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法官自由裁量权的限制【摘要】法官自由裁量权是一种司法权力,权力的特征之一就是它具有扩张性,容易被使用权力的人滥用。
孟德斯鸠曾经在他的著作里就说过,“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一条经验。
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遇到界限的地方才休止”。
法官自由裁量权是审判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司法权力的法官自由裁量权,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限制,必然导致滥用和腐败。
【关键词】自由裁量公平正义个案正义自由裁量权是从审判权中派生出来的,法官有自由裁量权可溯至14世纪的欧洲。
先是表现为绝对的自由裁量权,后来才逐渐过渡到更为合理的相对自由裁量权。
人们在长期的司法实践过程中认识到,僵化地适用法律不但不会实现公平与正义,有时反而会掩盖正义的光辉,法律有时会成为魔鬼手中的工具,成为金钱和权势的奴仆,成为美色和谎言的祭品,难以确保正义的真正实现。
由于法律本身所固有的滞后性、保守性,它不可能朝令夕改,当代社会发展却是日新月异,一日千里,这样法律必然落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又因为社会矛盾的复杂性、频繁性,法律不可能包罗万象,面面俱到;同时,为了保持法律条文的灵活性、伸缩性,法律就不得不规定的比较原则和概括,自由裁量权便诞生。
虽然我国一直否定法官“造法”,但在司法实践中,这已成事实,故而需要限制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平衡公平和正义。
一、法官自由裁量权的内涵法官自由裁量权一词来源于西方法律文化,依《牛津法律大辞典》,所谓自由裁量权,指“法官酌情做出决定的权力,并且这种决定在当时情况下是正义的、公正、正确和合理的。
法律常常授予法官以权力或责任,使其在某种情况下可以行使自由。
”在我国,有学者认为,法官自由裁量权就是在法律没有规定或规定有缺陷时,法官根据法律授予的职权,在有限范围内按照公正原则处理案件的权力;也有的学者提出,法官自由裁量权就是在法律适用的过程中,法官在多种合法的法律解决方案之间进行合理选择的权力。
第一,法官自由裁量权是法律赋予的司法审判权,其核心是意思自治。
第二,法官自由裁量权是一种司法选择权,是一种受法律规定约束的权力,法官必须在合法的范围内作出选择。
自由裁量权仅存在于法律准许的幅度内,自由裁量权也不准许要求法官必须作出某种特别的合法的选择,法官应当作出其认为最适当的选择,否则法官既失去了自由裁量权,也失去了独立审判。
第三,法官自由裁量权是一种受公平正义观念约束的权力,法官必须在合法的范围内作出合理选择。
法律在赋予司法机关权力的同时,亦对他们进行了约束,即使最大的自由裁量权,也局限于产生它的法律框架内。
因此,自由裁量权是有限的裁量权。
自由裁量权界定至今尚无统一的标准,但是判断它也并非无章可循,从上述的论述中看出法官裁判案件应遵循两个标准,一是认定事实,认定客观事实是正确作出裁判的前提条件,全面客观地了解案件事实;二是适用法律,选择适用何种法律,当法律没有具体条文的规定时,判断应当遵循法律原则,符合法律精神,法官应恪守程序正义“完备的程序就像一套起防护作用的甲胄,保护法律的超然态度,免受特权的介入和干扰,限制恣意的发生,保证决定的客观正确和结果的公正合理,使法律的实施的正果过程呈现出理性、公允性、客观性和无私性,即中立性。
”,坚持个案分析的原则,努力实现个案正义。
二、限制法官自由裁量权的必要性(一)法治建设的要求。
法治的目的是实现“法的统治而非人的统治”,关键是保持法律适用的确定性,法官的司法必须严格依法判决,不能超越法律的范围进行自由裁量。
法治建设首先需要健全稳定的法律,法律的不完备会导致法官自由裁量权的滥用。
在刑法上,量刑情节是量刑的唯一依据。
从司法实践上看,我国刑法对量刑情节的规定主要存在以下缺陷:一是酌定情节的规定比较模糊。
在司法实践中哪些属于酌定量刑情节,不同的法官有着自己不同的认识,容易导致对酌定量刑情节的认定、取舍和适用的随意性。
二是法定情节的规定不够合理。
我国刑法总则规定的法定量刑情节虽然很多,但诸如惯犯、再犯、坦白、悔罪、拒不认罪等没有作为法定量刑情节规定出来,也没有规定这种情况发生后,应在哪个量刑幅度内量刑,使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过于宽泛,常常导致刑事审判中自由裁量权的滥用。
在我国民事审判中,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贯穿于整个司法的过程中,一是在程序适用上,简易程序与普通程序并无严格的区分界限,在当事人的追加过程中以及启动司法鉴定等都会与法官自由裁量权相联系;二是在评判证据上,法院调查证据、举证时限、证明标准等证据规则,从多角度明确肯定了法官的自由裁量权,等等。
正因为法律的不完备性,为法官自由裁量权的滥用提供了一个合身的环境条件,从而影响了我国法治建设。
为了更好地实现司法公正,我国应构建起法官自由裁量权行使的法律体系,这也是法治建设的要求。
(二)司法不能完全独立。
审判活动往往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干扰。
从外部来说,法院审理案件受到很多来自于地方政府及领导的干涉,无论是哪个人物对案件说句话,法院囿于各种利益关系都得考虑;从内部而言,案件大部分由院长、庭长审批,考虑自己的前途或者同事关系,庭长、院长交待的案件也不得不听。
法官为解决这些问题只好钻法律的空子,利用自由裁量权使其判决师出有名,既搞好了关系又可以不承担责任审判活动往往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干扰,有来自地方领导的干预,有来自本院院长、同事等等,法官为解决这些问题只好钻法律的空子,利用自由裁量权使其判决平衡这些利益关系。
(三)诉讼程序缺乏透明。
有很多法官只关心案件的实体判决是否符合法律要求的正义,却不重视对当事人的程序正义保障。
依自由裁量作出的判决本来就没有明确的是非衡量标准,由于诉讼程序的合法化被忽视,可以规范自由裁量的明确的程序标准也不存在了,这为法官自由裁量权的滥用提供了便利。
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可能会渗透到案件审理的各个阶段,这极易使得案件审理的很多细节会处于暗箱操作状态,不易被外界发觉从而损害当事人的利益。
