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四:中国古代体育运动项目图示鉴于中国古代体育项目大多不为现代人所熟悉,为了更加形象地传达策划意图,以图示的方式表现20种中国古代体育项目的特征和情景,所选图示来自于各种真实历史资料和现代的仿古实践和民俗保留。
(一)养生体育项目养生类中国古代体育运动建议进行以下项目。
1、导引/行气主要采取表演赛的形式。
导引是在形体的不断动态中进行呼吸运动和精神修炼的中国古代养生类体育运动,旨在协调和提高人体身心水平,促进人的健康长寿。
行气又称气功,也是强调呼吸运动和精神修炼的中国古代养生类体育运动,区别是主要在形体的相对静态中进行。
导引图图示说明:马王堆西汉墓出土彩色帛画,上绘形态各异的导引术势44个。
行气图图示说明:出自《中华医学文物图集》。
2、五禽戏/八段锦主要采取表演赛、参与赛、普及赛的形式。
“五禽戏”是华佗在导引术基础上创造了著名的养生类中国古代体育运动。
“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五禽戏的最大特点,是将古代导引术加以简约化和套势化,使其结构完整,编排合理,简约精要,易学易练,有利于传播和习练。
八段锦上承华佗“五禽戏”传统,以养生长寿为宗旨,将多种导引术势和动作编排成套路,并以口诀形式流传的一种著名中国古代健身套式体系。
五禽戏图图示说明:出自人民体育出版社《体育史》。
八段锦图图示说明:出自《活人心法》。
3、武术内功主要采取表演赛的形式。
武术内功是在传统导引术基础上,结合武术的特点与需要,以强身壮体,运气发力为目的,形成中国传统武术特有的身体素质和专项素质训练体系。
以《易筋经》为代表。
内功的形成经历了一个由道家养生治病的导引行气术向武术内功的发展过程。
据有关史料,早在唐人所撰《剧谈录》一书中,就有道士身受“富有膂力,扛鼎挟舟”的武功高手重拳打击而“如扣木石”,“略不微动”的记载。
武术内功图图示说明:《易筋经》第八式三盘落地式。
4、游百病主要采取参与赛的形式。
游百病又称走百病、洗百病等。
端阳节这天男女老幼都要穿上新衣、带上食品到外面游玩一天,并在山间田野采集野花香草,晚上带回用水煮后洗澡,参与者相信此举会使一年内吉利平安。
游百病图图示说明:黑龙江省勃利县端午节游百病。
(二)实用体育项目实用类中国古代体育运动建议进行以下项目。
1、礼、乐、射、御主要采取纪念赛、表演赛、参与赛、普及赛的形式。
先秦贵族学校的教学内容有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技艺,合称“六艺”,“六艺”中的礼、乐、射、御等四类教学内容更表现出十分丰富的体育内容。
“射礼”“礼”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典章制度与道德规范。
在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特指以宗法制度、等级观念、祭祀礼仪及封建道德等为基础的上层社会行为规范。
为了培养贵族子弟的等级意识与行为规范,“礼”的教育先秦学校中占有头等重要的地位。
其中,射礼教育是礼制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
学生通过学习围绕射箭比赛而制定的一整套严格的礼仪制度,达到强化等级意识、掌握有关礼仪知识与规范的目的。
西周的射礼一般分为四个步骤。
第一步是“戒宾”,由主持人宣布比赛规则与注意事项;第二步是“示射”,在参赛者中选出三对选手,由“司射”来“教射”,演示比赛规则与有关要求。
第三步是“竞射”,由“宾党”(客队)与“主党”(主队)进行比赛。
具体为按相同等级身份分别编为2人一组进行两轮比赛,每轮一人发4矢,按党(队)累计成绩,每轮分别计胜负。
第四步是“兴舞”,“竞射”结束后,参赛者随音乐起舞,向周天子表示敬意,同时也向胜者表示祝贺。
