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8.食品酶学-多酚氧化酶

8.食品酶学-多酚氧化酶


理5min, 90℃处理2min,多酚氧化酶活性基本丧失。 考虑到马铃薯淀粉加热可能变性的特点,在加工中 不宜采用热处理的方法防止褐变。

马铃薯中多酚氧化酶的最适pH为6.6,在pH6-7
之间酶的活力较高,在加工中应尽量避开此pH
范围,可采用pH4.5左右来加工。

二巯基丙醇,亚硫酸钠,半胱氨酸,抗坏血酸对

4.马铃薯

马铃薯块茎中多酚氧化酶的活力和多酚的分布是 不均匀的。在块茎外部,酶的活力最高,而在脐、 芽眼和皮中,酚类化合物浓度最高。 贮藏期间,在马铃薯块茎的外部,多酚氧化酶活 力和多酚的含量增加,而在内部多酚氧化酶活力 减少 马铃薯中酪氨酸的含量是决定褐变速率的主要因 素。



马铃薯中多酚氧化酶的最适温度为30℃,在80℃处

常用的酸有:柠檬酸、苹果酸、磷酸、抗坏血 酸、混合酸。

柠檬酸可降低pH,还可络合酚酶辅基Cu2+,但单
独用效果不大。常与抗坏血酸、亚硫酸合用。

实践证明:0.5%柠檬酸 + 0.3%抗坏血酸效果好。
抗坏血酸不但能降低体系pH,而且具有还原剂
的作用,可将体系中的醌类及其衍生物还原成
酚,并通过自身氧化来减少体系的含氧量。
即:多酚类物质、多酚氧化酶、氧气
除去多酚类物质困难,不现实。 ∴一般为 降低多酚氧化酶活性、驱氧

(1)加热钝化酶活性



75~95℃、5~7S的加热处理,可使大部分酶 活性丧失。 常用的方法有:漂烫、巴氏杀菌 加工中,必须严格控制时间和温度。 加热温度过高,加热时间过长,可抑制酶褐变, 但会影响食品品质;加热不足,不能抑制酶褐 变。 微波加热,热穿透力强,迅速均匀,不影响风 味。
酶促褐变:较浅色的水果、蔬菜在受到机械性 损伤(削皮、切片、压伤、虫咬、磨浆、捣碎) 及处于异常环境变化(受冻、受热等),在酶 促催化下氧化而呈褐色,称为酶促褐变。
西瓜、香瓜、桔子、柠檬 无酚酶,不褐变。

实例1:土豆的褐变
实例2:含有儿茶酚水果的褐变
褐变防止方法 酶促褐变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多酚氧化酶活性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能有效
地防止褐变引起的质量问题。
思考题

简述酶促褐变的机理及其控制措施。

控制果蔬加工和贮藏过程中酶促褐变。

多酚氧化酶在植物中的含量随品种不同而有很大 变化,在众多的水果和蔬菜中,橄榄中的多酚氧 化酶活力最高。

多酚氧化酶的活力分布还取决于果蔬的成熟度。 在植物叶片中,很大一部分酶活力集中在叶绿体 中,在马铃薯块茎中,几乎集中在亚细胞部分中; 在新采收的苹果中,多酚氧化酶几乎全部存在于 叶绿体和线粒体中。
1.催化反应
多酚氧化酶可以催化两种不同类型的反应: (1)一元酚羟基化,生产相应的邻二羟基化合物

(2)邻二酚氧化,生成邻醌类物质。
反应机制:氧首先与酶结合,然后邻二酚与酶结合,接 着氢从酚转移到Cu2+形成氢过氧化络合物,此结合物 再同第二个邻二酚结合,反应中没有自由基中间物形 成。

两种反应都需要有分子氧的参与。

五、多酚氧化酶的分子形式

多酚氧化酶有多种分子形式
原因:①类似的亚基不同程度的聚合;②不 同亚基不同方式的结合;③酶蛋白质构象的改 变;④前三种情况的结合。
多酚氧化酶多种分子形式之间的差别表现在 底物特异性、最适pH、温度稳定性、对抑制 剂敏感性、氧化和羟基化活力的差别。

六、多酚氧化酶活力测定

多酚氧化酶的提取方法:

丙酮粉法 匀浆法 匀浆浸提法




多酚氧化酶的测定方法:
(1)检压法:在一定温度、pH和基质浓度下, 多酚氧化酶氧化基质的速度与单位时间内的耗 氧量成正比。用瓦氏呼吸计测定耗氧率。

(2)氧电极法:利用氧电极测定反应中的耗 氧量来表示酶活力

(3)分光光度法:多酚氧化酶催化邻苯二酚 氧化成有色产物,单位时间内有色产物在 460nm处的吸光度与酶活强弱成正比。
(4)碘量滴定法 分光光度法操作简单,结果准确,最为常用。


七、水果和蔬菜中的多酚氧化酶及其底物

正常条件下,在未受损水果中,酚类物质是与多 酚氧化酶存在于不同部位。这种分布是通过一系 列膜系统实现的,受膜屏障的作用,这种区域性 的分布阻止了底物和酶的相互接触,所以正常组 织是不发生褐变的,一旦膜系统受损,使物质的 区域化分布破坏,多酚氧化酶与酚类物质接近并 与其发生化学作用,这将导致褐变。

单酚氧化酶(酪氨酸酶tyrosinase,EC.1.14.18.1)
双酚氧化酶(儿茶酚氧化酶catechol oxidse, EC.1.10.3.2) 漆酶(对苯二酚氧化酶 laccase,EC.1.10.3.1)。


