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三级)人力资源管理师
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区别
劳动关系 劳 务 关 系
■主体不同:一方是用人单位, ■主体没有限制; 一方是劳动者;
■目的不同:以购买劳动力, ■以劳动成果为目 实现劳动过程为目的; 的;
■关系不同:有隶属关系 ; ■没有隶属关系 ; ■合同形式不同:要式合同; ■无限制; ■适用法律不同:《劳动法》。 ■《合同法》。
前
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 系是劳动(合同) 关系。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 作中的员工招收、录用、企业内人力资源的 配置、工资的支付或升降、员工奖惩等项事 务,以及在劳动关系管理中表现为劳动合同 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都属于 劳动法律行为。因此,了解、熟悉和把握劳 动保障法律、法规的规定及程序,是依法制 定企业内部劳动管理规章制度,做好人力资 源管理工作的最基本的要求。
第六章 劳动关系管理
第一节 劳动关系的调整方式
一、劳动关系的概念
劳动关系(广义):是指人们在社会劳动 过程中产生的双互之间的社会(权利、义务) 关系。
劳动法律关系(狭义、专指):是指用人 单位招用劳动者为其成员,劳动者在用人 单位的管理下提供有报酬的劳动而产生的, 属于我国劳动法律法规规范、调整范围的 权利和义务关系。
第六章 劳动关系管理
学习目的
劳动关系(亦即劳动法律关系或劳动合 同关系)是劳动法律法规的调整对象, 也是《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区别 于其他民商法(如《民法通则》、《合 同法》等)而成为独立的部门法的核心 原因。准确把握劳动关系的特征,是准 确识别、认定和建立劳动关系,正确理 解和适用《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 前提。
生的关系 (E)某大学生利用假期义务为社区做社会
调查工作而发生的关系
(四) 劳动法律事实
客观存在、客观事实、法律事实的区别: 客观存在:哲学概念,与人类认识无关
、纯客体性的实在。 客观事实:被人类感知的存在。 法律事实:
概念:就是劳动法律规定的、能够引起
案例
2001年9月3日,广东省四会市的李兆兴持借款借 据等证据向广东省四会市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该借据的内容 为:“今借李兆兴现金1万元整(10000元)作购房之 用(张妙金跟陈超新购入住房一套),现定于今年8月底还 清,逾期不还,将予收回住房。此致 借款人张妙金、父张 坤石、母陆群芳、妹张小娇 2001年5月1日。”李兆 兴请求法院判令张妙金、张坤石、陆群芳、张小娇4被告归 还借款和利息并承担诉讼费用。四会市法院立案后确定适用 简易程序审理,排定由该院民庭审判员莫兆军独任审判。9 月27日上午,莫兆军依民事诉讼简易程序审理该案。期间 ,依法进行了法庭调查、质证、辩论和调解。经调查,原、 被告双方确认借条上“张坤石、陆群芳、张小娇”的签名均 为本人所签,被告张小娇辩称,借条是因当年4月26日其 装有房产证的手袋被一名叫冯志雄的人抢走,其后冯带原告 到张家胁迫其一家人签订的,实际上不存在向原告借款的事 实。
案例
庭审后,莫兆军通知冯志雄到法院接受调查,冯志雄对张小 娇提出的借条由来予以否认。9月29日,四会市法院作出民事 判决,判令被告张坤石、陆群芳、张小娇于判决生效后10日内 清还原告李兆兴的借款1万元及利息,并互负连带清还欠款责任 ;被告张妙金不负还款责任。判决书送达双方当事人后,被告没 有上诉,该判决发生法律效力。11月8日,李兆兴向四会市法 院申请执行。13日,该院依程序向被告送达了执行通知书。1 4日中午,张坤石、陆群芳夫妇在四会市法院围墙外服毒自杀。 之后,四会市公安机关进行侦查,查明李兆兴起诉所持的“借条 ”确是他伙同冯志雄劫取张小娇携带的“国有土地使用证”后持 凶器闯入张家住宅,胁迫张坤石、陆群芳、张小娇写下的。
2004年4月28日,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经审判委员会讨 论认为:1. 莫兆军根据已质证的证据确认的证据认定借贷关系成 立,没有失职之处;2. 法官判断民事案件是否有犯罪嫌疑必须 有相应的证据支持;3. 司法实践中,案件一方当事人在书证面前 提出异议但因为举证不能而被判败诉的案件通常是权利义务关系 明确而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4. 指控莫兆军“应当预见而没有预 见严重后果”以及“该严重后果与其职务行为有必然联系”的理
2002年10月22日,法官莫兆军因玩忽职守罪嫌疑被 肇庆市人民检察院刑事拘留并提起公诉,11月4日被逮捕,2 003年9月4日被取保候审。
案例
肇庆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于2003年12月4日判决, 宣告被告人莫兆军的行为不构成犯罪。
肇庆市人民检察院抗诉提出:(一)莫兆军在审理李兆兴诉 张妙金等借款纠纷一案中,有严重不负责任、不正确履行职责的 玩忽职守行为。(二)被告人莫兆军的玩忽职守行为与造成重大 损失之间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二、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
1.劳动关系的法律特征
(1)内容只能是权利、义务; (2)主体双方是双务关系; (3)具国家强制性。
二、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
2. 劳动关系的一般特征
(1)劳动关系的主体一方是通过提 供劳动能力而获取报酬的劳动者(自 然人),另一方是占有和提供生产资 料(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向劳动 者支付劳动报酬,并具有独立行为能 力,依法成立的经济、机关事业和社 团组织(企、事业单位,团体法人和个 体经济组织)。
(三)劳动关系构成要素
1. 主体:用人单位和劳动者。 2. 内容:权利和义务。 3. 客体:主体权利义务所指向的事
物,即权利义务的具体形式,如劳 动、休息、工资等。
下列社会关系中,不属于劳动法 调整的劳动关系是( )
(A)某公司向职工集资而发生的关系 (B)劳动者甲与劳动者乙发生的借款关系 (C)两企业之间签订劳务输出的合同关系 (D)某民工被个体餐馆录用为服务员而产
2. 劳动关系的一般特征
(2)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关系具 人身性。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体现为劳动力的付出和使 用关系,注重劳动力的交换而非劳 动成果的交换;
二是劳动具有不可替代性,劳 动者须亲自履行劳动义务,非经用 人单位同意,不能由他人代替。
2. 劳动关系的一般特征
(3)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关系兼具 平等性和隶属性。平等性体现在双方在 劳动合同上的平等关系;隶属性体现在 劳动者成为用人单位的一员,溶入一个 组织中劳动,要服从用人单位的组织管 理、指挥安排,遵守用人单位的所有依 法制订的规章和制度,并且不能占有和 支配自己的劳动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