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郡中学2009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物理(文科)试题命题人:毛海明时量: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20小题共60分) 1.下列四组单位中,哪一组中的各单位都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A、克、焦耳、秒B、米、牛顿、秒C、米、千克、秒D、米、千克、牛2.关于位移和路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位移和路程是两个完全相同的物理量B.物体沿直线朝同一个方向运动时,通过的位移大小等于路程C.几个运动物体的位移相同时,路程也一定相同D.物体通过的路程不为零,位移也一定不为零3、关于电磁波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B. 电磁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C. 麦克斯韦第一次通过实验验证了电磁波的存在D. 法拉第第一次通过实验验证了电磁波的存在4.关于经典力学的局限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经典力学适用于宏观低速运动的物体B.由于经典力学有局限性,所以一般力学问题都用相对论力学来解决C.火车提速后,有关速度问题不能用经典力学来处理D.经典力学只适用于像地球和太阳那样大的宏观物体5.关于速度与加速度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A.物体的速度为零,则加速度也为零B.物体加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速度的方向C.物体的速度变化越大,则加速度越大D.物体的速度变化越快,则加速度越大6.关于摩擦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运动的物体只可能受到滑动摩擦力B.静止的物体只可能受到静摩擦力C.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可能与运动方向一致D.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运动方向相反7.如图所示,一根弹簧,其自由端B 在未悬挂重物时指针正对刻度5,在弹性限度内,当挂上80 N 重物时指针正对刻度45,若要指针正对刻度20 应挂重物是A.40 N B.30 N C.20 N D.因k 值不知无法计算8.关于牛顿第三定律,下面说法中错误的是A.两物体间有作用力,就一定有反作用力B.两物体间先有作用力,后有反作用力C.两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消失D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作用在不同物体上的9.两个力的合力为50N ,其中一个力为30N ,那么另一个力的大小可能是A .10NB .15NC .80ND .85N10.甲、乙两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已知甲物体的质量是乙物体的2倍,而甲距地面的高度是乙距地面高度的一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甲物体的加速度是乙物体加速度的2倍B .甲物体着地的速度是乙物体着地的速度的2/1C .甲物体下落的时间是乙物体下落的时间的2/2D .甲、乙两物体的末速度相同11.关于能量和能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由于自然界的能量守恒,所以不需要节约能源B .在利用能源的过程中,能量在数量上并未减少C .能量耗散说明能量在转化过程中没有方向性D .人类在不断地开发和利用新能源,所以能量可以被创造12.如图所示,一段通电的直导线平行于磁场方向放入匀强磁场中,导线中的电流方向由左向右.将导线从图示位置在纸面内转过90°,在此过程中导线所受安培力的大小A .保持不变B .由零逐渐增大C .由最大逐渐减小到零D .先增大再减小到零13.一个电动机上标“220 V lkW ”,那么为了使它正常工作, 所使用的正弦交流电压是A .电压最大值为 220 V ,电流最大值约为3.2 AB .电压最大值为 311 V ,电流最大值约为 4.5 AC .电压有效值为 220 V ,电流有效值约为 4.5 AD .电压有效值为 311 V ,电流有效值约为 3.2A14、一颗人造卫星在地球引力作用下,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已知地球的质量为M ,地球的半径为R ,卫星的质量为m ,卫星离地面的高度为h ,引力常量为G ,则地球对卫星的万有引力大小为A .2)(h R Mm G +B .2R Mm G C .2h Mm G D .h R Mm G + 15.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物体必须受到恒力的作用B .物体所受合力必须等于零C .物体所受合力的大小可能变化D .物体所受合力的大小不变,方向不断改变16.如图所示,在研究平抛运动时,小球A 沿轨道滑下,离开轨道末端(末端水平)时撞开接触开关S ,被电磁铁吸住的小球B 同时自由下落,改变整个装置的高度H 做同样的实验,发现位于同一高度的A 、B 两个小球总是同时落地,该实验现象说明了A 球在离开轨道后A .竖直方向的分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B .竖直方向的分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C .水平方向的分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D .水平方向的分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17.关于人造卫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已知地球半径为6370 km)A.运行的轨道半径越大,线速度也越大;B.运行的速率可能等于8.3 km /s ;C.运行的轨道半径越大,周期越大;D.运行的周期可能等于80 min 。
