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感受祖国文化的魅力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大语文教育观已深深地植入每一个老师的心中。

它让我们明白:小学语文教学不但要着眼于课堂,更要放眼于课外。

每一位老师都应树立大阅读教学理念,善于把握和突破文本的内涵,去拓展,去引领,有效地把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紧紧联系在一起,使阅读不但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组成,更成为学生课外学习的组成,从而建构立体的、丰富而又人文的语文,使语文教学不但培养着人的语文素养,更关怀着人的内心世界,着眼于人的终生发展。

基于此,我们在重视课堂教学的同时,应注重引导学生实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开发广阔的课程资源,让学生时时处处接受语文教育。

而我也想通过一些措施,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一种习惯,而不是一种负担。

为此,我做了一些尝试:
一、天天读,博览群书
每天20到30分钟课外阅读,这是我对学生提的要求。

这种读书体现自由、自然、自主。

读书的内容不限,根据个人喜好选择适合的篇目阅读;读书的方式不限,可快速浏览,可细嚼慢咽,根据自己对语言文字感悟理解水平的高低选择适合的方式阅读。

放手让学生自主读书,目的是让他们纯粹为读书而读书,而不是为完成一种任务而读书,消除他们的抵触情绪。

这种读书,追求的是博览群书,追求的是阅读的广度,日积月累,从书中获得的营养会越来越丰富,即便我们没有提过什么要求。

老师要做的是放手,是无为而治。

二、读经典,读出深度
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说:“文学就像一扇窗,长在孩子美好的心灵中,推开它,心灵变得敞亮很多,如同看到人生的鲜花扑面,阳光普照,远离庸常,走向高尚。


古人也说:“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确,读书使人灵秀。

尤其是经典文学作品对人的影响更大,因为经典往往表现出对生命、人性的高度重视,表现出更高的文学价值。

在我们浮躁时,她如沉静的秋水,让我们在澄澈的水面照见自己孤独的身影;在我们消沉时,她如远处的一盏灯火,指引我们一路前行。

也许有些经典作品对于小学生来说还有些深奥,我们能够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品味感悟,也许经过引导有些东西他仍难理解,不过,有了这种积淀,日后有一天他就会恍然大悟。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语言的美好,感受作品内容的美好,培养一定的语文素养,有这些语文素养的积淀,日
后再读这些经典时就能很好地融会贯通。

如引导学生阅读宋词,开始时,很多学生不知美在哪,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渐学会品味语言,久而久之,读着一首词,也能说出一些感悟,有时还特别深刻。

有些经典适宜于孩子读,但要读懂则需细细品味,甚至三番五次,这时我提倡孩子深读,而不是平时的浅尝辄止。

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都是学生喜欢的书籍,可很多学生都是泛泛而读,只注重故事情节,而不去注重人物内心世界。

于是我组织学生展开“读《三国》”、“读《水浒》”的专题读书活动,引导学生有深度地阅读经典,感受经典作品的魅力,感受祖国文化的魅力。

让学生明白“读书就是用精神的牙齿咀嚼她,用思想的胃肠消化她。

好书的滋养能够使自己高贵起来,她充实着思想的流脉,支撑着人格的大山,在书中与历史对话,与高尚交流,与智慧撞击,从而打下沉实而厚重的人文素养。

”(窦桂梅)
三、师生同读,激发兴趣
老师是学生最好的榜样。

在孩子们读书时,我也常常与他们一起读。

有时是自己带书,有时是故意向学生借书读。

因为当孩子们看到老师也喜欢读书,也喜欢读他们爱读的书,读书的欲望就会更强烈,读书的积极性就会更高。

当师生都沉浸在书的世界中时,教室里特别安静,就连那平时特别调皮的孩子此时也目不转睛地看着书,你会觉得书的魅力真大,你会觉得读书的感觉真好。

后来,就经常有些孩子把自己喜爱的书籍借给我看。

有些是经典名著,有些却是我们觉得比较幼稚的书籍,我都一一“笑纳”,认认真真地读一读,读后与他们交流读书感受,对这种事他们乐此不彼。

四、展开活动,体验成功
为了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也为了检验他们读书的效果,每学期我们都要展开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本期就展开了“多读书、读好书、读书好”的读经典交流活动、“读诗使人灵秀”的诗歌朗诵活动、“读话剧、编话剧、演话剧”的表演活动等,还定期展开读书笔记的交流评比活动,让学生体验读书带来的成功感,体验到书籍带来的无穷乐趣。

当然,要让孩子们坚持阅读课外书籍,首要条件就是有大量的书籍。

我号召全班同学献出自己的好书,编成班级书目,张贴于教室,供大家交换阅读;提倡学生到学校阅览室借阅书籍;节假日到新华书店或宁夏图书馆看书,家长会时向家长推荐书目,通过一系列措施,学生的课外书籍就变得丰富了。

捧起一套书籍,与知识为友,与真理为友,用最精心的阅读,来填实比天空还广阔的心灵。

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而不是一种负担;让语文教育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教育,这是我的愿望与追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