迷恋》,《语文教学与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