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水稻产业发展与技术创新
稻播种面积占世界水稻播种面积约 19% , 仅次于 印度; 稻谷年均总产占世界稻谷总产的 35% , 居 世界第一。中国是稻种资源富国。水稻在我国分 布跨越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等
五个气候带; 世界上种稻最北点 ( 黑龙江省漠河, 53 27 N )即位于我国。到 2000年底为止, 我国已 编入国家稻种资源目录的国内资源达 75 597份, 其中古老的地方品种达 52 320份。建国以来, 我 国政府十分重视包括水稻在内的各种粮食作物的
20 05 3 78 1 495
2 006 4 58 1 520
2 007 4 32 1 466
20 08 48 0 1 494
表 2 1998- 2007年 杂交水稻推广面积前 15名品种统计表 T ab le 2 The top 15 o f hybr id rice in promo tion areas from 1998 to 2008.
收稿日期: 2010 01 15; 修回日期: 2010 03 15 作者简介: 胡培松, 研究员, 主要从事水稻遗传与品质改良研究。 T e:l 0571 63370221; E m ai:l riceh@ caas. n et. cn 编者注: 本文为首届中国 ( 博鳌 )农业科技创新论坛大会报告, 经作者整理而成。
130BC ), 且已有籼粳并存。水稻在我国推广种 植后, 很快传到了东亚近邻国家, 大约在 3 000多
年前的殷周之交, 我国水稻北传朝鲜、日本, 南传 印度、越南。公元 5世纪, 水稻经伊朗传到西亚, 然后经非洲传到欧洲, 新大陆被发现后, 再由非洲 传到美洲以至全世界。 1. 1. 2 水稻生产在中华民族文明史上具有特殊 地位 中华民族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 但是在秦 统一中国之后, 趋向于从渭水流域与中原地区往 长江下游平原转移。到了明清时期, 整个国家的 经济几乎完全依赖于长江以南地区的钱粮赋税。
这一重要现象大体与水稻种植进展息息相关, 当 时, 黄河流域种植的小麦、小米和高粱都是旱地种 植作物, 该流域干燥的环境使水分蒸发得非常快, 碱性的黄土失去水分之后容易产生板结, 造成土 地盐碱化, 土壤肥力一年比一年贫瘠, 以至于不能 耕种。与当时的小麦等旱粮相比, 水稻产量高, 农 民撒下去的种子通常可以收获 20倍左右的稻谷,
Abstrac t: H ybr id r ice is a m ajor scientific and techno log ica l achievem en tw ith independent in tellec tua l property right in Ch ina. D ue to lack ing of inte llectual property pro tection for core techno logy, hybr id r ice seed industry has m issed opportun ity fo r cu ltivation. A im ing at the status quo o f hybr id rice research and deve lopm en t in Ch ina, it is necessary to continuously im prove the R & D capac ity and competing ab ility o f hyb rid r ice seed en terpr ises, so as to reply to the tight competition betw een cross border seed industry groups; and to speed up the intensification, m arke ting, industr i a lization of seed industry, so as to ensu re gra in security. K ey word s: hybr id r ice; industry; dev elopment
三系配套 理 论, 颜龙 安育成 的野败 型不 育系 珍汕 97A 广泛应用, 组合累计推广应用 1. 3亿
hm 2。 1980年, 谢华安培育出恢复系 明恢 63 并 组配出杂交水稻 汕优 63 。除了野败型杂交水 稻外, 朱英国发明的红莲型杂交水稻, 周开达发明 的冈 D型杂交稻均广泛应用于生产, 丰富了我 国水稻杂交理论的技术水平。加上全国水稻科技 工作者大协作, 科研、生产、推广部门紧密结合, 杂 交稻组合不断更新、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近年年种 植面积大约 1 800万 hm2 左右, 单产比常规稻增 产 15% ~ 20% , 使水稻单产水平实现了第二次飞 跃。杂交水稻已推广超过 3. 3 亿 hm2, 累计增产 稻谷 5亿 t。中国杂交水稻技术被世界粮农组织 列为解决世界上粮食短缺国家的首选技术, 目前 全世界已有 40 多个国家和地区引进和推广了我 国的杂交水稻, 在海外年推广面积近 300万 hm2。
稻种业培育错失良机。针对我国 杂交水稻研发现状, 为应 对跨国种业 集团的竞争, 需要 不断提高杂 交水稻种
业研发的能力和企业竞 争力, 加快种子产业集化、市场化、产业化发展, 确保粮食安全。
关键词: 杂交水稻; 产业; 发展
