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有财产与异化劳动——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再解读[摘要]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之间的关系问题贯穿于马克思理论研究的始终,是理解马克思整个思想的重要线索,然而由于马克思本人在论述两者关系时,没有对外化劳动与异化劳动、私有财产的原初意义与后来发展之后的形态作出清晰明确的说明,使得作为读者的我们常常会在理解两者关系时陷入困境。
针对这一理解上的困境,本文主要明晰了以上几个概念,在此基础上重新解读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的关系,以及对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扬弃。
[关键词]外化劳动异化劳动私有财产共产主义马克思本人论述的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的关系是怎样的?关于这一个问题,国内外学术界大致有三种不同的具有代表性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虽然私有财产本身来源于异化劳动,但是从资本主义生产制度的表面看来,它却相反地表现为异化过程借以实现的手段。
应当在马克思之外寻求对两者关系问题的解答。
第二种观点认为,究竟劳动的异化在先还是私有财产在先?这个问题的提法本身是不正确的。
青年马克思所说的异化和私有财产在某种意义上是等同的。
第三种观点认为,马克思断语是正确的,具有振聋发聩的意义,关键是要区分两种劳动异化、两种私有财产或者要明确马克思所说的私有财产的三种含义。
在我看来,以上三种观点都有其合理之处。
但是,我认为,马克思本人虽然并未十分明了地解决问题本身,但是他的断言已经包含了对问题本身的解决,只是没有对此做出细致透彻的论述。
本文试图通过解读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立足于马克思思想本身来寻求答案,澄清马克思所使用的概念的一些模糊之处,对其关于两者关系的论述作出合乎逻辑的分析。
一、外化与异化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探讨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的关系时,有时会混用外化劳动和异化劳动,而这也正是造成读者误解的原因所在,因而我们有必要首先考察一下外化劳动和异化劳动各自的概念内涵,明确两者的异同。
1.对象性存在和主体本质的外在化外化,就其字面意义而言,是指相对于自身而言的外在化存在。
在人们的经济活动中,外化主要有两种含义:其一是作为劳动手段、劳动对象的对象化存在;其二是作为劳动结果的主体本质的外在化存在。
第一种存在又叫作对象性存在;第二种存在又叫作主体本质的外在化存在。
下面将一一论述。
对象性存在是自然界中存在着的对象,是劳动借以实现的手段和对象。
这一对象既包含纯自然状态之中的对象,又包含人化自然中的对象。
人化自然凝结了一定的主体力量的付出,在某些情况下也是主体本质的外在化和对象化,但它有待于进一步地凝聚主体的本质力量。
人化状态之中的对象性存在,是始终作为劳动手段或者劳动对象存在着的,是有待被改造的对象。
对象性存在是人的主体本质外在化的前提条件。
正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首先必须要有对象性存在作为先决的条件,劳动者才有可能将自己的本质力量作用于这一劳动对象,主体的本质力量和劳动对象的结合也就是主体本质的外在化存在。
主体本质的外在化,又即对象化的本质力量,是劳动者将自己的劳动作用于对象性存在之后,而形成的劳动成果。
主体本质的外在化是以劳动成果的形式存在的,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之中,物化为对象的劳动,又是劳动的对象化。
与对象性存在相比,主体本质的外在化必然凝结着主体的付出,并且包含主体付出所作用于的对象——对象性存在;而对象性存在不一定非要包含主体力量的付出,可以凝结主体的付出,也可以是纯自然的。
在马克思看来,异化是主体本质的外化存在发展为自身的对立面,即对象化的本质力量不属于劳动者,反而属于劳动者之外的他人。
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是在第二个意义上使用“外化劳动”的概念的,即主体本质的外在化。
异化劳动是以外化劳动为基础和前提的,没有外化劳动所形成的劳动成果,就不可能出现对他人劳动和劳动产品的占有了,也就不会出现劳动的异化现象了。
马克思是通过对对象化的本质力量与劳动者自身存在着不同性质的关系来界定外化劳动和异化劳动的。
2.异化劳动马克思的异化史观深受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异化史观和黑格尔关于“劳动是人的本质”的思想的影响。
在界定异化劳动时,马克思批判性地吸收了黑格尔的“劳动是人的本质”这一思想的合理内核,但是相比黑格尔,马克思的劳动概念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具有现实的指向性。
他认为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就是劳动,这就是人的本质。
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现实的劳动却是强制性的、被迫的,因而是人的本质的异化。
由此出发,马克思从“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具体得出了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这四个规定依次递进,层层深入。
第一,从生产结果来看,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当前的经济事实是:“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
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
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
”i[1]这一事实就表明了,劳动者通过劳动所生产的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劳动者的力量,同劳动者相对立。
在此,我们还可以看出,马克思先在地设定了一个事实前提:即固定在某个对象之中的,物化的劳动与劳动是直接统一的。
也就是说,谁生产了劳动产品,谁就应该占有劳动产品,这才是本真状态,才是符合人性的。