西周的射礼,按等级分为四类:大射、宾射、燕射、乡射。
大射是在周天子祭祖、祭神等大典上举行的射礼活动。
宾射是周天子在欢迎诸侯来朝时的仪式上举行的射礼活动。
燕射是周天子与群臣在宴会与娱乐时举行的射礼活动。
乡射则是卿大夫、士等各地的贵族统治者在民间举行的射礼。
射礼图1射礼图2图示说明:2006年中国人民大学仿古射礼(据悉为近两百年来内地举行的第一次现代射礼)“武舞”“乐”在先秦教育中不仅指会唱歌奏乐,而且包括了舞蹈。
西周时期的舞蹈中也包含有很多体育内容。
无论祭祀、庆典或是欢娱饮宴,都有乐舞相伴,因而学校中很重视乐舞的教育。
西周时代的乐舞是加强礼仪教育和身体练习的重要手段。
它主要分文舞和武舞两大类。
文舞包括了小舞、羽舞、皇舞、旄舞、人舞、大舞等;武舞则包括了大武、干舞等。
这些舞蹈或节奏舒缓;或激烈跳荡。
既有娱乐的功能,又娱乐健身的功能。
武舞图图示说明:云南沧源先民的原始武舞崖画。
“五射”“射”是先秦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射箭是贵族男子必须掌握的技术。
除了在战争中是主要的军事技术外,射箭在贵族社会中还具有表达礼仪、开展竞赛、娱乐休闲、选拔武士等多种功能,因此在西周学校教育中受到异常的重视。
其中,先秦贵族学校的射箭教学内容为“五射”,即要求学生掌握的五种基本技术:(1)白矢:主要为拉弓的方法。
(2)参连:连续射箭的方法。
在发箭时,能够同时手指夹住三支箭,以便可以连续发射。
(3)剡注:发射箭的方法。
要求发箭时箭镞飞行时始终保持水平位置。
(4)襄尺:对拉弓时肘部动作与姿势的要求。
要求射手在拉弓时,肘部始终保持平稳,达到肘上可以放一杯水,射箭时水不洒出的水平。
(5)井仪:指开弓时拉得圆满充分,达到像一口井一样。
五射图图示说明:出自人民体育出版社《体育史》(图示不全)。
“五御”“御”是指驾御马车的技术。
由于先秦战争主要是车战,因而对于贵族青年来说,学会娴熟地驾车,掌握“御”的技术是非常重要的。
“御”的技术主要有五种,称为“五御”,分别是:(1)鸣和鸾:指行车时马铃具有节奏感,指驾车平稳的技术。
(2)逐曲水:指顺着曲折的水道或河边驾车,以练习驾车转弯和避开障碍物的技术。
(3)过君表:指驾车迅速通过狭窄的门户和道路的技术。
(4)舞交衢:指在复杂的道路情况下自如驾控车马的能力与技术。
(5)逐禽左:在在狩猎时,能够将车驾驭到猎物的左边,以便让车上的射手拉弓射箭(先秦车战中射手一般站在车的右边)。
五御图图示说明:出自人民体育出版社《体育史》(图示不全)。
2、古代情景田径主要采取竞技赛、参与赛的形式。
走、跑、跳跃、投掷、攀登等田径项目自从史前将存在,是随着人类的生产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生活的发展而产生的。
可以模拟古代的场景或使用古代的体育器械,进行古代情景田径比赛,如跳战车、投石球、马前跑等,组织运动员和观众参加。
古代情景田径之投石球图图示说明:投石球俑。
古代情景田径之马前跑图图示说明:汉画像石。
3、武术采取竞技赛、纪念赛、表演赛、参与赛、普及赛各类形式。
中国武术内容丰富、流派纷呈,以实用为主,兼具养生、娱乐等功能。
可以因地制宜的开展各类比赛活动。
武术图1图示说明:出自(明)戚继光《纪效新书》中的32势拳法图式。
武术图2图示说明:河南嵩山少林寺清代壁画。
武术图3图示说明:(清)麟庆少林校拳图。
武术图4图示说明:出自人民体育出版社《体育史》“清咸丰时建的平遥同兴公镖局”。
4、角抵主要采取竞技赛、表演赛、参与赛的形式。
角抵又称角力,是古代的摔跤术。
角力原本是人类原始社会最常见的游戏活动之一。
据《述异记》所记,传说在五千年前的氏族部落时代,黄帝部落与蚩尤部落进行了一次大战。
蚩尤部落“以角抵人,人莫能御”。
这种用头冲撞的作战方式,就是“角抵”的最早起源。