do:i 10. 3969/ .j issn. 1008 0864. 2010. 02. 04
A rea( 104 hm2 )
SY 63 230. 6
SY63 SY63 SY63 143. 9 115. 9 76. 1
LYP J 82. 5
18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12 卷
这与小麦 4倍于种子的产量相比显然是非常可观 的。再加上长江流域以南地区气候温暖湿润, 一 年可以种植两季甚至三季。北宋开始, 中国古代 王朝的经济重心便从黄河 流域转移到了 长江流 域,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民间也有 苏湖熟, 天下 足 和 湖广熟, 天下足 之说, 充分反映了江南水 稻生产对于供应全国粮食需要和保证政府财政收
1 水稻是我国的民族产业, 杂交水稻是现 代科技史上最重要 成果之一
1. 1 我国是世界栽培水稻的起源中心之一, 水稻 是我国的民族产业
1. 1. 1 我国是世界栽培水稻的起源中心 中国 是稻作历史古国, 也是水稻原产地之一。亚洲栽 培稻的祖先种普通野生稻分布极广, 南起海南三 亚, 北至江西东乡, 西起云南盈江, 东至台湾桃园。 水稻栽培历史极为悠久, 新石器时代遗址有稻谷、 米粒、稻秆等遗物出土者达 70余处, 尤以太湖地 区的江苏南部、浙江北部最为集中, 最早的是浙江 桐乡罗家角 ( 7 050 150BC ) 和余姚河姆渡 ( 6 960
名次 R ank
年份 Y ea r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品种名称 汕优 63 汕优 63 汕优 63 汕优 63 两优培九 两优培九 金优 207 两优培九 两优培九 两优培九 丰两优 1
Nam e 1 面积 ( 104 hm2 )
莲型等杂交稻应用, 到两系杂交稻和超级杂交稻 研发, 我国杂交稻无论在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上 均居世界领先地位。但这一地位正在被削弱。主 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 1. 1 新组合越来越多, 但突破性组合鲜见
1981年配组的 汕优 63 , 从 1987年起, 连续 15年种植面积冠居全国, 一口气创下了杂交水稻 推广速度、年种植面积、累计种植面积和增产稻谷 总量 4个全国第一, 单年最大种植面积超过 667 万 hm2, 累计种植近 0. 67亿 hm2, 增产稻谷 700多 亿 kg, 堪称世界稻作史之最。 汕优 63 还走出 国门, 被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引进, 大面积种植, 增 产效果达 70% ~ 130% , 被誉为 东方神稻 。与 之相比, 我国目前种植杂交组合越来越多, 种植面 积 0. 67万 hm2 以上 组合从 1998 年的 189 个到 2008年 480个 ( 表 1) , 2008 年种植面积 667 hm2 以上更是达 743个。而单个组合种植面积越来越 小, 如 2008年推广面积最大的丰两优 1号仅 36 7 万 hm 2 (表 2) 。
入的重要性。据 天工开物 估计, 明末时的粮食 供应, 大米约占 70% , 麦类和粟、黍等占 30% 。北 宋以前中国人口从未超过 6 000 万, 但是北宋以 后人口急剧增加, 到清朝末年已达到 4亿。作为 人口增长的基础, 主要粮食作物发生变化无疑具 有决定性意义。 1. 1. 3 水稻作为我国的民族产业, 为保障粮食安 全起决定性作用 中国是稻谷生产大国。目前水
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 的传统观念, 奠定 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基础。 1970 年在野生稻 中发现花粉败育株, 1973 年实现了不育系、保持 系和恢复系 三系 配套, 袁隆平发表了题为 利 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 的论文, 正式宣 告中国 籼型杂交水稻 三系 配套成功, 这是中国水稻育 种的一个重大突破。 1975年又 研制出一整套制 种技术, 1976年开始大面积推广。根据杂交水稻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0, 12( 2) : 17- 23 Journa l of A gr icu ltura l Sc ience and T echno logy
杂交水稻产业发展与技术创新
胡培松
(中国水稻研究所, 杭州 310006)
摘 要: 杂交水稻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 成果。由于缺 乏对核心技 术的知识 产权保护, 杂交水
生产, 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 取得了以占 世界 7% 耕地生产出占世界 25% 粮食、养活占世 界 22% 人口的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其中稻谷 总产从 1949年来 60年间增加了约 4倍。
1. 2 杂交水稻技术的发明是对现代科技史最大 贡献之一 杂交水稻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