18.某小船在静水中的速度大小保持不变,该小船要渡过一条河,渡河时小船船头垂直指向河岸.若船行至河中间时,水流速度突然增大,则A .小船渡河时间不变B .小船渡河时间减少C .小船渡河时间增加D .小船到达对岸地点不变19.物体运动过程中,重力对其做正功500J ,则物体的A .动能一定增加500JB .动能一定减少500JC .重力势能一定增加500JD .重力势能一定减少500J20.物体在做下列哪种运动时机械能一定不守恒A .自由落体运动B .平抛运动C .跳伞员带着张开的降落伞在空气中匀速下落D .用细线拴着小球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二.填空题(本题5小题,共20分)21.远距离输电时,为了减少输送过程中的热损耗,常采用________输电(选填“高压”或“低压”). 在输电线路上若有一个如图所示的理想变压器,其原线圈匝数n 1小于副线圈匝数n 2,则原线圈两端的电压U 1________副线圈两端的电压U 2(选填“大于”或“小于”).22.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实验中,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小车带动纸带运动,用打点计时器打下一条点迹清晰的纸带,如图所示.打点计时器打点的时间间隔为0.02s ,按打点时间先后顺序,每五个点取一个计数点,依次得到A 、B 、C 、D 、E 五个计数点.用刻度尺量得B 、C 、D 、E 各点到A 点的距离分别为AB =7.60cm ,AC =13.60cm ,AD =18.00cm ,AE =20.80cm .由此可知,打点计时器打B 点时,小车的速度为 m/s ,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 m/s 2,23. 3、 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中. 为了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应保持 不变;为了直观地判断加速度与质量的数量关系,应作图象. 24.一辆汽车在平路上以速度为72km/h 行驶,它以这个速度开始上坡,坡长为100m ,上坡后速度为36km/h 。
则它上坡的加速度大小为 m/s 2、上坡所用的时间为 s 。
25.质量为1Kg 的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经2s 恰好落地,则物体下落的高度A BC D E 第22题图 21题图为__ m 。
落地前瞬间重力的瞬时功率为_______ W 。
(g 取10m/s 2)三.计算题(本题共有3小题,共20分。
解答时要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
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
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26.(6分)一个物体置于光滑的水平面上,受到6N 水平拉力作用从静止出发,经2s ,速度增加到24m/s 。
(g 取10m/s 2)求:(1)物体的质量是多大?(2)若改用同样大小的力竖直向上提升这个物体,它的加速度多大?(3)物体在这个竖直向上的力的作用下速度由零增大到4m/s 的过程中,物体上升的高度多大?27.(6分)如图所示,把q 1=+1.0×10-9C 的检验电荷放入点电荷Q 产生的电场中的P 点,测得q 1所受电场力大小为1.0×10-6N ,方向水平向右。
(1)Q 在P 激发的电场强度为多大?方向如何?(2)若移走q 1,而在P 点放置一个q 2= -2.0×10-8C 的负点电荷,则q 2所受的电场力大小和方向如何?28(8分).有一质量为m 的物体停在摩擦因数μ=A 为2R 的B 点有半径为R 的1/4光滑圆弧与AB 轨道相接,如图所示.现用F =mg 的与竖直方向成370角斜向上的恒定拉力向左拉物体作加速运动,当物体运动到B 时,撤去拉力,求:(1)撤去拉力时物体的速度;(2)物体最后停在离B 点多远的地方?高二物理(文科)试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每小题3分 20小题共60分)二、填空题(5小题,每空2分 共20分)21、 高压 小于22、 0.68 6.423、 力 a -1/m24、a =1.5 、、 t = 6.725、 20 200第28题图Q P27题图三.计算题(本题共有3小题,共20分。
解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的重要的演算步骤。
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
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26.(6分)⑴0.5kg ⑵2m /s 2⑶4m 27、(6分)(1)39610101101=⨯⨯==--q F E N/C ,方向水平向右。
.…….…… (2)5832210210210--⨯=⨯⨯==Eq F N ,方向水平向左。
.…….…… 28.(8分)解析:根据题意已知在撤去拉力之前,该物体作匀加速直线运动.根据动能定理W 总=△E k 得:R F mg F 2)]37cos (37sin [00∙--μ=2121mv ,所以gR v 21=,此时B 点的动能为E k1=mgR .根据题意圆弧是光滑的,所以物体的机械能无损失.当物体再次到B 点时,动能仍为E k1=mgR ,之后物体在AB 轨道上滑动,此时只有滑动摩擦力做功.根据动能定理W 总=△E k 得:—μmgs =0—E k1,所以s =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