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环境运动
环境信访:1995-2005年间环境来信从5.8万封 增到60.8万封,上访数从5万批增至8-9万批。 环境纠纷:十五期间达38万件,2005年12.8万 件,其中不乏大规模冲突。 环境群体性事件:1995-2005年间上升11.6倍, 年均递增28.8%;参与者中农民超过70%;对抗 程度较高;长三角地区近年发生的事件占全国 的40%左右。
他曾经是奎濉河水利工地上的“劳模”,但今天卑微 的身份和经不住推敲的“建议”,决定了他不会引起 官方的认真对待:因为既带来不了光彩,也不具有危 险。这位一介草民的拯救梦想,将会同他妻子的癌症 治疗一样没有希望。 这位乞讨者的故事可能并不具备“社会学”的意义,但 充满了社会学经常忘却了的社会的意义:面对家园沦 丧的生存危机,他在真诚地救赎、认真地表演。而不 是像大部分更具表演能力的精英们那样只做观众。
沙青:《北京失去平衡》/ 1986 徐刚:《伐木者,醒来!》/1988 马立诚、钱刚:《三峡,三峡》/1989 麦天枢:《挽汾河》/1989 何博传:《山坳上的中国》/1989
陈桂棣:《淮河的警告》/1996
马军:《中国水危机》/1999 郑义:《中国的毁灭》(2000)
主体是一些具有洞察力的作家、学者和记者, 通过文学和新闻作品报告环境状况,传播保护 理念,由此促进观念、行为和制度变革。 既为内在主体性和外部严峻的现实所触动,代 表了社会的良心和声音;又表现为对国家意志 和行政行为的响应。 与行政之间互动较密切,并对前者产生影响。
资料:1980-90年代的环境文学
示了公民社会的成长迹象。
部分社团具有“香槟环保”色彩,无力关注底
层受难者、挑战环境不正义。也因此缺少广泛 的号召力。
缺少足够的资源支撑,进一部的发展壮大有赖
于制度空间的开放。
基层民众的申诉和抗议
更多发生在乡村,主体多是直接受害者:土地、 水源和空气受到污染、生存环境遭到破坏。因 此是寻求生存权的自救运动。
孔庆祝——被赶下场的“小丑”
1949年生,新 乡县古固寨镇 三王庄村农民, 原建筑队“包 工”,1992年 起多次为污染 问题赴京上 访,2004年3 月当选为村主 任,一年后被 逮捕法办,判 处3年徒刑。
赵凤阳——没有观众的表演者
1940年生。安徽 省灵璧县浍沟镇 马场村农民。原 生产队会计、卫 生员,1999年起 以乞讨为生。 2005年进京上访, 后投书有关部门, 提出用黄河水冲 洗奎濉河污水, 近期在收集和反 映当地的癌症高 发情况。
记住几个重要的日子
3月22日,世界水日
3月23日,世界气象日
4月22日,地球日 6月5日,世界环境日
国家的环境保护宣示与治理
权力机关发动的环境教育、宣示和治理行动。
伴随着大张旗鼓的政治和社会动员,是一种中 国式的“运动”=Political Campaign。
自上而下的行动确实呈现了作为社会问题的环
境问题,并激励了民间的行动。
代表性行动:97达标、零点行动,中华环保世
纪行
资料:“中华环保世纪行”
张正祥——“我直接的仇人至少有10万”
官员恨他,农民恨他,开发商恨他,采矿者恨他,挖石 取土者恨他,渣土车司机恨他,搞汽修的人恨他,开饭 馆的人恨他,土杂商店经营者恨他……在与滇池有关的 利益链上,他的“敌人”几乎举目皆是。 这个被仇恨的老农多年来告停了160多个环滇池污染企 业、62个采石场;告倒了100多个各级官员、240多名老 板。而付出的代价是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右眼失明、 右手残疾、穷困潦倒……
环境运动的中国经验
主讲 张玉林
理解中国的“环境运动”
无法按照“社会运动”的严格标准界定。
它是由具有内在逻辑关联,但整体上缺少 组织联系、地区和城乡之间缺少呼应的情 况下发生的众多行动和事件的集合。
但从整体上同样可以看作是一场深刻的社
会变动、一个重大的社会历史事件。
主要类型
4类行动主体—— 国家-政府的环境保护宣示与治理行动 城市识知识精英的环境启蒙运动 城市精英的环境保护行动 底层民众的申诉和抗议行动
环境NGO的特征
原则:帮忙不添乱、参与不干预、监督不替代、
办事不违法——95%采取“温和行动主义”
普遍寻求与政府合作,与行政机构互动多而被
视为“同盟军”,易获媒体支持和国际关注
少数活动会触及污染企业的利益,但主要是向
政府反映,直接与企业交涉/谈判者占4成;采 取诉讼、集会、抗议者极少。
浙江嘉兴农民封堵麻溪港污水,控 诉上游企业“富了几个老板,苦了 千千万万。” 2001年11月
“我们要蓝天 我们要生存”——山西临汾魏村镇一家化工厂排放含苯废气废 水,导致村民、学生头痛、恶心。2008年2月29日起,村民下跪要求停工。
广西贺州市莲塘镇某冶炼厂排放含砷工业废水,污染千余亩树木、鱼塘和数千农民 的饮水源。2006年8月18日,农民前往静坐,在官员和警察的眼前被打手们驱赶。
由此成为“感动中国人物”和中国国家形象片的代言人。
2009“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辞