现在所说的多酚氧化酶一般是儿茶酚氧化 酶和漆酶的统称。 在这三大类多酚氧化酶中,儿茶酚酶主要 分布在植物中,微生物中的多酚氧化酶主 要包括漆酶和酪氨酸酶。
第八章
多酚氧化酶
一、多酚氧化酶的名称和自然界的分布
1、多酚氧化酶的名称

多酚氧化酶(1,2-苯二酚:氧 氧化还原 酶,EC 1.10.3.1) 一类含铜的氧化还原酶,催化邻-苯二酚 氧化成邻-苯二醌,也能作用于单酚单加 氧酶的底物。

多酚氧化酶的共同特征是能够通过分子氧氧化酚 或多酚形成对应的醌。 在广义上,多酚氧化酶可分为三大类:

果蔬中不同的部位的多酚氧化酶含量差别很大, 例如葡萄皮中的酶活力比果肉中高。

茶叶中的多酚氧化酶分为游离态和结合态,前者 主要存在于细胞液中,属可溶态多酚氧化酶;后 者主要存在于叶绿体、线粒体等细胞器中,与这 些细胞器的膜系统或其他特异部位结合呈不溶态。
二、多酚氧化酶催化反应及其作用底物


1.苹果中多酚氧化酶

多酚氧化酶是引起苹果褐变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苹果生长过程中,总酚含量逐渐下降,至成熟 期稳定,酶活力变化趋势与总酚类似。未成熟的 苹果比成熟的更易褐变 在大多数情况下,酶促褐变倾向在保藏期间是增 加的。 机械损伤可引起酶促褐变,但褐变的速率起初较 高,随后下降到零。


2.梨中的多酚氧化酶
2.温度对多酚氧化酶活力影响

不同种类、品种、部位的多酚氧化酶有不同的热 稳定性,通常最适温度在常温
加热易使酶失活 同一来源的多酚氧化酶的不同分子形式具有不同 的热稳定性


低温下多酚氧化酶的活力也有明显的下降,但活 性下降比较缓慢
四、多酚氧化酶的激活剂、抑制剂和果蔬酶 促褐变的防止

1.激活剂

多酚氧化酶活性的抑制方式: 化学抑制:硫脲、EDTA、巯基乙醇、亚硫酸钠、 柠檬酸、抗坏血酸、4-羟基苯甲酸酯等。 物理控制:改变贮藏环境的气体成分、热处理、 高压灭菌、辐射、超声处理等。 分子生物学方法:利用转基因技术阻碍多酚氧 化酶的表达、使用反义RNA技术降低多酚氧化 酶活性等。



植物中存在的多酚氧化酶在天然状态下一般以非 活性形式存在。可以通过高盐处理、机械损伤、 酸碱刺激或在尿素、表面活性剂、蛋白酶以及胰 酶的作用下活化。
激活机制主要包括:增溶作用、同工酶的互变和 分子修饰作用,以及酶-抑制剂复合物的分离和 蛋白酶的水解等使酶构象发生变化。

2.抑制剂和果蔬酶促褐变的防止
最适pH因酶的来源和底物的不同存在较大的差异。
多酚氧化酶的最适pH
(1)最适pH:4~7 (2)不同种类,不同品种的果蔬甚至果蔬的不同部 位得到的多酚氧化酶的最适pH也存在差异 (3)酶的提取或分离的方法对它的最适pH也有影响 (4)测定酶活力时所采用的底物和缓冲液对酶的最 适pH也有影响 (5大多数多酚氧化酶只有一个最适pH,在一些情况 下, 有第二个最适pH
(2)螯合酶促作用的金属离子

多酚氧化酶是以铜作为辅基的金属蛋白。
金属(铁、锡、铝等)离子是多酚氧化酶的激 活剂。 柠檬酸对Cu2+有螯合作用。 EDTA是一种金属离子螯合剂,可阻止金属离子 对褐变反应的促进作用,但其与作用对象有关, 有的效果则不明显。

(3)酸处理法

多数酚酶最适pH=6~7,pH < 3失活(高酸性 环境会使酶蛋白上的铜离子解离下来,导致多 酚氧化酶逐渐失活,酶活性趋于最低。)
2.作用底物

水果、蔬菜中底物为: 一元酚类 邻二酚类(对位二酚也可) (间位二酚不作底物) 如: 水果中的儿茶酚
OH OH
土豆中的酪氨酸 HO CH2CHCOOH
NH2

重要的天然底物
影响多酚氧化酶作用的因素

一元酚和二元酚取代基的位置 较高的底物专一性 底物的相对专一性因来源不同而变化

多酚氧化酶在桃,苹果,香蕉,荔枝,马铃薯,莲藕和 莴苣中的含量也是相当高,然而它对这些果实起着 不好的作用,易引起褐变,造成变质和腐烂,对于果 蔬贮存及加工过程中的品质有重要影响。

热带水果50%以上的损失都是由于酶促褐 变引起的.同时酶促褐变也是造成新鲜蔬 菜例如莴苣和果汁的颜色变化,营养和口 感变劣的主要原因
多酚氧化酶蛋白包含两部分:


催化氧化与羟基化
羟基化活力容易损失(与小分子辅助因子
有关)

酶活力对来源不同的酶有很大差异
酶促褐变
多酚氧化酶催化的氧化反应的最初产物邻位醌将继 续变化。
①相互作用生成高分子量聚合物。
②与氨基酸或蛋白质作用生成高分子复合物。 ③氧化那些氧化还原电位较低的化合物。 其中①②导致黑色素的生成,反应③的产物是无 色的。

梨多酚氧化酶仅作用于邻苯酚,对于对苯酚、 间苯酚和一元酚无作用 以儿茶酚为底物,该酶的最适pH为6.5,在30℃ 活性最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