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阅读课程实施方案(同名39432)

大阅读课程实施方案(同名39432)

大阅读课程实施方案(同名39432)
“大阅读”课程实施方案
诸城市龙源学校王素美
一、课程背景
1、认真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确立现代教育观、课程观、质量观,利用课程分级管理的体制,优化学校课程结构,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资源的功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努力创建学校的教育特色。

2、大阅读课程是根据学校教育教学实际,针对学生学习和思想实际,采用实践—评估—开发的课程开发模式,以满足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因而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参与性。

3、大阅读课程的开发旨在通过对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地评估、以学校为基地,并与外部力量合作,充分利用学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开发出对学生、家长、学校都有积极促进作用的课程,大阅读课程集中体现“以学校为本”的理念,主要强调课程的开放性、民主性、参与性,强调交流与合作,尽可能地培养出有个性、有特色、学业有所长的未来人才。

二、课程目标
1、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

2、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在开发加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4、在学生记忆力发展迅速的阶段,通过背诵古典文化经典,开发起记忆潜能、陶冶其性情、健全其人格,培养聪明健康,知书明理,有着较高人文素养的下一代。

5、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增进下一代对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等各方面的认识和了解,培养其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6、发扬诚信、仁爱、正直宽容的中华民族精神,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促成树立优良的社会责任感,以正风气,以提民心。

7、让学生在诵读高品位典范性的古今文学作品过程中,有机的展开科学
的蔷薇》《战斗的鼓点》,小小说《白菜汤》等可整合为爱国教育系列,开展以“祖国在我心中”“勿忘国耻”“我和祖国共成长”等为主题的团队教育活动根据文章主题分成系列,利用班会和团会时间,开展与本系列同步的主题活动。

5、网络互动。

充分利用学校校园网全面开通、教师人人建有个人主页的资源优势,实行网络教学和教研。

各科负责人把大阅读课程内容作成网页,建立“文苑撷萃”网站。

教师们可以在网上研讨关于课程的教学问题,并根据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对原有内容进行修改和补充。

有些经典的课文,可以制作成优美的课件,在网上资源共享,运用到课程教学中。

6、语文活动。

每学期教研室都要组织一些语文活动,如古诗词读背、手抄报比赛、作文竞赛等,学校也结合节日经常组织此类的活动,并且每个班级都设有专门的阅读课。

课程辅导教师怎样把课程中的知识巧妙的融合到阅读、网上阅览等语文活动中去,是课程教学的一条重要有效的途径。

(二)实施原则
1、自主性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教师讲授、指导少而精,尽量让学生多炼、多动,多给学生以尽可能多的时间与想象、创造空间。

2、自愿性原则:学生在"自选"科目时,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意愿,报名后按各自选择编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3、灵活性原则:教学内容、方法应以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教师应从学生的能力、效果等差异出发、因材施教,灵活的作内容形式上的调整,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4、开放性原则:体现在目标的多元化、内容的宽泛性、即时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可变性,评价的主体性、差异性。

5、以读为主原则:让学生多读多背诵,自读自解自悟,质疑问难。

细细
品位文学作品的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美、哲理美、辞藻美。

6、鼓励性原则:少责备多鼓励,少灌输多开发,没有必要要求统一的程度和一致的欣赏思维。

7、情趣性原则:宁静勿燥,宁简勿烦。

以“寓教于乐”、“寄情于乐画”,养成儿童平和安静,喜思乐学的性情。

8、实践性原则:注重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总结掌握写作方法和技巧,并展开各种形式的写作训练和竞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去,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课程评价
大阅读课程一开始实施,我们就把对学生评价看成教与学的主要的、本质的、综合的一个组成部分,把评价作为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并且从评价理念,评价内容与标准,评价原则与方法,评价工具的设计、评价结果的收集分析反馈等方面着手,从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个方面开展评价,尊重、信任、爱护、宽容学生,关注学生在原有起点上的提高。

我们根据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的种种表现进行全面评价,以形成多样的评价目标和评价手段、灵活的评价方式。