所以法律必须对法官行使裁量权进行必要的规制,将法官裁量权的行使限制在合理的范围内,确立相应的程序,使法官裁量权的行使有律可查,最大限度地将裁量权的行使置于阳光之下,使其得到有效的监督,保障司法公正的实现。
(四)法官的整体职业素质。
从我国《法官法》第九条的规定的法官任职条件看,我国对法官的任命条件较低,对专业素养和法律经验没有非常严格的要求,这不同于西方国家法官的任命。
目前我国法官从业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每个法官由于对法学理论理解程度和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获得的实践经验也有差异,使得不同地域的法官在对同一问题行使裁量权的依据和理解上具有较大差距,从而出现同案不同判的现象。
法官个人的素质、阅历、经验、品德等影响或者受来自法官以外的社会各种因素,在法官案件的审理、进行价值判断时,必定受到制约和影响,不同法官对同一案件和同一事实可能作出不同截然相反的裁决结果,出现“同案不同判”的现象,影响到法院的公信力,还给滥用职权和腐败提供了空间。
三、限制法官自由裁量权的措施对于如何合理限制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司法实践界和理论界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下面作者对如何限制法官自由裁量权作一些探讨。
(一)立法规制。
为使法官正当行使且不滥用自由裁量权,确保案件裁判公平公正,彰显法律权威,必须以法律作为依据。
对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行使与规制,可在诉讼法和一些实体法中增设必要条款,也可单独以司法解释形式,明文规定法官具有自由裁量权,明确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权的前提和界限,将法官行使裁量权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其中特别明确的是,只有当法无明文规定或者法律的适用在个案中明显有悖于公平原则的情况下才能行使,同时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必须依照法律的基本精神和原则,法官不能自创法律,也不能私自更改法律。
同时制定的法律要尽可能的明确,清晰,不能让执法者对法律表述产生歧义。
即使在不能细化的前提下,立法者应当明确一个尺度,从而最大限度地约束了法官自由裁量权行使的随意性。
诸如,完善证据制度,明确法官自由裁量权的正当行使范围。
法官在审理案件时,证据规则是法官审理案件的指南。
对证据规则的完善可以有效地规范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并可更有力地避免法官自由裁量权的不正当行使。
“证据裁判主义不仅要求法官必须依证据而为事实之认定,而且对于一定之证据限制法官之自由心证,如无证据之能力,未经合法调查,显于事理有违或与认定事实不符之证据,不得作为自由心证之依据。
除此之外,补强证据之有无,及科学证据之取舍,法官亦无自由判断之余地。
”我国现有法律尚无关于证据规则的正式法律予以颁布,只有最高院关于证据规则的一个规定,而且此规定对于举证责任的分配以及证据证明力的分析判断的内容比较模糊,给法官留下了很大自由思考的空间。
要规制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在现有证据规则的基础上,我们必须更加细化举证责任分配的原则,并强化证人出庭制度,明确交叉询问制度,使当事人在庭审时能充分了解到案件的进行情况,从而从程序上给予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权一定的约束。
(二)司法程序上限制。
近年来审判方式改革取得的进展,但重实体、轻程序的观念还没有从思想根源上得到转变,特别是刑事案件的审理,庭审功能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这就有需要对法律程序进行规制,以从程序上防止自由裁量权的滥用。
程序的正义对于法律制度而言,有着重要的作用,程序除了可以保证实体正义的实现,更重要的作用在于程序可以对自由裁量权的行使作出严格的规范。
程序一方面将外部的力量和影响排除在外,减少外部因素导致法官自由裁量权滥用的可能;另一方面,程序通过严格的过程性,将法官的恣意尽量的排除在诉讼过程之外,使法官严格的依据程序和实体规定做出判决,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达到司法公正的效果。
一要保障司法独立,从法律制度上保障司法独立,从而保障法院独立,以有效地为法官抵御外界的不法干扰提供有力保障,从而正确适用刑事自由裁量权。
二实现程序中立,中立是司法程序设计的最基本要求。
通过设计程序性规范进行宏观上的控制,要求法官严格按照法律程序进行,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抑制法官自由裁量权的滥用。
(三)完善监督机制。
目前我国对法院的外部监督体系已经成型,权力机关、检察机关、以及媒体、广大人民群众都是监督的主体,但仍须进一步完善。
特别是就权力机关、检察机关以及媒体、人民群众行使监督权的监督程序、监督的范围和途径要有明确的规范,有了规范才能有效地从外部机制上规制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行使。
在内部监督上,对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权的监督机制还很弱,应该以纪检监察为主体,建立起一个有效的内部监督机制,让法官既受该机制制约,又充分行使好自由裁量权。
诸如,在刑事审判上。
刑事审判监督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防范刑事审判中自由裁量权滥用的重点工程。
第一,加强立法机关对刑事审判自由裁量行为的监督。
根据我国宪法规定,各级人民法院必须对同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国家权力机关有权对同级人民法院的工作进行监督,有权受理人民群众对人民法院及其工作人员的申诉并依法处理,有权选举和罢免同级人民法院院长,有权任免同级人民法院的有关人员。