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课程教案第九节现代汉语语音规范化语音规范化是指根据语音发展的规律来确立和推广普通话的语音标准。
语音规范化的主要内容,一是审定标准音,二是推广普通话。
一、审定标准音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但这并不意味着把北京话的所有语音成分都纳入到普通话中来,对北京话中的一些土音成分不仅不纳入,而且要排除。
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含义是以北京语音系统为标准,普通话采纳的是北京话的声母、韵母、声调等音系成分。
北京话语音并不等同于普通话语音,北京语音内部还存在一些分歧现象需要规范。
比如:“比较(b ǐjiào)”有很多人读bǐjiǎo,“复杂(fùzá)”有人读fǔzá。
又如“朋友、太阳、工人”等词的后一音节有轻声和非轻声两种读法;“有事(儿)、帮忙(儿)、电影(儿)”等也有儿化和非儿化两种读音形式。
诸如此类的读音分歧现象,对学习普通话和民族共同语的统一显然是不利的,因此必须审定读音标准加以明确规范。
审定标准音工作主要包括:排除北京话的特殊土语成分,轻声词、儿化词的读音规范,普通话异读词的审音问题。
(一)排除北京话的特殊土语成分北京口语里存在着一些土音成分。
比如:“不言(yán)语”说成“不言(yuán)语”,“逮(dǎi)住”说成“逮(dēi)住”,“淋(lín)湿”说成“淋(lún)湿”,“忒(tuī)坏”说成“忒(tēi)坏”。
这些土音是应该淘汰的,当然不能做普通话的标准。
(二)轻声词、儿化词的读音规范轻声和儿化是北京话里突出的语音现象,在语言表达上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不能把它们排斥在普通话之外。
但这并不是说北京话里所有的轻声词和儿化词,普通话都应该吸收。
这是因为:一是汉语南方方言中一般没有轻声和儿化,这些方言区的人掌握轻声和儿化的发音不太容易,也不知道哪些词该读轻声儿化,学习起来普遍感到困难;二是就北京话本身而言,有些词是否读成轻声或儿化也还有分歧。
因此,哪些轻声和儿化应该吸收,哪些应该排除,这是语音规范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北京话中的轻声、儿化,大致有如下三种情况:1.有区别意义、区别词性作用的。
如:合计(商量,盘算)——合计(总共)眉目(事情的头绪)——眉目(眉毛和眼睛)精神(形容词,有活力)——精神(名词,指意志、思维等)自然(形容词,不局促)——自然(名词,自然界)听信儿(等待消息)——听信(相信)吹风儿(有意透露信息)——吹风(用吹风机把头发吹干)尖儿(名词,锋芒)——尖(形容词,末端细小)好儿(名词,恩惠、好处)——好(形容词,优点多的)2.无区别意义、词性的作用,但北京话里只有轻声或儿化一种读法。
如:爸爸意思葡萄便宜包袱庄稼札实阔气窗户亲戚玻璃含糊刀把儿劲头儿手绢儿打盹儿玩意儿花儿馅儿枣儿牙刷儿坎儿井份儿饭核儿3.无区别意义、词性的作用,北京话里两种读法并存。
如:年龄天气牡丹现象打扫消耗针一针儿字一字儿根一根儿开门一开门儿帮忙一帮忙儿上班—上班儿以上三种情况应区别对待:第一种情况应确定为标准音,因为它可以丰富语言的表达手段;对第二种情况也应吸收,这些词如不读轻声或儿化虽然不会改变词义或词性,但由于破坏了这些词固有的约定俗成的语音形式,听起来会让人感到很不自然;对第三种情况,应作为北京话土语成分看待,普通话就不要吸收了。
普通话轻声儿化的规范问题还有大量具体工作要做。
比如轻声词的规范工作,还应该对无区别作用、无规律可循的第二类情况的轻声词,据现实语音的发展做进一步的调查、审定,特别是有意见分歧的,应本着从严把握的原则,以尽量减轻方言区人们学习的负担。
儿化词的规范也应像确定必读轻声词表一样,确定一份必读儿化词表。
必读儿化词的选择应该根据普通话书面语言的口语形式从严掌握,另外对书面上“儿”字的有无做出统一规定(词形规范),这样有了文字的提示,必读儿化词的数量又能控制在为数不多的范围内,那么儿化词的学习和使用就不会成为一大负担了。
(三)异读词的审音问题异读词是一个词或词内某个语素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
例如,“混淆”可以读成h ùnxiáo,也可以读成hǔnxiáo;“步骤”可以读成bùzhòu,又可以读成bùzòu。
但要注意,同一个汉字在不同的词里因意义不同而有不同的读音,这不是异读词,而是多音字。
如“学校(xiào)——校(jiào)对”、“处(chǔ)分——处(chù)所”。
异读词才是普通话语音规范需要审订的对象。
异读词的产生主要有如下几种原因:1.口语读音与书面读音并存口语读音也叫白读音,书面读音又叫文读音。
文白异读就是同一个词或语素读书时是一个读音,在日常口语中又是另一个读音,两种读音并存。
如“熟悉”的“熟”,口语读shóu,书面语读shú。