(一)评价原则
1.模糊性原则。

课程教学是一个开放式的不受时间、地点、形式约束的语文学习方式。

对它的评价不能按照正式课程那样运用语感、语素等要素进行细微评价,而要采用模糊评价的方式,从总体方面对课程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如对课外阅读量、阅读面进行评价等。

由于课程学习具有开放性、广泛性,所以又不能强行对每一位学生统一要求、统一步调、统一内容,评价的标准不能一刀切,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只要能够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课程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消除学生的自卑感,增强自信心,评价的目的就达到了。

2.重过程原则。

从教学的过程来看,它是一个“积累于现在,得益于未
来”的过程,其效果很难在短时间得到收效。

因此,我们的评价要注重阅读赏析的过程的评价,收集能够反映学生阅读过程和结果的资料,淡化学习结果的评价。

3.导向与激励性原则。

课程改革目标之一是改变过分强调评价和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文苑》学习评价是建立在导向性与激励性基础上,通过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引导学生达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阅读量,对其进行阅读欣赏的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使其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善读书,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评价手段
学习评价在语文教学中往往具有导向、激励、反馈、总结等重要作用。

在课程的教学中,如何做到评价内容全面、评价标准科学、评价方法灵活、评价过程真实呢?根据课程实际,我制定了“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综合性评价”四个步骤的“个性化阅读教学评价”模式,把对学生的学习评价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始终。

1、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一种动态行为评价。

通过收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准确的数据,按照认知规律对学生语文知识技能的形成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并以评价信息来指导新的教学过程。

①资料查阅法。

查阅内容:课堂笔记、读书笔记、读书心得。

查阅时间:每周查阅一次。

②活动评价法。

在广泛调查学生阅读范围、篇目的基础上,每月开展一次阅读活动,每学期开展2-3次具有专题性的课外阅读活动课,或是阅读经验交流,在活动中评价学生阅读情况,促进学生语文能力提高。

③作品展示法。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提供习作发表的机会。

充分利用好图书角、黑板报、学习园地、班报等媒体,及时展示学生课外阅读成果。

通过作品
展示评价学生的阅读成果,注重个性差异,使学生感受成功的乐趣,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2、诊断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是一种状况评价,是对本章节所学的知识、内容进行测试,了解学生完成具体目标的程度,主要是对因受卷面考试限制而不能测评的知能点进行分散测试。

如听力、说话、朗读等。

分散测试可以采取讲故事、朗读比赛、口头作文等灵活的形式,内容应以各系列的读写训练重点而定。

如在测试小小说时,可进行听力测试,教师范读《上班诀窍》一文,要求学生听后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以及听了文章以后的感受。

这样变消极的应考为积极参与,有利于克服学生应试的恐惧,调动广大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学生发展更全面。

3、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是一种目标达成评价,是在学期末或学年末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为确认学生达成目标的程度进行的总结性测试(期末测试)。

我们把期末测试分为“听力部分”、“朗读部分”、“阅读部分”、“作文部分”四大类。

听力测试可以参照英语听力测试的办法,根据“大纲”的要求和各年级段的实际选择不同的测试题型。

对于容易听清的内容采用听记、填空的形式,对于容易混淆的内容采用判断、选择、问答的形式。

朗读测试主要通过对学生朗读的技巧来进行评价。

如朗读的重音、朗读的速度、朗读的停顿、朗读的感情。

初一年级侧重于正确、重音、停顿,初二年级在此基础上增加语调、语气、感情的考查。

最能体现学生读写能力的阅读部分的比分适当提高,内容从字、词、句、段进行全面考查,如把以前的“选词填空”换成“在文中括号内填上合适的词,使文章通顺、具体、生动”。

这样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思维不再受到答案的限制。

4、综合性评价
综合性评价是在前三种评价的基础上,把一定阶段学生素质发展的成果采
用素质发展报告单的形式展示出来。

我们把综合性评价分为:行为评价、成绩评价、特长评价(兴趣发展)、健康评价、评语评价五个方面,主要以表格的形式来展示。

成绩评价是把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按3:3:4折合成百分制填写。

特长评价主要指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表现在语文上的有:写作、朗读、写字、书法,要求每人必须有一项兴趣特长。

评语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同桌上评、老师点评、家长馈评等。

评价标准细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