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论文标题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研究姓名汪涛所在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专业班级电商升本151学号 **********日期 2015 年12月20日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研究【摘要】马克思对我们来说是历史人物了,但它的理论一直伴随着我们社会的发展,并且正确地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无论是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还是欧美的众多资本主义国家,他们都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并将其运用到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
“马克思仍然是我们的同时代人”这句话充分诠释了上述情况。
然而要系统、全面地理解这句话的正确性,就得从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出发,进而讨论它的科学性和当代意义,最后结合这三方面的内容,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概念;科学性;当代意义一、马克思主义的概念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提出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理论体系,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留给我们的大量精神财富,连同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在继承和发展的实践中创造的理论成果,构成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思想宝库。
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做出不同的回答。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这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早在马克思在世的时候就已经使用。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至于为什么以马克思的名字命名这一理论,恩格斯在1886年曾经作了说明。
他说:“我不能否认,我和马克思共同工作40年,在这以前和这个期间,我在一定程度上独立地参加了这一理论的创立,特别是对这一理论的阐发。
但是,绝大部分基本指导思想,尤其是对这些指导思想的最后的明确的表述,都是属于马克思的。
……没有马克思,我们的理论远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所以,这个理论用他的名字命名是理所当然的。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能把客观规律近似地描述出来就是科学,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表现在一下两个方面。
1.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的科学性马克思的资本论以自然科学的精确性研究商品,研究市场经济,研究资本主义,发现了商品价值里面的剩余价值,发现了资本剥削和积累的秘密,发现了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和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规律,资本论的煌煌巨著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基础。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根基,因此,现代精英或者是极力想颠覆剩余价值理论,鸡蛋里面挑骨头吹毛求疵。
或者是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随意地栽到别的不相干或次要的词句上,讲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却不讲剩余价值理论,力图淡化和边缘化剩余价值理论,但剩余价值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份量实在是太重了,象一座大山一样挪移不开。
2.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性,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马克思以前的哲学都不是彻底的科学,马克思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结合起来,哲学才摆脱了唯心主义和机械唯物论成为彻底的科学。
只有历史唯物主义发现以后,历史才真正成为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才有了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认识,经济与政治关系的认识,才有了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的认识,才有了对不同的历史的生产方式及其所决定的历史社会形态的认识,才有了对阶级阶级斗争的深刻认识,才有了对阶级的国家对阶级的意识形态的深刻的认识,从而建立起了对社会的一整套科学认识的体系。
历史再也不是一团乱麻,不是永世不变的“千年王国”,完全和任何客观事物一样是一个可以被分析研究和认识的有规律地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存在。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存在于其基本原则的不变性,又存在于它的不断发展中。
三、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马克思本人虽然早就离我们远去已经有100多年,但他的理论、它的思想在当代还是具有深远的意义。
具体来说,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表现在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
1.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影响力马克思主义自从产生以来,在世界历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
它不仅使人类的很大一部分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方向,而且,它对资本主义严重弊端的深刻批判从反面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调整,使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中的社会主义因素明显增长,大大提升了整个世界的文明水平。
在当今世界上,马克思主义尽管不占主流地位,但其影响还是相当大的。
仅以英国、法国、德国和美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例,即可说明这一问题。
西方国家的社会党、民主党奉行指导思想多元化,而其中的一元,在多数社会党、民主党那里,就是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或社会历史思想。
例如,1989年12月20日通过的《德国社会民主党基本纲领》在“我们的历史渊源”部分说:“欧洲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想渊源来自于基督教、人道主义哲学、启蒙运动思想、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和社会学说,以及工人运动的经验。
”这里提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和社会学说”,表明他们没有放弃马克思主义。
在西方主流经济学中,马克思主义也占有一定的地位。
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A·萨缪尔森和威廉·D·诺德豪斯的《经济学》,尽管他们不赞成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等观点,但仍然借助他人之口承认:“19世纪的思想家,没有一个像马克思那样对人类产生如此直接、深思熟虑和巨大的影响。
”在当代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对经济的国家干预和宏观调控中,在日渐增多的员工持有股份的实践中,在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社会公正水平的日益增长中,在城乡差别、工农差别、体脑差别的不断缩小中,也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巨大和深远的影响。
再如,众所周知,西方许多著名思想家,例如萨特、海德格尔等,都很尊崇马克思甚至自称是马克思主义者。
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认为,“马克思主义非但没有衰竭,而且还十分年轻,几乎还处在童年时代:它才刚刚发展。
因此,它仍然是我们时代的哲学:它是不可超越的,因为产生它的情势没有被超越。
我们的思想不管怎样,都只能在这种土壤上形成;它们必然处于这种土壤为它们提供的范围内,或是在空虚中消失或衰退。
”德国存在主义大师海德格尔认为,“马克思在体会到异化的时候深入到历史的本质性的一度中去了,所以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的观点比其余的历史学优越。
”因此,正如有人所说,“在当代世界,对马克思一无所知,等于半个文盲。
”对中国来说,马克思主义的作用更加不可忽视。
有了马克思主义,才有中国共产党,才有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胜利。
2.马克思主义的现实的影响力近代以来西方国家的发展,主要是以自由主义为理论支撑的。
它强调自由,强调市场,忽视公正和公平。
而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其政治经济学的主要取向,就是追求社会公正和公平。
它对于自由主义具有重要的制衡和矫正作用。
两者的适当结合,有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
因此,西方国家的不少有识之士提出:“我们要市场经济,不要市场社会。
”我国现在也存在着类似情况。
王绍光指出,中国改革以来经历了从伦理经济到市场社会的转变。
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促进了社会财富的巨大增长,但在90年代末期市场原则开始席卷非经济领域,大有成为整合社会生活机制的势头。
经历了“市场社会”的梦魇之后,中国已出现了蓬勃的反向运动,并正在催生一个“社会市场”。
在社会市场里,市场仍然是资源配置的主要机制,但政府通过再分配的方式,尽力将对与人类生存权相关的领域进行“去商品化”,让全体人民分享市场运作的成果,分担市场运作的成本,从而把市场重新“嵌入”社会伦理关系之中。
这在一定意义上证明了,在当代世界包括中国,马克思主义仍然不可或缺。
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有7000多万党员的大党、中国作为一个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必须有一个共同理念和精神支柱,否则,必然是一盘散沙,党将不党,国将不国。
这个共同理念和精神支柱,只能是马克思主义。
因为经过几十年的学习、宣传和教育,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已经深入党心、民心,成为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
它是我们建构这个共同理念和精神支柱的现实基础。
诚然,在马克思、列宁等人的学说中,也有某些过时的甚至错误的成分,但它的主要内容特别是其世界观是正确的,是我们继续前进的指导思想。
我们应当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并使之不断得到新的解释和建构,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而发挥它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巨大的促进作用。
总之,从历史与现实两个方面的统一来看,我们必须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
当然,这是指科学理解的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它的以实践首先是物质生产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人民性相统一、求真理与求价值相统一的基本精神,即在尊重客观规律特别是社会规律的基础上,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
【参考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美]保罗·A·萨缪尔森, 威廉·D·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2 版): 下卷[M].高鸿叶, 等译.北京: 中国发展出版社, 1992年版年版。
③《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05年(3)。
④王绍光《大转型: 1980 年代以来中国的双向运动》,《中国社会科学》。
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3版,责任编辑-王瑾、岳永华、胡卫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