生命只有一次,滇池只有一个,他把 生命和滇池紧紧地绑在了一起。他是一 个战士,他的勇气让所有人胆寒,他是 孤独的,是执拗的,是雪峰之巅的傲然 寒松。因为有这样的人,人类的风骨得 以传承挺立。
发生在城市的重要事件
2007年6月,厦门PX事件
行动类型:向媒体投诉;向政府机构投诉(信 访);与企业交涉(纠纷),集群性阻止/抗议 /索赔(群体性事件);司法诉讼。
往往相互交织,具有反复性,但没有规律,与缺少 周密的计划有关。
行动特征
通常表现为集体行动,具有核心人物或发起人, 但少有严密组织和行动计划。 目标集中于停止污染和损失赔偿,缺少更广泛 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要求。 通常得不到有效回应,难以持久,往往因参加 者无力坚持,或在有限补偿、遭遇打压后烟消 云散。
执着的行动可能遭遇官-商的联合打击,甚至黑 恶势力的威胁,具有血腥气,表现为二次受害。 看似此起彼伏的运动实则孤立而分散,地区之 间缺少联系、呼应和相互支持,无从形成更大 范围的行动和足够的压力。
少数行动能得到媒体关注,但几乎所有行动都 缺少城市精英的支持,因此常以失败告终。
运动规模:3组数据
2008年1月,上海磁悬浮事件,人民广场“集体散
步”,南京路“集体购物”,市长表示线路选址需进一 步听取各方意见。
2009年11月,广东番禺事件,上访、“散步”。
承诺如环评通不过或多数居民反对不会动工。
2011年8月,大连“PX事件”,上万市民到市政府
请愿游行。市政府宣布项目立即停产并尽快搬迁。
个体行动案例
田桂荣 孔庆祝 赵凤阳 张正祥
田桂荣——被推上舞台的“花旦”
河南新乡县合 河乡范岭村农 民。1999年以 回收废电池、 宣传环保而获 “首届绿色中 国年度人物”、 “地球奖”、 全国“ 为村主任,提 出创建“生态 村”。
四川什邡事件
2012年6月30-7月2日
江苏“启东风波”(2012.7.28)
浙江镇海事件
2012.10
2014年9月9日至中旬, 河南省获嘉县民众抗议 城郊化工厂污染。
思考-讨论
城市的环境运动为何容易“成功”?
社会条件 + “成功”之后的问题
如何认识近期中国的反对垃圾处理设施的“邻 避运动”(Not-In-My-Back-Yard)? 上网收集有关梁从诫和张正祥的报道资料,思 考环境运动的两种可能性。
她的登场是两个地方记者策划的结果,反映了“社会” 的需求,但更多属于宣传文化的结晶。其高妙在于:以 “普通农妇”的名义倡议“不要糟蹋地球”,既迎合了 官方、科学、环保、媒体乃至“西方”的喜好,又不会 触及任何人的利益。因此取得了超过预想的成功,获得 了诸多中国式的符号。 但是当她开始假戏真做、关注对象由她未必了解的“地 球”而转向非常熟悉的村庄,她就步入了雷区,她所获 得的所有的资本似乎都不再灵验。迄今未散的光环背后 是无尽的悲凉——“只要不打我,我就享福了。”
在今天的互联网上,每天都会出现关于中国环境污染升天破坏方面的报告。
城市精英的环保行动
以1994年“自然之友”成立为标志,城市知识分子 发起的环境社团介入环保行动并逐渐活跃。
环境NGO的发起者和参加者多为学者和学生/志愿者, 也有新闻从业人员。近年则有企业家参与。 据中华环保联合会统计,2005年底共有2768个环境 社团,职员·会员22.4万/全职6.9万。
东阳市画水镇
4.10事件
有限效果
组织和信息资源及表达能力的缺失必然导致孤 立的“体力型暴动”很快会烟消云散。
会引起高层的重视,但难以打破政经一体化开 发机制下的污染保护,受害者也难以获得完整 意义的环境权。
事发乡村的环境可能不再会恶化,但已遭破坏
的环境难以修复和改善。污染会向其他更“落 后”的地区转移。
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潘岳,2003
中华环保联合会/宋健,2005
环境NGO概况
规模普遍较小,会员最多者数千人;均无分支 机构(政策限制)。 6成左右的社团无专用办公室;专业性较低。
有固定经费来源的仅2成左右,2005年筹集经 费在5万元以下者占81.5%;
主要分布在京津沪等大城市,地方中小城市极 少(缺少宽松的活动空间)。
资料:中国的环境报道
1984年《中国环境报》创刊。1986年成立中国环境新闻 工作者协会,《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开辟了 环境专栏;90年代电视的普及和互联网技术的发达促使 环境报道风起云涌。 根据一项对76种中央和地方报刊中环境新闻报道的调查, 1995-97年分别为136、251、22066篇;截至2001年的8 年间,1.3万名新闻记者发表了104万篇环境报道。
1993年开始由全国人大环资委联合中央14个部 委发起的大型环保宣传活动。新闻媒体记者每 年会根据不同主题赴各地集中报道。截至2002 年的10年中,参与该项活动的记者5万人/次, 发表报道15万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