商周时期,角力是正式的力量性和对抗性训练项目。
据《文献通考》记载:“秦并天下,分为三十六郡。
郡县兵器聚之咸阳,销为钟鐻;讲武之礼,罢为角觝。
”这就是说,兵器都销毁了,讲武之礼才改为角觝。
秦汉时期,角力退出军队的训练内容,成为一种融竞技、健体、娱乐和表演为一体的体育活动,名称也变更为角抵。
传说中的孟贲、古冶等是著名的角抵强手。
角抵是后来相扑的前身。
角抵图1图示说明:秦代漆画角抵木梳。
角抵图2图示说明:东汉壁画角抵图。
角抵图3图示说明:乾隆塞宴四事图(局部)。
角抵图4图示说明:韩国江陵端午祭。
5、西周讲武主要采取表演赛、参与赛的形式。
西周时期,为了训练与检阅国家的军事力量,有“三时务农,一时讲武”的制度,称为“讲武之礼”。
“讲武”是中国古代军事体育的代表,一般是在冬季农闲时进行。
周天子于每年孟冬十月举行大规模的校阅,其内容是“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
同时还要选拔武勇人才。
“讲武”包括集体项目与个人项目。
集体项目主要是大规模的军队操练,由周天子亲自检阅;个人项目主要有射箭、驾车和摔跤。
西周讲武还可加入相关其他项目。
西周讲武图图示说明:西周武士复原图。
6、霸王举鼎主要采取竞技赛、参与赛的形式。
举鼎也称扛鼎,是中国古代举重物运动的代表项目。
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国家社稷,具有无上的意义。
楚霸王项羽力能扛鼎。
霸王举鼎图图示说明:项羽故里安徽省宿迁市塑像。
(三)娱乐体育项目娱乐类中国古代体育运动建议进行以下项目。
1、蹴鞠主要采取竞技赛、表演赛、参与赛的形式。
蹴鞠又称蹋鞠,宋明时期也称圆鞠、筑球等,是中国古代的足球运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足球运动。
竞赛性蹴鞠是分为两队进行比赛。
东汉人李尤在其《鞠城铭》中描写了比赛的情况:“圆鞠方墙,仿象阴阳,法月衡对,二六相当,建长立平,其例有常,不以亲疏,不以阿私;端心平意,莫怨其非。
”这是一篇十分珍贵的古代蹴鞠的文献资料。
其意为:球是圆的,象天,属阳;球场是方的,象地,属阴。
球和场地是仿照天圆地方的阴阳原则而建的。
比赛设置裁判以遵循竞赛的法则和惯例。
裁判铁面无私,不能偏袒任何一方。
队员们态度端正,心平气和,输了球也不彼此瞒怨。
两汉时期蹴鞠就有两种形式。
一类是观赏性的蹴鞠表演,另一类是竞技性的蹴鞠比赛。
前者主要是在音乐声伴奏下进行踢控球技能的表演。
四川、山东、河南等地出土的汉代画像砖、画像石中多见单人或双人边击鼓边踢鞠的画面。
蹴鞠图1图示说明:(宋)胡廷晖宋太祖蹴鞠图。
蹴鞠图2图示说明:出自人民体育出版社《体育史》汉代画像“音乐声伴奏下进行蹴鞠踢控球技能的表演”。
蹴鞠图3图示说明:出自人民体育出版社《体育史》汉代画像“观赏性的蹴鞠表演”。
蹴鞠图4图示说明:出自人民体育出版社《体育史》“女子蹴鞠”。
蹴鞠图5图示说明:出自人民体育出版社《体育史》“蹴鞠展品”。
2、投壶主要采取竞技赛、参与赛的形式。
投壶是由射礼演变而来的一种投掷竞赛游戏,是古代士大夫宴饮时做的一种投掷游戏。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宴请宾客时的礼仪之一就是请客人射箭。
那时,成年男子不会射箭被视为耻辱,主人请客人射箭,客人是不能推辞的。
后来,有的客人确实不会射箭,就用箭投酒壶代替。
久而久之,投壶就代替了射箭,专门的投壶器具代替了酒壶。
投壶成为宴饮时的一种游戏。
投壶是一种倾向于内心修养、从容安详、讲究礼节的体育运动。
投壶的难度可大可小,如在壶外设置屏风盲投,或背坐反投等。
投壶图1图示说明:明宣宗投壶图投壶图2图示说明:西安大雁塔“成人礼”仿古投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