2.方言与北京话原读音并存有的方言词的读音被吸收到北京话里来,与北京话原读音并存。
如“揩油”的“揩”,吴语读kā,北京音读kāi。
3.讹读音与正读音并存有的词或语素被人读错了,人们以讹传讹,影响越来越大,造成错误的读音和正确的读音并存。
如“荒谬”的“谬”,正读为miù,讹读为niù;“酵母”的“酵”,正读为jiào,讹读为xiào。
4.背离语音演变规律的读音与合于规律的读音并存。
如“帆船”的“帆”、“危险”的“危”、“期望”的“期”,是古浊音声母的平声字,按语音演变规律应归入普通话的阳平调类,可是在北京话发展过程中这些词又出现一个不符合发展规律的阴平声调,两者并存。
这种词作为普通话词汇的一部分,自然应有统一的读音标准,以减少语音的分歧。
由于异读词产生的原因十分复杂,取哪一个读音为标准,需要定出明确的原则。
一九五六年,中国科学院成立了普通话审音委员会,专门对这些异读词进行审订,他们拟定的审音标准和原则是:1.一个字的读音在北京话里非常通行而不合北京语音一般发展规律的,这个音还是可以采用,但同时也要考虑到这个音在北方方言里是否用得广泛。
如“危、期”和“帆”字一样,在古代都是浊音声母的平声字,应归入普通话的阳平调类,但是阴平的读法在北京话和北方方言中用得更为广泛,因而把阴平调确定为它们的标准音。
对那些既不符合语音演变规律,又没在北京话中通行的北京读音则不可采用。
例如“暂(zhàn)、酵(xiào)”的京音读法就未被采用。
2.“开,齐,合,撮”的读法,原则上以符合语音发展规律为准。
例如“嫩”的音定为nân,而不用nùn;“淋”的音定为lín,而不用lún或lǘn。
3.古代清声母入声字在北京话里没有异读的,就采用北京已经通行的读法;凡有异读的,假如其中有一个是阴平调,原则上就采用阴平的读法。
例如“息”定为xī,“击”定为jī。
否则可考虑确定一种比较通用的读法作为规范的读音。
上述的原则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是通行性的原则,一是规律牲的原则。
根据这种原则,审音委员会着手异读词的审音工作。
1957年发表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初稿》正编,1959年发表续编,1962年又发表了第三编。
1963年又将这三次发表的审音表汇辑成《普通话异读词三次审音总表初稿》。
1982年6月,普通话审音委员会又对《总表》进行了修订。
修订稿经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广播电视部审核通过,1985年12月27日正式公布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规定从公布之日起,普通话异读词的读音、标音都以此表为准。
这对普通话语音的规范工作来说,是大大前进了一步。
二、推广普通话语音规范化的任务,除确立标准音之外,还要推广标准音,即推广民族共同语——普通话,消除方言的隔阂。
普通话和方言的重要差别是语音,因此,推广普通话的中心任务,就是推广普通话的标准音。
推广普通话对不同对象应有不同的要求。
方言区人学习普通话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一定时期内,要允许发音不太标准的“大众普通话”的存在,同时要鼓励人们努力克服方音的影响,尽快向标准普通话靠拢。
对影响面广、影响力大、示范性强的播音、演艺、教育等行业,必须对其从业人员的普通话语音作明确的规定,以保证工作质量。
1994年10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广播电影电视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决定》,并颁布了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等级标准。
这个测试的目的,是评定测试人普通话所达到的水平等级,所颁布的标准把普通话分为三级,每级设甲、乙两等(共三级六等)。
并且规定,对播音员、节目主持人、教师等岗位人员,从1995年起逐步实行持普通话等级证书上岗制度。
这个测试是口语的测试,其中,语音的规范标准程度占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这无疑对推广标准音是一个有力的促进。
思考和练习一、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是否意味着北京人的所有语音成分都是标准的?二、为使方言区的人学习普通话方便,普通话能否取消“轻声”和“儿化”。
三、什么是异读词?和多音字有什么区别?四、异读词的审音标准和原则有哪些?五、读下列词语并注音。
剥削切削锋芒毕露露面吓唬恫吓职称相称阿弥陀佛阿姨给我供给薄弱薄饼发人深省节省牲畜畜牧相安无事相机行事脉络分明脉脉含情露宿星宿三天两宿差别出差差劲和面和平一唱一和中途中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