然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呈现的活生生的现实赤裸裸地向我们展示了劳动者与其生产的劳动产品之间极不协调的甚至互相对立的状态,这是从对当前的经济事实的直接观察中得出的异化劳动的第一个规定,又称物的异化。
第二,从生产行为本身来看,劳动者和他的劳动活动相异化。
马克思认为劳动者同劳动产品的异化关系有着更为深刻的根源,这就是劳动者和劳动活动的异化。
因为“产品不过是活动、生产的总结。
”ii[2]“如果工人不是在生产行为本身中使自身异化,那么工人活动的产品怎么会作为相异的东西与工人对立呢?”iii[3]在马克思看来,作为既定的劳动成果之所以和劳动者相对立,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创造劳动成果的劳动本身已经同劳动者相异化了。
劳动本身同劳动的异化又即人的自我异化。
自我异化与物的异化既在时间上是一先一后的关系,又在内在关系上是生成与被生成的关系。
“因此,如果劳动的产品是外化,那么生产本身必然是能动的外化,活动的外化,外化的活动。
”iv[4]劳动的异己性完全表现在: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就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
很显然,此时的劳动,对工人来说,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别人的,是作为一种外在性的东西,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
第三,从人的类本质来看,劳动者与他的类本质相异化。
马克思认为,人是类存在物,生产生活本身就是类生活,正是在改造对象的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
然而由于异化劳动从人那里夺去了他的生产的对象,也就从人那里夺去了他的类生活;又由于异化劳动把自由、自为的活动贬低为谋生的手段,也就把人的类生活变成了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
这样一来,异化劳动造成了如下后果:“人的类本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类能力——变成对人来说是异己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
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同样使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使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
”v[5]可见,人的类生活由于劳动对象被剥夺而被剥夺,不仅对于工人是如此,而且对于不劳动而坐享其成的资本家而言也是如此;人的类本质因为劳动本身的异化而由目的变为手段、工具。
第四,人与人关系的异化。
这一规定是由前三个规定直接推导而来的。
马克思指出:“人对自身的关系只有通过他对他人的关系,才成为对他来说是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
”vi[6]马克思认为,人对自己的劳动产品和劳动活动之所以是异己的、敌对的关系,原因就在于这一劳动产品及劳动活动本身的主人是站在劳动之外的与劳动者相对立的强有力的、敌对的人。
依此逻辑,由人物关系的异化,就可以推导出人与人关系的异化。
马克思还说:“人的类本质同人相异化这一命题,说的是一个人同他人相异化,以及他们中的每个人都同人的本质相异化。
”vii[7]3.外化劳动和异化劳动的关系马克思在论述外化劳动时始终是在“主体本质的外在化”的意义上使用的,即强调作为劳动结果的对象化存在。
按照马克思的逻辑,这一物化的劳动与劳动者是直接统一的,这也是外化劳动的题中之义。
而异化劳动是指物化的劳动转化为自己的对立面。
仔细分析一下,不难看出,外化劳动和异化劳动所代表的实体其实是同一个对象,即物化在对象中的凝结着主体的付出的劳动,即物化的劳动。
所以,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曾多次并列使用两者。
例如“总之,通过异化的、外化的劳动,工人生产出……资本家……对这个劳动的关系。
”viii[8]有时候,马克思在“异化”的意义上,使用了“外化”的概念,例如马克思在分析国民经济学的外化劳动概念时说:“尽管私有财产表现为外化劳动的根据和原因”,ix[9]这里的“外化”实质应是“异化”的意义,然而,正是因为马克思未对两者作出明确的区分,我们在理解马克思的文本著作时,会常常陷入困境。
其实,外化和异化是有区别的,区别之处在于当它们同时作为物化于对象中的劳动时,与劳动者的关系不同,具体而言,是相反。
外化劳动是一个人的活动、时间对象化于外在的世界中,同时这一外在的世界仍然属于劳动者自己;而异化劳动也是一个人的活动、时间对象化于外在的世界中,但是,这一外在的世界不属于劳动者自己了,而是属于与劳动生疏的,站在劳动之外的人。
在承认和认清两者区别的基础上,我们也应该深入地去了解两者之间的关联,这也是很重要的。
首先,两者同属于劳动者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
其次,外化劳动是异化劳动形成的可能性条件,是作为前提的。
也就是说,没有外化劳动,根本无从谈起异化劳动,异化劳动是以外化劳动作为逻辑起点的。
因为没有以劳动产品的形式存在的外化劳动,也就不会有有别于劳动者的他人对劳动产品的占有了,也就没有异化劳动了。
再次,外化劳动只是异化劳动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并非所有的外化劳动从一开始就以异化劳动的形式存在,也并非所有的外化劳动都一定会转化为异化劳动。
而只有当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的关系由直接统一转化为直接对立时,我们才能说,外化劳动转化为了异化劳动。
由同一向对立的转化是需要一定的历史条件的,对此,马克思有其深刻的论述,这又涉及到另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私有财产。
二、私有财产要探讨外化劳动、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的关系问题,必须首先弄清出私有财产从开始出现到后来发展的情况以及作为第一性的劳动和作为第二性的私有财产之间的逻辑先后关系。
1.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作为自为地存在的活动,作为主体,作为个人的私有财产,就是劳动。
”x[10]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是财富的惟一源泉,把劳动视为自己的原则(财富的主体本质),不再认为私有财产仅仅是人之外的一种状态(财富的客体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